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冉云华先生为国际著名学者,在佛教研究、禅学、敦煌学、道教研究等领域均有精湛之研究,其中尤以中国佛教研究享誉学界。本文从冉云华先生生平、其学术成就、“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探索三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展开论述;本文认为在其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围绕“佛教从印度到中国的转变及其过程”这一宏大的学术目标而开展诸多个案研究,后者是其佛教研究的初衷和一生探讨的主题。冉云华认为在公元8世纪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核心思想即“一心”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由澄观(738-839)建立,由宗密(780-841)和延寿(904-976)最后完成。“一心”的概念首先由天台宗倡导,再由华严思想补充和丰富,经过禅教合一的酝酿,又加上禅宗,后来成为中国佛教主流的发展,终于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迟帅 《中国宗教》2015,(4):68-69
继《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系统探讨了佛教学术传统在欧美的大致发展轮廓后,李四龙教授又进一步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出版《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一书,叙论结合,介绍了亚洲佛教自19世纪伊始在美国发展和学术探讨的过程。本书关注美国佛教的视角,也正是为了反思亚洲佛教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宗教在现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文献学与解经学的结合,将是佛教研究的主导范式之一;跨学科研究,是当代佛教学术的基本形态。在这场佛教学术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史”观念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研究在我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大批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式样最全,历史也最悠久;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值得欣慰的是,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这就是今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  相似文献   

6.
1990年佛教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估计全年的论文将达百篇以上。除《法音》、《禅》、《上海佛教》、《台州佛教》和《五台山研究》为佛教刊物外,许多报刊都开辟了佛教研究专栏,象《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等,都发表了不少有关佛教研究论文。在著作方面,出版、再版了《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儒道佛美学想思探索》、《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三论玄义校释》、《华严经师子章校释》、《童蒙止观校释》、《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僧官制度史》等多部著作。尤为可喜的是,1990年7月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7.
房奕 《宗教学研究》2007,4(4):143-147
《现代僧伽》杂志(下简称《僧伽》)是中国近代别具特色的一份佛教期刊,是研究中国近代佛教与社会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遗产。学术界在一般研究中对《僧伽》多有涉及,但真正对其进行全面评述的则尚未有过,笔者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尝试,以候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8.
“佛教艺术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肜 《宗教学研究》2002,(2):121-125
在佛教艺术的研究领域中 ,人们多满足于罗列某些艺术门类当中的佛教题材、主题和氛围 ,少有从学科意识的高度探索佛教艺术的概念、特点和精神实质 ,未能构建出“佛教艺术学”这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佛教艺术学”应该系统地研究佛教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其基本框架应该由主题学、范畴学、形态学、风格学和修辞学五大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9.
《法音》2004,(9):18-18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第五卷近日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佛教》第五卷是继《中国佛教》一至四卷之后编辑出版的重要文献。《中国佛教》的文稿原是五六十年代受周总理委托,由赵朴初居士任主编、吕澂居士任副主编,汇集国内著名佛教学者为斯里  相似文献   

10.
陈超 《法音》2021,(4):25-30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佛教传统解经学著作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大乘起信论》之于中国佛教的意义,及其在现代佛教诸议题中的重要地位无需赘言。历代围绕《起信论》的注释层出不穷。及至近代,现代学术研究重塑了佛教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对《大乘起信论》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佛教的注疏形式,转为对《大乘起信论》之性质、真伪、作者等诸多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印顺法师完成于这一时期(1950)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在一众《大乘起信论》研究著作中显得"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佛学研究专家潘桂明先生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最近终于问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共三卷六册。以下行文简称《史稿》,凡引该书,仅注卷数页码),这不仅是他对自己平生学术思考的概括,也是他在考察和吸收学界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对中国佛教研究做出的突破和发展。此书书结构宏伟、内容详实、视野开阔、论证严密,代表着潘桂明先生在佛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其中,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佛教哲学的解读发挥了佛教文化启蒙的历史作用;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为“佛教是文化”的论断提供了学理支撑;而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作为佛教中国化研究的核心论述之一,迄今对学术界思考宗教中国化问题仍富有启发意义。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是当代东亚佛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构成东亚大乘佛教研究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价值的关注体现出一位佛教学者的学术洞见。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1,(11)
人民网北京2011年10月20日讯(记者吴迎春报道)全国政协常委、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今天上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作专场学术讲座,讲座的题目为《中国佛教教育概观》。在演讲中  相似文献   

14.
我讲得题目是《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五台山的研究》,现分两部分来讲, 一、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为借鉴,看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佛教在印度,从古至今并非是一个最大的板流。  相似文献   

15.
释明贤 《法音》2020,(1):71-74
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来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国基永固,也是数千年来中国化佛教永恒不变的祝祷。十九届四中全会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号召全体佛教界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和佛教文化,不断提高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与深度。[2]而佛教教义从各个维度上自觉趋向于新时代进中国化的努力,必将以其"中国之义"奋力书写出"中国之治"的佛教答卷。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1)
新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佛法与书法》一书,是一部全面论述佛教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影响及其所起作用的学术专著。书作者田光烈先生(1911~)毕生孜孜耕耘于佛学与书法园地,如其《八十自述》所写照的那样: 一杯茶,一卷经,一曲梵乐; 几管笔,几张纸,几度菩提。先生在佛学方面已早有《玄奘哲学研究》一书名世,其书法作品也被遴选参加1986年在  相似文献   

17.
《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视为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状况、佛教学术研究动态的良师益友。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导读、修证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3,(1):68
《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视为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状况、佛教学术研究动态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9.
陈熵 《中国宗教》2006,(7):27-30
杨曾文先生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即墨,1959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先生从事佛学研究40多年,笔耕不辍,著述宏富,学术造诣精湛,尤以历史考辨见长。其代表作有:专著《佛教的起源》(1991)、《日本佛教史》(1995)、《唐五代禅宗史》(1999)等;合著《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已出版第一、二、三卷,1981-1988);主编并参与编写《佛教文化面面观》(1989)、《日本近现代佛教史》(1996)、“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始于2001年)等;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1996);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99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临济录》(2001);另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日前,杨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20.
韩廷杰 《法音》2009,(11):51-54
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源头之一.是一门辩论术、逻辑和认识论三结合的学问.对于研究中国逻辑史、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印度逻辑史、敦煌学、论辩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但从明末到清末数百年间几乎成为绝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