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美学史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王国维以来,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进行阐释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对中国美学实相的偏离。而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中国美学史的这种研究与书写方式则缺乏深度反思。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2013年年末举办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专题研讨会,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交流了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国美学史本身的回归与还原以及中国美学史研究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借鉴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深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学原理>对中国当代美学原理建设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其突出贡献,一是立足于中国美学与文化,充分吸取西方当代美学特别是现象美美学、存在论美学的资源与成果,充分继承了中国现代美学特别是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所代表的北大美学传统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熔铸成新的美学观点与智慧,以创造性地阐释美学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将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美学前沿性课题的关注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前沿性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柯汉琳先生的《美学原理》是一本功底深厚、叙述简明、融合中西美学贡献、拓展美学领域的教材。这本教材是柯汉琳先生在教学、研究中积累30年之功力的成果,犹如经霜之林,饱满而璀璨,精粹而富有内涵。细读《美学原理》,这本教程确实适合本科阶段初学美学的学子之用,其学习训练的基本内容如同练武功者之站桩,教程叙述扎实明确、韵味醇厚绵长,处处显示的都是真功夫。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功底深厚、立论有据;第二,叙述简明、逻辑清晰,文风朴素、观点扼要;第三,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独到的美的本质理论主张;第四,拓展了美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末理查德·舒斯特曼明确提出"身体美学"概念之后,在众多学者——特别是我国美学学者的努力下,长期统治美学阵地的主体性美学即灵魂美学有被彻底动摇的迹象。王晓华教授出版的三部身体美学专著,引起了国内以至国际美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兴趣,俨然形成了一个"身体美学热"。同时,也有人对身体美学的合法性提出异议和质疑。对此,身体美学家有必要为身体美学的合法性做进一步的辩护。依据现代人生哲学及其精神青春期理论所提出的"生理青春期"早于"精神青春期"即"身先于心"的观念,明确指出,身体,才是真正的"主体",所谓"灵魂主体"的说法实际上是对"身体主体"的一个僭越。"身先于心"的事实,是身体美学得以成立的终极根据和合法性来源。  相似文献   

6.
王旭晓教授自1982年进入美学教学与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自然美的研究,作为美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被列入研究范围.王旭晓教授的淡泊心性、纯美意趣和广阔情怀使她对大自然中的万千气象和山水胜景别有一份钟爱之情,因此对自然美的研究也有着更为浓郁的兴趣.当然,由于自然美在中西方美学的研究中一直从属于整体的美学理论体系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研究过程异常艰辛.当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西方以及国内学界把自然美研究重新纳入研究视域、各个角度的探讨方兴未艾之时,更凸显出王旭晓教授前瞻的学术眼光和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美学"在中国美学界长期被忽视,这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中国美学界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二分天下格局的制约。事实上,少数民族美学可以从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和事实形态的美学事象两方面,赋予中国美学——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美学——应有的鲜明的内在丰富性、本土特质和多元智慧。  相似文献   

8.
正由《美与时代》杂志社和郑州大学出版社协力推出的《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学者的学术之路》这一鸿篇巨制,开始和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美学界的一大盛事,值得我们重视和庆贺。本书收录的内容主要来自《美与时代》杂志十年来所设的"美学学人"专栏,其中汇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美学领域内从事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的历代美学家和学者的学术经历和体会。从老一代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开创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先生终其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其60余年的学术生涯堪称中国现代美学史的一个缩影.他以融合中西美学之视野所构筑的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形而上与形而下相交融的美学定位及其谨严的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以至于20世纪中国美学界所掀起的每一次波澜几乎都与其美学理论有关.有学者指出:"朱光潜作为一代学术巨匠,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他的精神、人品、学识,无时不在教喻和激励当代中国美学学人."[1]正因为如此,学人们怀着对朱先生的最大敬意,严肃地看待他,不断地重新检验他的论点,从而出现了如叶朗、杨恩寰、阎国忠、劳承万、凌继尧、肖鹰、钱念孙、商金林、蒯大申、朱世荣等一大批研究朱光潜美学(按:以下简称"朱学")的著名学者.而宛小平先生就是"朱学"研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学者.宛先生在批判地吸取"朱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学界一致公认的"朱学"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美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与建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建筑美学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对建筑领域美和审美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新兴研究专业。而早在20世纪,英国的美学家罗杰斯·斯科拉顿就已经开始运用美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建筑中的美进行论述,从而真正帮助人们找到建筑中美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因此,文章主要研讨建筑美学的综合意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应用,详细阐述日常生活中人们及艺术家在建筑创作中对于一些建筑美学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曾繁仁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学研究,视角遍及美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美学基础理论、西方美学史、审美教育、文艺美学和生态美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繁仁先生在国内美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讲,曾繁仁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开创者;对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则是其力求使中国美学走出困境、求得突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新体系的有益尝试。曾繁仁先生的学术研究体现了深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诗性魅力,他致力于在审美批判中实现审美救赎,以人审美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作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达到了极高的治学境界。在多年的美学探索中,曾繁仁先生形成了严谨不苟与纵横捭阖、哲学思索与现实关怀、学理探究与实践追求、历史反思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治学风格。曾繁仁先生成一家之言,在中国美学界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  相似文献   

