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景 《法音》2020,(2):70-73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印文化交流中,1924年泰戈尔访华是个分水岭,之前去往印度的人非常之少。许丹(许季上)和万慧法师是这少数人中的翘楚。薛克翘先生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一书中提到,1928年之前去过印度的中国人有曾圣提与许季上两人。许季上作为学者是1919年去的印度。许季上作为鲁迅在书信中经常提及的人物,其印度之行值得关注。需要补充的是,许季上去印度的时间不是1919年,而是1920年。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著名东方哲学家、宗教学家黄心川先生30多年研究印度哲学的集大成之作《印度哲学通史》(上下册)由大象出版社于2014年7月出版,全书70万字,定价86元。该书将作者以前出版的三部著作《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印度近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和《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整合在一起,重新  相似文献   

3.
阿契·J·巴姆(Archie J Bahm)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比较哲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印度和西方哲学的宏观比较,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1958)、《佛陀的哲学》(1958)、《瑜珈——终极的和谐》(1961)、《世界现存宗教》(1964)、《孔子精神》(1969)、《薄伽梵歌——黑天的智慧》(1970)、《比较哲学——西方、印度和中国的哲学比较》(1977) 、《美国哲学家通讯录》(1990)等十六部专著。译者从他的著作《孔子精神》、《比较哲学》、《世界现存宗教》儒教章中摘译了部分论孔子的言论,稍加编排,供中国学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奥罗宾多·高士(Aurobindo Ghose,1872—1950)是印度现代最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除哲学思想外,他的历史观和社会进化理论在印度现代思想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奥罗宾多一生著有百余种著作,其中《人类循环论》(The Human Cycle)和《人类统一的理想》(The Ideal of Human Unity)是其历史观的精华,亦是研究其社会进化论的主要依据。这两部书最初发表于1915—1918年奥罗宾多所主编的《雅利安》杂志上。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际上,帝国主义战争四起,各国相互残杀,人民惨遭荼毒;在印度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1)
据199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巫白慧、黄心川、石峻等人的倡议下,位于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的唐代高僧玄奘故居开始修复,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元月完工。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唐僧玄奘踏上万里孤游之途,经四年历百余国到达印度。他游历印度各寺,佛学造诣声隆当世,于公元645早携佛经657部返国,先后译经75部,并将《老子》一书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是中亚、  相似文献   

6.
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学者戈耶尔的这部《印度佛教史》依据19世纪以来印度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描述印度佛教起源、发展、衰亡以及现代复兴的历史。因此,它既是一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尤其是印度学者的成果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7.
传说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从中国学习了高超的绘画艺术,他在水池(或水晶盖)上画死狗的故事脍炙人口。波斯诗人尼扎米《五部诗》中的《亚历山大故事·光荣篇》中咏赞了此故事。《五部诗》中还赞叹了罗马画家和中国画家比拼技艺的故事。在《五部诗》的插图本中,也有对此两个故事的描绘。在波斯作家贾米的《玛斯纳维》、阿米尔·霍斯陆的《五部诗·亚历山大宝鉴》等著作中,同样有关于二画师竞技故事的叙述。摩尼画死狗故事的源头应与印度佛教文献有关,汉译佛教律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六中的一个画师画死狗的故事可视为其源头之一。佛经中记载的二画师相争的故事,对波斯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波斯语作品对画师故事的变形书写,反映了不同宗教之间的竞合以及三种不同文化(波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遇和互动。  相似文献   

8.
灯喜(Dipak Nandy)的论文“古代印度唯物主义”(载于《今日马克思主义》1962年2月号)分析了恰托帕驮耶(D.P.Chattopadhyaya)的《顺世学派。古代印度唯物主义研究》(Lokayata.A Study in Ancient Indian Materialism);他的分析是有力的,引起人们的兴趣。我很赞成灯喜给恰托帕驮耶的这部书以高度评价。同时,在我这方面,我想详谈一  相似文献   

9.
黄心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东方学家,对东方哲学、宗教,特别是印度哲学、宗教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佛教哲学》、《印度龙树大学讲演集》(英文)等19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分科主编、编委)、《南亚大辞典》、《宗教辞典》(副主编)、《当代亚太宗教》、《现代东方哲学》和《玄奘研究文集》等,此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越南文、孟加拉文等。他主编的《世界十大宗教》获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他撰写的《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僧侣考》获第四届国际佛教学术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年近八旬的黄先生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不久前,本刊记者对黄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0.
S.C.克劳福德(Crawford)著《印度伦理思想的发展》一书比较适时而清晰,然而内容不够充实。最后一章“印度伦理思想概要和简评”是其精华所在。这章结论就象是一篇绪论,深刻而细致地统观了包括人生目的、人生各阶段的责任、种姓责任以及一切人应尽的责任的印度伦理学。作者把伦理学分成客观责任伦理学、主观美德伦理学,以及一种超越的人生,这种超越的人生并不是有意追求德行,但又从不背离道德方向。他根据印度人的思想,有  相似文献   

