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自己而活     
正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叫刘峰,这名字拖长了音节念,便是——"雷又锋",而这个人恰恰是一个雷锋般的存在——大伙儿工具坏了找他修,脏活累活找他干,连猪跑了都找他去追……刘峰自己也一直都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螺丝钉精神"要求自己的。我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提倡这种"螺丝钉精神"。所谓螺丝钉精神,就是在社会这架"机器"上,只要需要,无论  相似文献   

2.
何多苓在当代艺术中,坚持自己的绘画风格,诚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他的《春风已经苏醒》运用"乡土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幅平静普通的场景。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人的文化记忆,曾令无数人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3.
智慧语丝     
1.当一个人喜爱梭鱼跳跃的水声时,他是个诗人;当他知道了这不过是强者追赶弱者的声音时,他是个思想家。2.有一个聪明的人,就有一千个糊涂虫;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有一千句蠢话。——契诃夫我们都是人,人的可悲是人都自私,人的可喜是人都是人。"自私"使我们总是先从自己的角度想事情,"人都是人"让我们能用自己的心想别人的心。——刘墉  相似文献   

4.
舍勒对"爱"分别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理论等层面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在认识论层面,他将认识奠基于爱,为重建西方精神世界提出了奠基性的方向;在本体论层面,他认为人首先是爱之在者,人之在属于爱的秩序,爱的秩序是道德核心;在社会理论层面,他揭示了重建基于共契精神的爱的共同体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曾经与一个搞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不经意间提到枚乘《七发》,朋友说他最喜欢文中的那句"陶阳气,荡春心"。他说:"人们虽然一直都把枚乘看做是一个文学家,但是,我更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因为他让楚太子所陶铸的阳气,更多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饱盛的阳气,让智者与太子‘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从而让他在刹那间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进取的价值,并被自己以前的沉溺颓废所带来的祸患而吓得大汗淋漓,积毒至痴的身体也在这一刻霍然而愈。由此可见,精神  相似文献   

6.
何多苓以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女性为题材,创作出了一批带着"苍凉"等众多意味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何多苓女性油画的中期在美国接触到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人画,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之后他将自己的女性油画与文人画相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独特的绘画风格,为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在强权与暴力面前,没有人不畏惧它,所以出现"众人之唯唯"也就在所难免。然,一个人到底是要人"唯唯"之畏,还是要人"谔谔"之敬呢?不少人错误地以为别人马首是瞻的原因是自己英明,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别人怕他、惧他,以此凸显自己。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暴力鬼,它极尽所能,目的就是想让别人怕他。故事是这样记录的:老仆刘琪的妻弟独居一室,床在北窗下。夜半时觉得有只手在他身上抚摸,怀疑是小偷,惊醒细看,只见那  相似文献   

8.
正"邻国有圣人",在对方未察之际就下手秦穆公任用贤才,有史记载的就是从著名的"五投大夫"百里奚开始的。百里奚流落楚国,却被当做奸细被抓住。楚人问他能干什么,他说会养牛。于是就让他养牛,结果他养的牛又肥又壮。楚成王听说了,觉得其饲牛之道与养马相通,便让百里奚为自己养马。看来,非贤君是很难识大才的,如楚成王也就只有看到饲牛之道与养马相通的眼光。楚成王就这样与百里奚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9.
前方转弯     
他曾是蜚声国际影坛的巨星,然而就在他在影坛呼风唤雨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让这一切戛然而止。1995年8月,在参加一场马术比赛时,他意外地摔下坐骑,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知道自己终生只能与轮椅为伴时,他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让我早日解脱吧。那段日子,他精神颓废,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自杀。  相似文献   

10.
米勒的绘画精神体现在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深入发掘与探索,并且使之发扬光大。他在不懈的努力下,终成大器,成为代表西方田园绘画风格的艺术巨匠。米勒油画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通过他的画笔被塑造成为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的平民形象的代表。米勒在他生命的旅程中,经历了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苦,例如亡妻及丧子等,这些巨大的人生悲剧并没有击败他,反而磨砺了他的强大意志,促使他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经历过人生痛苦的米勒,不但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独树一帜的绘画表现语言和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升华,春雨润物般地把自己的信仰自然融入到绘画作品中,进而体现了绘画精神和伟大信仰。  相似文献   

