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笪重光,字在辛,号江上外史,清顺治、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茅山全真道教启派师。笪重光在中国美术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书法创作和《画筌》的写作。笪重光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并称"帖学四大家",其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有29幅,代表作是小楷《嘉州集》和草书《茅山九霄宫天炉铭碑》。《画筌》在中国画论史上第一次运用作为独立范畴的"意境",将"天怀意境之合"视为绘画创作的根本,在山、水、树、石的意象创造、虚实相生的结构章法、笔墨色的技术锤炼等方面都提出了真知灼见,"识者以为度尽金针"。1  相似文献   

2.
周小磊 《美与时代》2014,(10):88-88
宗炳《画山水序》作为现存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其重要性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山水画本体的正确认识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特别对于那些最为根本的概念,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中“道”和“理”则是核心范畴。这些都对当前山水画创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属于山水画创作的构思性文本。在文献的描述中,对自然界中的光影变化有着具体的描述。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于光线的表现往往较为模糊,笔墨趣味与气势韵律似乎更具表达优势,以至于在后来概念的理解构建中,自然界中的光影状态似乎与中国山水画的表达内容关系不大。文章通过对于分析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实践与理论中对于自然界中光影现象的表达例子,进而探索光影表现在山水画中的参与,进一步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于客观物象的理解与提纳过程。  相似文献   

4.
宗炳的《画山水序》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篇正式的关于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理论论文,其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影响甚至主导了之后的山水画发展。宗炳所处的六朝时期,是政治上的混乱与文学艺术上的繁荣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状态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使得宗炳关于山水画的思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宗炳在游山水时不懈追求"道"与"理",而山水画则表现出大小之变的奇异之美。宗炳还将庄子的"逍遥游"代入到山水中,又由山水代入到画中,实现了从"神游"到"物游"再到"神游"的悟道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画山水序》是南朝宗炳所著,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恰是中国山水画起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习画者又多为士族阶层,故能以笔墨阐发山水画的品鉴与理法。而把山水画与作者寄托的情感、精神进行论述,并触及到山水画美学灵魂的便是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除提出"畅神"审美思想外,亦包含有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以形写神"的创作技巧以及体现"三位一体"艺术发生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山水画在艺术处理中,往往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了山水画特有的形式美。虚和实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  相似文献   

7.
宗炳的《画山水序》作为我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其在画论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和他同时代的王微接着写出了山水画论《叙画》,其美学思想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他在《叙画》中提高了绘画的社会地位,提出山水画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学科,同时,他的"明神降之"指出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构思活动以及精神思考的重要性。其思想观念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相似文献   

8.
王微的《叙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山水画论,文章内容是王微对颜光禄大夫的来信中"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观点进行辩护为起因的论述,由此阐述了绘画的独特价值,并将山水画与地形图区别开来,为山水画独立成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将绘画与书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王微在《叙画》中的主要美学观点是"借物写心",他在文中说到"灵而动变者,心也""明神将之",都是在强调主观感受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试从"心"字着眼,探索《叙画》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留白"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中国画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我们现代的解释是:在书画理论中,是书画作品材料原有的白,也就是不着墨的地方,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就是书画者在对于如何布白和为什么要布白加以深入的思考。"留白"在山水画中具有不凡的审美艺术价值。画家在对画面中物象疏密的安排,为留白创造了条件,使画面有黑白之分,也增强画面的对比度,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统道藏》现存有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其内容与袁淑真的《黄帝阴符经集解》雷同,由此引发了《疏》是李筌著亦或袁淑真著的争议。本文赞同陈进国先生的看法,认为李筌是《黄帝阴符经疏》的作者,并补充三点证据:1.在《道藏》分三章且有三章名称的注解本中,只有李筌、袁淑真注本将第二章题为"富国安人演法章"。2.《黄帝阴符经疏》中明确提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名字,并称他们为"篡逆悖乱之臣"。3.由李《疏》与袁《集解》中在"神仙抱一演道章"后的两段话比较来看,该段为李筌所著。  相似文献   

11.
山水画的独立,归根到底,是人对自然山水审美态度的确立。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主体与山水的真正融入;二是绘画的才能。而这两点,却在宗炳身上高度地统一起来。他以一篇《画山水序》向世人宣布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立。  相似文献   

