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多级估量法,对十三省一市的5143名四至九岁儿童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儿童对14个项目的爱好存在着年龄差异,但是未达到显著的程度.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兴趣未明显分化,但是已经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不同地区的五、六岁儿童的兴趣爱好有着共同的特征,在音乐游戏、学乐器、模仿性游戏等单项上差异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朝鲜族与汉族4—6岁幼儿颜色爱好异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儿童颜色爱好的问题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前人曾在3岁以上的年龄儿童作过一些研究。卡兹(S.E.Katg)对西方5—15岁儿童进行的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颜色爱好的顺序是:蓝、绿、红、紫、橙;温肇桐对中国小学生颜色爱好的调查结果是:男生是紫、黄、橙、绿、红、青、黑、白,而女生是绿、橙、紫、红、黄、青、白、黑;陈立、汪安圣对我国儿童的颜色爱好研究的结果表明:从学前到学龄没有多大变  相似文献   

3.
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都是始于外部特征,如能早期掌握多种颜色和形状将会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觉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色彩知觉与人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认识颜色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3—6岁幼儿大都容易注意物体的色彩特征.所以我们认为对幼儿加强颜色教学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3~5岁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心理学探新》2007,27(1):57-60,74
该研究采用结果和前提反事实推理任务,选取58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其反事实思维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3岁儿童在结果反事实推理中的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儿童,而4岁和5岁儿童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幼儿的前提反事实推理因结构和方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变化趋势;3.幼儿产生的上行和下行反事实论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成人一样,幼儿较少产生减法反事实。  相似文献   

5.
儿童对图画兴趣和表征发展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兴趣的动态变化及表征的发展。被试年龄跨度为 4岁至成人 ,均未受过美术训练。通过他们各自根据线条画中所含的颜色或主题或情绪的特性匹配的特点 ,来发现内在的规律。实验发现年幼儿童以颜色为匹配标准 ,年长儿童和成人则以主题或情绪为主。中国儿童比英国儿童对图画中的语义联系 (表达的情绪 )更敏感。在主题 /情绪匹配中 ,中国 1 0岁儿童和成人都侧重情绪特征 ,而英国儿童随年龄发展由主题特性转向情绪特性这一兴趣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应用当代有关图画表征发展的理论对实验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在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儿童兴趣变化及表征能力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儿童早期的文字意识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最重要的两个预测变量之一,在幼儿时期表现为对文字的关注。研究以121名4-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TobiiT60眼动仪记录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对文字注视的眼动。结果发现:1.幼儿在自主阅读情境下仍然首先关注图画、在阅读过程中主要关注图画,自主阅读情境中幼儿对文字的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远高于亲子阅读情境中的比例。2.年龄和文字面积是幼儿图画书自主阅读中文字注视的核心影响因素,幼儿对文字的注视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文字面积通过年龄对幼儿的文字注视起作用。3.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经历了从图画到文字的发展过程,学前末期,幼儿逐渐成为一个初步的文字阅读者。  相似文献   

7.
3-6岁壮族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一些心理学家很早就觉察到很小的婴儿就已表现出辨别颜色的能力。1881年W·Preyer 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能对周围带色彩的物体表示愉快神态。他曾用红色和绿色作为实验的材料,结果两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回答颜色的名称,到三岁以后才能有把握地说出某些颜色的名称。在J·F·Dashiell的研究中发现,幼儿到三岁时对颜色命名仍是不稳定的。W·H·Cook 对西欧儿童的研究结果指出,6岁儿童对红、绿、蓝、黄四种主要颜色的命名正确率为62%。我们以8种常见色卡为实验材料曾对我国不同民族的儿童做了颜色匹配、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5岁幼儿还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2岁幼儿中有40%会进行1种或2种颜色命名;2.5岁幼儿有80%左右能进行某些颜色命名,正确率可达到25%;3岁幼儿命名正确率呵达50%。在颜色命名的实验中,还发现:正确命名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一种“飞跃”现象,平均正确命名率达到90%,到6岁时达到94.5%。从幼儿对颜色命名的趋势来看,幼儿对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似乎都是先是红色,然后是白和黑,再后是黄  相似文献   

8.
弱智儿童的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很多.最主要的是情绪障碍、反应迟钝和注意不集中等.但其感知觉的心理特点表现怎样?对颜色知觉和颜色爱好的特点如何?对此还没有进行过研究.正常儿童的同色配对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2.5岁阶段表现出“飞跃”迹象.在颜色命名实验中,1.5岁幼儿均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3岁儿童命名正确率可达50%.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幼儿的颜色辨别、颜色命名和颜色爱好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感兴趣的问题.国外的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些问题作过研究.W·Pre-?yer(1881)很早就发现,婴儿出生后到42天时,就开始对有色彩的物体表示愉快的感觉。用条件反射法,发现婴儿在2个月末和第3个月初就可以对红、绿、蓝色灯光形成分化,幼儿已有了区别颜色的能力。R·Staples 于1932年采用了”偏视”方法研究了婴儿的色调识别能力。她将颜色不同的圆形,  相似文献   