11.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耀法 《天风》2014,(1):41-41
<正>读《列王纪上》19章9节至14节这段经文,时常让人感慨万千。这是大有能力、叱咤风云,神的大先知以利亚吗?这位曾经求火降火,求雨下雨,能力非凡、心志如火的以利亚,怎么会在罗藤树下"求死",而又躲在山洞里"怕死"呢?更可笑的是他自己还认为这是在为神"大发热心"哩!  相似文献   

13.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注解了《老子》《庄子》《列子》三部道家经典,其在注解时对如何阅读这三部经典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具一只眼。这一阅读方法指导了阅读"三子"的两个层面。其一是以"三子"文本的字义、章法、文脉等为切入点,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理解"三子"文本的意涵,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文意,同时也让读者明朗地感受"三子"文辞之美。其二是从思想体认的层面指出领会《老》《庄》精神的不同路径。这一层面所反映的阅读方法论对我们阅读不同文化的经典、领会不同文明的精神、融汇不同思想的意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廖立先生是我大学时的老师,而且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之一.说影响大,并非他对我个人有什么特别的恩惠或关照,而是说他的精神.从我所接触到的,一是他为人正直.上世纪40年代他在河南大学读书,正值胡宗南军队进入延安、国民党政府宣称不日就彻底消灭"共匪"的时候,他却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其人格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方东美阐发中国哲学之精神,是以整体的西方哲学为对照,在中西交融的世界宏观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哲学的一次整体透视。他从形而上学的层面来把握中西哲学的精神,并从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中将中国哲学界定为"内在超越"型态。他认为,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精神,即所谓"广大和谐之道",他以此作为对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超胜之道。同时,他从机体形上学的观点,将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和新儒家看作中国哲学精神的共同代表。要之,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确是别开生面,但又难免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操纵世界经济的犹太人赚钱绝招》①一书在“42,犹太人的教育法——除自己之外不相信任何人”这一小节里写道:“这样重复欺骗了他三、四次,以后他也不敢相信我了,我的目的是要给他灌输一个观念: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信任的,连亲生的父亲也不例外,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不乱看     
正读《庄子·知北游》,80岁的"大马之捶钩者",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捶钩。他手上是钩,眼里是钩,心里是钩,不是钩的东西连看也不看一眼,所以他捶的钩很有名。师旷研习音乐,造诣未精,发觉"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心之不专,由目之多视"。就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使心无旁骛,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大音乐家。这是一个不忍多看的故事,师旷如此决绝,为了成就自己心心念念的音乐事业,竟然残忍地  相似文献   

18.
他仿佛总是骑着黑骏马从莽苍的草原而来,沉郁苍凉的古歌伴随着他的每一步跋涉回响、飘荡——这是张承志作品带给我们的基本印象.当我们的身心浸润进张承志的每一部作品时,都不能不感受到那充满生命光色的浓烈氛围,不能不感受到一个同命运共振的灵魂的澎湃激情,从而使得生活于现实中的、那许多游弋无定、渴求自由的智慧心灵获得自如的舒展. 这就是张承志,一个从第一次执笔起就恪守"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原则,曾以"阿拉丁夫"(蒙语——"人民的儿子")作为笔名的张承志;一个"从来不让黏腻污脏沾上自己的笔尖"(《芳草野草》)的张承志;一个以三块大陆为立命之地,并充分地书写草原的广袤、粗犷、明亮,黄土高原的苍茫、雄浑和黄河的奔腾、激越的张承志;也是一个执拗地坚持认为"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又是青春》)的张承志.可以说,因为有了他,中国当代文学又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9.
“让生命开花”是巴金的人生箴言.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灿烂的人生之花,并把这句箴言留给了我们思考.人的生命,是潜力无限的富矿,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只有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人类的命运上,才能在群体绵延中得到个人的永生.人之高贵在于有灵魂,有了灵魂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才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而使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著作中的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的思想整体方向的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的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的神,但他不是基督教的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的虚无主义的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的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的"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的最高的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的本质的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的路径。这种非神学的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的另一条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