11.
《周易》即《易经》(下简称《易》),是一部历来被尊奉为中国群经之首的古经,其流传三千年来,对中华文化与科学曾产生过重要贡献.如天文、气象、历法、数理、政治、军事、医学、科技、哲学,其渊源均与《易》有关. 自大战后,西方世界竞相用现代科技大力研究,不只是电子计算科学所用的二进位制数学得益而已.《易》兴于盛世! 多以为《易》是“古人因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即算卦)”,这是片面的.《易》  相似文献   

12.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13.
《医理精华》是一部重要的印度梵文医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理精华》(Siddhasāra)是一部约成书于七世纪中叶的印度医典。它曾被译成藏语、于阗语、阿拉伯语和回鹘语等文本,流传于西域、敦煌、西藏、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区。本文从敦煌学、本草学、佛教医学三个角度对《医理精华》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它在中印医药文化交流史中的巨大价值。同时,也介绍了该医典的汉译情况。  相似文献   

14.
1991年8月7日是印度诗圣泰戈尔逝世50周年.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和若干文化学术团体联合发起、主办了一个隆重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以资纪念.讨论会在新德里“印度国际中心”举行.会期三天.欧、美、日、中、苏等国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讨论会的主题是《泰戈尔的远见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就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来看,讨论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泰戈尔的多元性与同一性的哲理及其思想渊源;(二)泰戈尔的历史观点及其对现代的影响;(三)泰戈尔和印度抗英民族运动的关系;(四)泰戈尔作品在各国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印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那么神秘、陌生。我对印度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泰姬陵和电影《流浪者》上。在真主的默助下,去年底,我作为云南省教育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有幸访问了印度。可以说印度之行是我海外旅行中最难以忘怀的。 伊斯兰教在印度,曾一度贵为国教,现在仍然是印度第二大宗教。穆斯林人口达一亿多,他们 大多数人居住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等地。14世纪初,穆斯林几乎统治着整个印度。使许多印度教徒和其他教徒,纷纷皈信伊斯兰教。印度教是多神教,而伊斯兰教是认主独一。印度教奉行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是不平等的,而伊斯兰教则提倡: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主张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印度教徒相信轮回转世,而穆斯林相信世界末日的审判。穆斯林有吃  相似文献   

16.
《迦旃延偈》与《迦丁比丘经》的主旨、内容和框架都非常接近,两者都应是产生于印度西北部,而非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早期佛教文献。两者都有"法灭故事",其中提及破坏佛教"恶王"的线索,可对应为不同的外族入侵印度的历史事件。推论《迦旃延偈》"法灭故事"所依托的历史背景应在公元前3—2世纪,《迦丁比丘经》"法灭故事"的历史背景应在公元1世纪以后。《迦旃延偈》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法灭年代"预言的一部早期印度佛教文献。  相似文献   

17.
汤用彤先生于1954年秋患脑溢血症,在他病情好转的情况下,曾为北大哲学系部分师生讲《印度佛教哲学》,并编有一部《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供阅读参考。武维琴同志是用彤先生当时的研究生,本文是她据旧日笔记整理的。  相似文献   

18.
论H.吕采列尔的美学和艺术学观点吕采列尔(生于1902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国外都享有盛名。他是波恩大学艺术史教授,写过许多艺术学著作,如《艺术通史》(1959)、《艺术与人》(1962)、《论幽默》(1966)、《艺术之路》(1967)、《艺术、文学、音乐——时代和创作》(1975)和《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1975)等。他的主要著作《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是一部长达一千五百页的三卷巨著,解释艺术和艺术批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并附有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说明某种方法论的文章,以增强该书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9)
通过学习《入中论》,对大乘中观宗有点滴认识,兹将几个中心问题,试述如下。概说印度之佛教,略分为四部(我国藏地承之):小乘之有部与经部、大乘之中观与唯识。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着重般若广行;中观是文殊菩萨教派,着重弘扬般若深见,基本著作是《中论》、《入中论》,藏地称之为二大车。龙树菩萨作《中论》二十七品,决择二无我,然文字非简即繁,后人不堪领  相似文献   

20.
郝一川 《法音》2012,(9):42-47
《成就法鬘》(A Garland of Means for Attainment,梵Sqdhanamaqlq),又称《成就法集》(梵Sqdhanasamuccaya),是一部由多篇关于印度佛教密宗的成就法仪轨文献组成的成就法集成。该书所辑成就法约三百余篇,但仅有55种存有作者名,共计42人。其中生卒年代最晚的是生活于11世中叶至12世纪初的印度密宗大师无畏笈多(Abhayqkaragupta)。因此,有学者认为该书是由无畏笈多整理编纂而成,尽管此后经过多次校订整理,各种版本中的成就法数目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