10.
2.5岁至3.5岁为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年龄,了解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家庭教育倾向,有利于幼儿园的老师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背景,以便巩固发展家庭中的良好教育,培养、训练家庭教育中忽视的幼儿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幼儿颜色爱好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幼儿颜色爱好的一般性特点。被试是4-6岁儿童,共340名,分为5个年龄组。使用红、橙、黄、绿、蓝、紫、棕、浅绿、浅蓝、粉红、黑和白,共12种颜色。以图片做呈现颜色的材料。采用表示不同颜色特性的5种图片(无意义图形、蝴蝶、小熊衣服、瓜果蔬菜和小彩笔).要求被试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实验结果表明:幼儿喜爱的颜色主要是鲜艳的红、橙暖色调和明度大的颜色;这种颜色偏好与客体对象的颜色特性无关;幼儿阶段儿童的颜色爱好具有突出的共同特点,表现出有别于其它年龄阶段的明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母亲教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849名学前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母亲教育方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心理行为发展包括亲社会行为、认知发展、学习能力、焦虑表现、退缩行为、独立性、注意分散、对事物的兴趣等方面,由幼儿的教师进行评价;不同教育方式类型的母亲由聚类分析结果划分.复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存在显着差异,且这种差异不因儿童年龄、性别的变化而变化;来自积极型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儿童在心理发展的多方面都优于其他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儿童,而处于极端型教育方式中的儿童则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多的不良表现,来自严厉型、成就压力型和溺爱型家庭的儿童也在不同侧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源军 《美与时代》2014,(11):79-79
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感以及激发幼儿的兴趣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体现幼儿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重要性,现代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本身对教学的创新能力,使现代幼儿教育不断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鼓励条件下幼儿提问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7所幼儿园的141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方法,探讨幼儿在8种新异刺激条件下提问的发展.结果表明:(1)3~6岁幼儿提问生成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幼儿在对当前刺激产生陌生感或出现认知混乱时更容易生成问题;(3)立体刺激材料和平面刺激材料在引发幼儿提问生成上不存在差异;(4)3~6岁幼儿提问元认知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4岁期间是提问原因元认知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感。我们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要培养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善于抓住幼儿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音乐教育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加以巩固、发展,成为他们终生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16.
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测查了4-6岁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交地位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进行干预训练,探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不良幼儿干预的有效性,并对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幼儿同伴交往不良的可能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都可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三种方法之间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对被拒绝儿童采用认知训练法效果较好,对被忽视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更好。从4岁到6岁,行为训练法的效果逐渐减弱、而认知和情感训练法的效果则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幼儿离不开玩具就象离不开空气一样.丰富多采、适合幼儿心生特点的玩具不仅能使幼儿的生活充满欢乐,并且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眼界;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玩具所反映的对象及现实生活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同时在使用玩具的共同游戏中还可以培养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协同活动的能力。特别是玩具对发展幼儿智力有着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主题价值说明 房子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建筑物,是人们用于遮风挡雨、防避野兽侵袭的避难地和居住休息等生活的栖息地。幼儿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建筑物里,应该说对房子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大班孩子对房子的简单特征、功用有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关于房子的房子的来源、房子的种类、房子的好坏以及房子的其他特征和特殊用途,也都是孩子感兴趣和期待探知的问题。介于此,在《人类的房子》这一主题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房子、收集各种房子的图片,来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房子的探索兴趣,引导其深入了解和认知这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物,满足他们的探知欲,激发她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设计房子。  相似文献   

19.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陈少华  郑雪 《心理科学》2000,23(6):703-707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6、8岁儿童在不同侵犯程度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业者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积极向消极发展.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一外部惩罚定向一道德定向”;(2)幼儿在道德情境中的观点采择能力受制于其发展水平,4岁儿童在冲突性情境中尚难以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与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3)在幼儿道德发展过程中,“快乐的损人者”预期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逐渐减弱;(4)道德情境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儿童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20.
儿童基于不同线索的所有权判断及其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2):1889-1896
对所有权的认知依赖于不同的线索。儿童很早就能通过不同的线索判断所有权。3岁幼儿能够基于先占、劳动、证言、许可控制、刻板印象等线索判断所有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会影响幼儿对所有权线索的利用, 如社会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儿童对先占线索的利用在发展上会有所延迟,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幼儿在进行所有权判断时更保守一些, 表现为当先占线索和劳动线索冲突时更倾向于判断物品属于先占者。未来研究应重视通过冲突线索范式探索不同线索在儿童所有权判断中的权重, 探索儿童基于不同线索判断所有权背后的内部心理机制, 同时尝试利用眼动技术等手段对2岁以下幼儿的所有权认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