12.
引言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出现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可具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譬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李公麟的《维摩诘像》以及李唐的《采薇图》等,都是人们熟知的人物画作.然则关良与林风眠等大师们却别树一帜地在画幅中为戏曲人物留下了主体地位,也正是这个独特的视角开创了中国"戏曲人物画"[1](以下简称为"戏画")的先河,为绘画主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之于戏曲,"戏画"的出现亦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不仅能用静态的"瞬间"重构动态的舞台行为,更是将"不可复制"的舞台演出永远定格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3.
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一代新风,禅宗大兴于世,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以至于后来涌现出了大量的禅画作品。中国绘画三千年源远流长,其中不泛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在中国第一部美术通史——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出现了有关道释画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国画中最具代表和影响力的画科。山水画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其画论的建树,在其兴起的魏晋时期便已萌发,后代则多以山水画的技法创作之论为主。元代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便是此类画论中的典范。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参照,阐释饶自然对山水画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协会为残疾人福利事业募集书画活动已于八月底圆满结束,佛教《书画功德集》即将出版。这次征集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赵朴初会长的关心支持下进行的。佛协名誉会长班禅大师亲笔用藏文书写了经文。许多著名书画家捐赠了书画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捐赠了四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潘絜兹先生在暑天花了一周时间精心绘画了一幅《观世音菩萨像》;安徽美协主席赖少其先生登九华山写生、伏在地上画了一丈六尺长的巨幅山水画《九华山》;嘉州书画院共赠  相似文献   

16.
传说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从中国学习了高超的绘画艺术,他在水池(或水晶盖)上画死狗的故事脍炙人口。波斯诗人尼扎米《五部诗》中的《亚历山大故事·光荣篇》中咏赞了此故事。《五部诗》中还赞叹了罗马画家和中国画家比拼技艺的故事。在《五部诗》的插图本中,也有对此两个故事的描绘。在波斯作家贾米的《玛斯纳维》、阿米尔·霍斯陆的《五部诗·亚历山大宝鉴》等著作中,同样有关于二画师竞技故事的叙述。摩尼画死狗故事的源头应与印度佛教文献有关,汉译佛教律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六中的一个画师画死狗的故事可视为其源头之一。佛经中记载的二画师相争的故事,对波斯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波斯语作品对画师故事的变形书写,反映了不同宗教之间的竞合以及三种不同文化(波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遇和互动。  相似文献   

17.
高敬安,1946年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术委员会顾问、河南省书画学会副主席、荆浩书画院院长。当代全国百杰画家之一。其作品曾入编《国画家》、《收藏家》、《美术》、《中南海书画收藏集》、《中央党校书画收藏集》、《中央电视台书画收藏集》、《中国画百家》、《当代山水名家画稿》、《当代花鸟画名家》、《首届中国美协会员精  相似文献   

18.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画影响至深。其"顿悟""自求而不求他"的哲学理念,以及其所追求的超越性意境也正是整个中国书画艺术的终极关怀之所在。董其昌所处的晚明时期,禅宗思想盛行,其《画禅室随笔》对文人书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以禅心修画,引禅入画,将禅境融入到行文创作之中。董其昌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书画大家,不仅在心性修养方面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在自己的书画实践中自觉地贯彻着融禅道于书画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9.
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郭熙是北宋画家中最为多产,也有较强理论自觉的一位,他的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林泉高致》一书中,其中所论述的美学思想、技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内容不仅为研究中国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园林设计带来了启示。从美、法、意、道四个层面分别谈论《林泉高致》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美即谈论审美及书中涉及的美学命题,法即郭熙提到的创作技法及创作态度问题,意即全文论及的关于山水画意境的内涵,道即技法背后的理以及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江苏是书画创作、收藏的中心,产生了大量的画学伪作,但针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至今鲜见。因《书画传习录》具有较强代表性,故作为研究切入点。在前人基础上,结合《书画传习录》层云阁刊本的内容,对王绂与嵇承咸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并对以下三点进行创新性研究:一是通过对《书画传习录》“灵异门”托伪内容的考释,将成书时间基本锁定在万历年间,系前人之未有;二是结合明朝社会背景分析了伪作泛滥的原因,阐明了《书画传习录》成书于万历年间的合理性;三是尝试还原托伪者的原貌,解释《书画传习录》百年后现世的缘故。最终得出结论,《书画传习录》并非王绂所撰或嵇承咸作伪,而是出自明万历年间人士之手,为日后《书画传习录》的辨伪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