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driver aggression)将“挫折-攻击”模型与一般攻击性模型相结合, 提出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对心理过程具有交互作用, 阐明了认知评估、情绪唤醒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能很好解释在道路冲突中, 驾驶员的攻击性持续升级的原因, 以及为什么在道路攻击性驾驶行为事件中, “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模糊不清, 这有助于更好地确定攻击性驾驶行为对交通事故和道路安全的影响, 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摩托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问卷、中国人人格量表、感觉寻求量表和交通安全态度问卷,对800名摩托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人格、交通安全态度与摩托车交通事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摩托车驾驶员的人格、交通安全态度对驾驶行为有直接影响;驾驶行为、交通安全态度对事故有直接的影响;摩托车驾驶员的人格和交通安全态度也可通过驾驶行为间接影响事故.  相似文献   

3.
汽车驾驶行为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国利  田宏杰  张仙峰 《心理科学》2005,28(5):1211-1213
对汽车驾驶行为的眼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不同路况下的驾驶行为及影响其行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眼动研究.分析了用眼动分析方法研究交通心理学的特点.并对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长途客运汽车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长途客运汽车驾驶员连续驾车8小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延续,驾驶员的肌电值显著下降、反应时增加,疲劳症状和疲劳感觉递增,每运行2小时,驾驶疲劳度都显著加重;研究发现,各心理,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2×2被试间设计,探讨电脑游戏暴力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电脑游戏导致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游戏与性别和攻击性特质的两重和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2)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情绪无显著影响;(3)暴力电脑游戏启动了攻击性认知。游戏、性别和攻击特质这三个变量在攻击性认知上交互作用显著,对于男性,暴力电脑游戏在高攻击性个体身上比低攻击性个体启动了更多的攻击性认知;对于女性,暴力电脑游戏对高低攻击性个体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行为取样的方法,对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共获得有效行为样本339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班和大班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的次数显着多于攻击异性同伴;(2)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起因的次数分布存在极显着的差异,但各种起因的次数在三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差异;(3)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目前机动车数量猛增造成的道路交通问题,提出了不友善驾驶行为的定义,并通过系列研究,围绕不友善驾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获得了含有“有意为之”与“无心之失”二因子22条目的“不友善驾驶行为量表”,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良好.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驾驶人员的人口学特征、驾驶经验、竞争特质、个人主义人格与集体主义人格都能预测其不友善驾驶行为的发生频率;(2)“驾驶技术问卷”的“对汽车的熟练操控”因子与不友善驾驶行为呈正相关,“安全驾驶习惯”因子与其呈负相关;(3)驾驶人员在“不友善驾驶行为量表”上的得分能够预测其违规扣分情况与交通事故数量.  相似文献   

8.
虚拟化身是个体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化身形象是与特定刻板印象相联系的虚拟化身的外在表象。虚拟化身与攻击性的关系已得到证实,但还有一些问题尚需探讨。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采用线索启动的方法,考察了化身形象、游戏暴力性和玩家性别对化身认同和攻击性的影响,以及化身认同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实验1结果表明:化身形象与游戏暴力性交互影响化身认同和攻击性。在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对化身认同和攻击性有显著影响;在非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对化身认同的影响边缘显著,但对攻击性无显著影响。对不同化身形象的认同会诱发不同的攻击性,但受游戏暴力性的影响。实验2结果表明:在暴力游戏中,化身形象与玩家性别交互影响化身认同和攻击性。女性在化身认同方面比男性更易受化身形象影响;男性在攻击性方面比女性更易受化身形象影响。对不同化身形象的认同会导致不同的攻击性,但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春林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7,30(4):955-957
本研究采用IAT测验探讨服刑人员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存在着内隐攻击性,且无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外显攻击性后,IAT测量的内隐攻击性与服刑人员刑期相关显著。研究并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作为独立心理结构的可能理论基础及其相应神经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梁超  陈晓晨  常若松 《心理科学》2014,37(4):862-866
驾驶决策是驾驶员对不同交通场景进行判断、选择,并产生驾驶行为的过程。驾驶决策的研究起源于人因工程学,并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而逐渐受到关注。驾驶决策的研究范式主要采用心理测量与实验法;并与年龄、性别、风险感知、情绪以及决策风格相关;为了有效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决策的改善逐步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认知与情绪角度综合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驾驶决策的结构与特征,以提高驾驶员的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春燕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75-78,118
暴力性的电子游戏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相当高。研究发现,暴力性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和情感都有影响,对于那些本身就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来讲更是如此。而且,这种影响存在着年龄和性别差异。其影响的机制主要有:建立并激活与攻击有关的思维网络:削弱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模仿和强化;降低了对受害者的同情心等。  相似文献   

12.
There is great concern about the effects of playing violent video gam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study wa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ctively playing vs. passively watching the same violent video game on subsequent aggressive behavior. Fifty-seven children aged 10-13 either played a violent video game (active violent condition), watched the same violent video game (passive violent condition), or played a non-violent video game (active non-violent condition). Aggression was measured through peer nominations of real-life aggressive incidents during a free play session at school. After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actually playing the violent video game, boys behaved more aggressively than did the boys in the passive game condition. For girls, game condition was not related to aggress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pecifically for boys, playing a violent video game should lead to more aggression than watching television violence.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结果表明: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5岁与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青少年攻击信念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儿童感知父母冲突量表对506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信念和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青少年攻击信念在父母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青少年攻击信念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元分析技术, 探讨了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41项研究的44个独立样本满足了元分析研究标准, 被试总人数为24536名。元分析结果显示, 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35, 95%CI为[0.30, 0.39]), 文化背景、数据特点、道德推脱问卷类型、攻击行为类型、年龄阶段会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但出版情况、被试类型不会对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 道德推脱是攻击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7.
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新学  张福娟 《心理科学》2007,30(5):1123-1126,1115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受当今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人员从执行功能的角度来探讨攻击行为。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流行病学、行为神经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成像角度,考察和分析二者内在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暴力犯罪、反社会人格、杀人犯、精神病患者、少年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群体,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间存在很强的负向关联。将来的研究需要拓宽研究被试群体,深入考察内在的脑机制,制定恰当的攻击行为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以山东省某中型监狱341名成人暴力犯为被试考察两类攻击、CU特质水平和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CU特质水平与两类攻击正相关,与特质焦虑呈负相关,特质焦虑水平能够预测成人暴力犯的冲动性攻击。(2)个体的CU特质水平能够调节特质焦虑与冲动性攻击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特质焦虑水平对低CU特质个体的冲动性攻击影响大于高CU特质个体。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实验(stroop任务和竞争反应时任务)和问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复愈性环境对自我损耗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损耗组反应性攻击行为显著大于低损耗组,两组主动性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观看复愈性环境和非复愈性环境后,复愈性环境组反应性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非复愈性环境组,主动性攻击行为两组无差异。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后会产生情绪上的不良表现,反应性攻击行为增多,而主动性攻击行为不受损耗影响;自我损耗后观看复愈性环境,能够缓解情绪上的不良表现,增加认知资源,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