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女词人、词论家李清照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词中皇后,一生著述较为丰厚,有四十余首词作流传于世。本文以题材为标准,试将李清照词作进行大致分类。  相似文献   

2.
一、李清照生平介绍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女词人之一.徐培均先生曾说:"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应该引为骄傲."[1]她自号"易安居士",又署"易安室",宋朝历城人.她生长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无论是诗词创作还是"别是一家"之说,她都当之无愧地成为巾帼文人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此词《草堂诗余》题作《七夕》.它是根据古老的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成的.秦观这首词则一反传统,立意高远,而推出了一种进步的识见超拔的爱情观.爱情的最可贵之处正在于内心感情的真纯持久,而不在于双方形影的须臾不离.词人如此歌颂真纯持久的爱情,无疑是对封建社会中那种男女之间虚伪感情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压制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封建礼教的一种抗争.  相似文献   

4.
邵敏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43-143
杨海明先生把李清照评之为最能代表南宋前期普遍存在之感伤情绪的词人。其词在20世纪成为词学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把这个女词人划入一流大家词人的行列。但在中国古代对李清照词的重视和评价存在重大差别:宋、元时期褒贬兼具、局部称赏;明代、清初则被一致推许为婉约词之正宗、甚至冠绝第一这是与明代词坛以诗庄词媚、婉约豪放为标准来品评词作密切相关的;然而在清代中后叶,中国词学进入了高度发展,并对词的艺术规律的认识空前深入的时期,李清照的词史地位却落到了历史的低点。对于李清照的历史定位也是众说纷纭,本文拟将以张伯伟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意象批评”的方法分析李清照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5.
长虹 《中国道教》2001,(2):26-29
近来,浏览了词学家唐圭璋编的《全金元词》中的全真道士词,重点读了重阳真人及其七位高弟的一些词。在阅读过程中,觉得这些词作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与一般词人的词作有所不同,而具有其特色。词的艺术形式方面的特色一、喜用旧词取新名。如重阳词:《瑞鹧鸪》取名《报师恩》(以下去掉书名号,“取名”二字用“改”字代之)。卜算子改黄鹤洞中仙、蓦山溪改心月照云溪、秦楼月改蓬莱阁、韵令改三光会合、系裙腰改玩系云腰(以下改名相同的不录)。马丹阳词:双雁儿改化生儿或雁灵妙方、长相思改长思仙、白鹤子改白观音、海棠春改神清秀、浪淘沙改…  相似文献   

6.
金末元初河东山西乃全真道大力扩展的主要地区。山西全真道士词人作品主要关涉宇宙道境、教义教旨、“真功”“真行”,及道教仙境与闲适生活等诸方面内容。其中,“真功”词为对道教内丹修炼与内心体验的平淡描述,文学色彩不足。“真行”词因传播的需要,直白通俗,活泼有趣得多,有明显的“俗文学”意味。关于道教仙境描述的词作,则飘逸洒脱,空灵玄妙,凸现了超越时空,生命永恒的审美境界。遗憾的是,山西全真道士词人词作的数量较少,且其词作更多地具有全真道士词的一般特征,没有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或地域文化色彩。全真道士词的研究虽不乏相关成果,但就文学角度对全真道士词的解读和探究还相对薄弱,尚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7.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年七十而卒,是清初著名诗人和词人.他才学富赡,词采清华,与王士禛齐名,时号"彭王",尤工填词,"渔洋推为近代词人第一".彭孙遹著写的文学作品有《词统源流》、《金粟词话》、《南淮集》三卷、《延露词》三卷、《词藻》、《松桂堂全集》四十三卷.彭孙遹以武功起家,转而习文.顺治十一年(1654),彭孙遹于海盐考取举人,并且于顺治十六年(1659)考中进士,成为内阁中书舍人.顺治十八年(1661)由于"江南奏销案"被牵累而落职,他从此便周游四方,与友人闲赋诗词进行唱和.直至康熙十五年(1676)奏销案才得解,而彭孙遹时年已45岁.康熙十八年(1679)召举博学鸿词,彭孙遹考取一等一名,授官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后官升至吏部右侍郎,分别任经筵讲官,平定三藩方略总裁,复充国史馆总裁.  相似文献   

8.
正"君子"一词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我国史料记载上,就连鲁迅笔下的阿Q也会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尽管如此,"君子"一词于今人来讲,绝对还是一个耳熟却不能详的语词。"君子"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西周的《易经》,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谦卦》:"劳谦君子,有终吉"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不乏对君子的描述。《诗》三百中就有60余篇、共180多  相似文献   

9.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这一女词人,以其才思、学识被后人所研究、传唱。其坎坷多舛的一生,我们通过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可见一斑。李清照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词作反应其少女时代的羞涩怀春和纯洁的伤春悲秋;中期与赵明诚结婚后,有初为人妇的甜蜜,短暂分离后的轻忧离愁和不尽的思念;后期因经历了"靖康之变",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词的内容多为悲伤凄凉之作。  相似文献   

