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高校舞蹈教学的愉悦式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愉悦为教育方式来进行高校舞蹈教学,使舞蹈教学真正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中,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培养人发现美、认识美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艺术是一种生命的表达形式,体现着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美育和艺术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可使受教育者自然、健康、文明、快乐地且有责任、有尊严、有爱心、有创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丁永祥 《美与时代》2004,1(9):14-15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美育对提高人们素质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传统的教育中,人们主要通过知识、道德、技能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在现代,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美育在人素质提高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审美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其活动过程对人素质的提高也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立个体人格小说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神秘奇幻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沈从文对传统文化中的湘楚文化、道家文化的精神体认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5.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了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辨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具体"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里.  相似文献   

6.
闫秋霞 《美与时代》2007,(5):105-107
毛姆和张爱玲的小说都受到了通俗文学的影响并具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本文分析了"故事"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占据的分量和地位,并指出二人所具有的故事情结.透过"故事"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的领悟,并由此进入作者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度推进,“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让受教育者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教师基本教育任务,幼儿园教育也毫不例外。“美育”是五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俗称“审美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美育课程的构建中,教师应做到“美学原则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把握好每一个教育契机,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美育学习中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文章基于“以情促学、以美育人”主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艺术教育已经受到学校乃至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艺术教育有什么重要性呢?它在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呢?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世界。在中学教育的艺术科目中,音乐是很重要的一个科目。我们认为,中学音乐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众所周知,音乐有四大功能,即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利用音乐的四大功能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一、利用音乐的审美功能,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的审美功能表现在音乐…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音乐这类艺术课程实现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的。而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其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信息传递与呈现作用,因此其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彭彦琴  江波 《心理科学》2005,28(1):154-157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本模式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  相似文献   

11.
张鹏 《美与时代》2006,(8):88-89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积淀之厚、涵盖之广历来为世界各族人民所瞩目。其中,自先秦以来至中国近、现代各家对审美教育思想的论述更是异彩纷呈、咳珠吐玉,因此在当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对诸家审美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烛幽辨微、去芜存菁,批判性地加以继承,使其在中国当代审美教育中重放异彩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或是审美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能够认知、体验、感受、欣赏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并且具有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前,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审美素养,已经成为相关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考量的问题。通过发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教学的不足,分析和探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的路径,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育。  相似文献   

13.
"审丑"具有审美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中不应只有审美,还应该包括"审丑"。有些"丑艺术"具有直面现实、反向思维、震撼人心等美学价值,"审丑"是一种审美策略,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在当代艺术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理念在养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出于对人本问题的关注,结合当代社会养老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能够尽快全面实现"老有所养"。做好"以人为本"理念思想教育,我们首先必须得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及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这也是为了培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好互动关系,以期望达到优质的"以人为本"理念思想教育成效,认真贯彻相关部门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要求。  相似文献   

15.
影响美育在农村小学实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在中国教育界提倡和实施多年,但在农村小学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以从教育价值观、教师本身的美育素养、社会意识、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问题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审美教育在农村小学充分发挥其"以美育人,以美立人"的作用?(一)树立正确的审美教育的观念.(二)建构审美教育模式.学科的教学,组织课外活动,都要营造一种美好的情趣和氛围,让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情境之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实现愉快学习,培养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一、“哲学”与“哲学教育”: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教育 ,当然应当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 ,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哲学方式 ;然而 ,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 ,却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 ,以至受教育者往往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独特性质和特殊价值。因此 ,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不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而必须是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反思”与“定位”。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一、审美心境的展开 (一)审美心境发生的契机 当审美关系发生,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是将对象看作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的.犹如水(H2O)是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有机化合而成的,不可再人为地分割为氢和氧来研究.这个道理也正如茶素不是茶,酒精不是酒.审美对象也一样,是一个不可人为分割的整体.同样,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也是采取一种整体的方式.近代思想家维柯认为原始人对世界的反映用的是具象性的、想象性的"诗意性智慧"方式,完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以整体的方式掌握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体育观众审美心理和情绪对赛场影响入手,分析研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描述体育观众审美心理的类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针对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在赛场各个发展阶段的状况,提出了审美主、客体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及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特别对狂热美感型体育观众变态的审美心理,提出了校正和疏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油画产生于西方文明,其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形成对立的体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油画艺术教育的理念.应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将油画的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相融合,在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过程中,促使学生树立一种新的符合东方意韵的中国油画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严格地说,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并没有直接对"审美知觉"做出分析.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审美知觉"一词.但是,由于"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象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相似的"[1],换言之,"美学本来的学科性质与现象学的方法之间有着一种本质上的密切关系."[2]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对"知觉"的分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包含而且等同于对"审美知觉"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