10.
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使他的词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不同审美心理和风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逸为美.形成了一种自然恬淡的情感与静谧空灵的物象相融的境地,追求"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二是以艳为美.词作情深韵雅,风情旖旎.三是以悲为美.其后期的词作悲婉哀切,滴滴血泪,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李煜的词所体现的审美心理与民族审美心理相合拍,所以他的词产生出无限的艺术感染力,也奠定了在我国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衣食无忧,不谙世事,成长环境所造就的性格中的柔弱,使他"与世隔绝",活在自己的逍遥世界中,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他最原始的率性和纯真,这种"真"贯穿于他的词作始终。作为亡国之君,其政治作为在历史上的评价也许不高,但是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却是非常突出的。以亡国为界限,其前期词凸显着亡国前顺境中的歌舞升平、酒色沉迷;后期词则凸显着亡国后逆境中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相似文献   

12.
苏轼这位博学多才、广受赞誉的旷世奇才,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以汪洋恣肆的笔触使词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与婉约派相并立的豪放词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雄浑开阔.但他也有一些婉约清丽、感情深挚、思致委婉的佳作。《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这一类型作品的代表作。词人在整首词中道尽了自己的落魄失意和历尽沧桑的坎坷境遇,表达了对饱尝艰辛、穷愁劳碌的人生的无奈。但苏轼清醒地意识到,亡人与往昔已不可再追,只有加倍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才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才是对亡人、对今人、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与解脱。  相似文献   

13.
檐下     
正辛弃疾《清平乐》词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过去乡下的房子多为土墙草顶,檐是披草屋檐,故称为"茅檐",经雨淋日晒,披散的茅草成了灰黑色,印证着无尽岁月。"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燕子向来和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和人相亲相爱。檐  相似文献   

14.
帛书《衷》篇"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卦]"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用六贛也,用九盈也"言《坤》卦空虚之象,《乾》卦实满之象;"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其中《坤》六二爻辞乃言龙之象;"《无孟》之卦有罪?死,无功而赏",?""当为"不"之误,"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才符合《无妄》卦无所期望而有得之义;"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之"恒"字,当读为"极",极至之义;"‘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德"当训为升闻;"‘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沂"当训为终止休息之义;"‘飞龙[在天]’,□而上也",缺字可补为"亲"。  相似文献   

15.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大众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之一,它是日本艺术史上的瑰宝,甚至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日本本国的题材之外,浮世绘中也有许多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其中,以中国明代"四大奇书"为素材的浮世绘画作也不在少数。通过对中国版画与浮世绘中的西游人物形象的进行分析,探究日本人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差异,体会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以焕然一新的形式散发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季祝平  孙立 《学海》2001,(6):134-137
两性关系无疑是宋词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词这一文体,常常采用"代言体"的表现方式,精心刻画主人公内心忧喜交加、极为细腻的矛盾心理.在词人的诉说中,离情别绪,"善写愁者"构成了宋词的基本情调.在"专主情致"表现的同时,客体的审美描述成为词人创作自觉的重要艺术标准."咏物即咏怀",即构成宋词艺术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沙亦黑”是尊称不是人名金占祥"马沙亦黑"一词在一些辞书、专著和论文中,几乎都被看作是人名。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回族大词典》载称:"马沙亦黑,明初西域天文学家,汉名吴谅、字仲德"。有的专著还对该词作了解释,《回族人物志》(明代)关于马沙亦黑一节载:"...  相似文献   

18.
《周易.姤卦》中有"金柅"一词,对于"柅"究竟是何物,前人主要有两种说法:王肃等人认为是织绩器;马融认为是车马器,是在车下阻止车轮转动的"止车木"。通过对《周易》经文的考察,我们认为"柅"虽然属于车马器,但并非是"止车木"。结合考古材料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周易.姤卦》中的"柅"就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弭",也就是考古中发现的青铜弓形器。王肃等人以"柅"为织绩器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织绩器的"柅"与作为车马器的"柅"在语源上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帛书《衷》篇"《川》之详说"章,是研究孔子《坤》卦思想的重要文献.从目前对此章的校释研究看,很多疑难辞语未得其解,需要进一步疏通解读.在此章中,孔子以灾异观念释《坤》卦辞"先迷后得主","学人"当训觉人,使人觉悟之义;孔子以周代"保傅"制度释《坤》卦辞"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吉",以及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非吉石也,亓口口要诚与贤之胃也","吉石"当训告所,言不是告诉方所的,而是讲得贤的;"小事时说","时"当训待,言待时而说;"知勿过数","知"当训交接,指文柔之人与君主交接,不急迫,不促狭;"文人内亓光,外亓龙","龙"训宠,荣光之义,言文柔之人内藏光华,自然外显而有荣光;"隐文且静","静"当训情,言内隐文德,中心笃实.  相似文献   

20.
《论语·卫灵公》有"君子固穷"之说,其中"固穷"一词历来不得确解;《先进》篇又有"回也其庶乎屡空"一句,其中"屡空"一词亦为训释疑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屡"作"居","屡空"为"居空",这条异文资料提供了重要线索。"固"与"居"同为从"古"得声之字,古音当接近,"穷"与"空"古音亦近。"固穷"与"居空"应为一个词,该词为"居穷",在"君子固穷"中,"居"假借为"固",在"回也其庶乎屡空"中,"居"因形近讹为"屡","穷"因音近假借为"空"。"居穷"义为"安穷",言君子于穷困之境,仍能保持君子之人格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