12.
形式、形态与风格在艺术学、美学甚至文化学研究中内涵往往易被混淆,厘清这些概念是审美形态学研究必须要做的工作.当前国内美学界对审美形态范畴的研究偏好从人为建构的逻辑体系出发,大多忽视了形态学的本己视角,也没有看到审美形态的范畴史不过是历史展开的人类精神史,而不是理论家们的纯粹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张文莲 《美与时代》2006,3(7):60-61
设计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探讨设计领域中美学问题的一门应用美学,它把美学应运于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设计美学思想古已有之,但设计审美问题的真正提出即现代设计美学,是在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粗陋的机器产品日渐不满意,工业产品的审美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产生的;同时,无数美学先辈对之不倦研究,为现代设计美学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界展开了关于实践美学的争论,在批判继承实践美学的基础上,以朱立元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是中国美学的新发展,然而,近年来,"实践存在论美学"也引起了学界一些人的误解与批评,并引发了论争。在此背景下,对"实践存在论美学"展开综述研究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B023)是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王杰教授担任。该项目从纷繁复杂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论中努力找到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表述方式,从而为研究和思考美学与当代批评的关系、美学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提供基础。为了推动本项目的研究,现公开招  相似文献   

16.
我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三个问题,我将集中讨论对整个美学以及亚洲美学原理的思索会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1995年在深圳举办的美学会议曾预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跨文化美学的世纪;去年在日本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美学会议,会议非常重视对亚洲主要美学传统进行的最新研究;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作为学者所关注的领域在世界许多不同地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现象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这正是我打算在此次会议中加以论述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为增进河南省美学学者、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美学爱好者之间的沟通,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我省美学研究水平,促进中原审美文化的发展,为我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我省广大美学美育工作者的要求,经河南省社科联领导研究.由郑州大学(文学院)美学研究所、《美与时代》杂志社负责筹备第二届"河南省美学学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从即日起.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和《美与时代》杂志社将陆续与上届美学会会员和现在从事美学相关工作者进行联系.收集相关资料,准备会员大会的先期工作。二、新一届美学会会员拟包括美学原理、文艺美学(含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美术、书法美学)、设计美学、旅游美学、城市美学、环境美学、科技美学、审美教育等领域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为使筹备工作更全面、圆满.欢迎各大专院校、职业院校等各类学校、艺术团体、设计机构有意入会者主动与筹备处联系(包括面谈、信件、电话、电子邮件均可)  相似文献   

18.
审美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美学(史)则随着审美活动的转换形成不同的研究主题.这种汤因比式的挑战一应战文化模式形成了一种时代--审美活动--美学理论的互动关系.应该说,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西方/全球化、官方/精英/大众等的相互并峙、交织、冲突、对话和整合的拼贴状态之中.对时代主题和审美活动的不同侧重点,就形成了当今美学界的实践美学、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和谐美学、修辞论美学、生态美学和文化研究美学等美学理论构架.所以,要言说当代美学理论,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从哪个参照系去定位这个时代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9.
童庆炳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在美学本质论研究方面,他刷新了"美在关系"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赋予新的内涵;在心理美学研究方面,他更新了理论视野和方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审美心理机制为基本框架,开辟了中国心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审美体验论、审美知觉论、心理美学与古典文学的互动阐释、矛盾分析与中介思维的方法论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他以他的美学研究确立了一种质朴晓畅的诗性文风。"美学的童庆炳"以其诗性的美学、诗性的体验、诗性的文风、诗性的人格为我们的时代昭示了一个诗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东方文化的独特性造就了禅宗思维的民族特色,它的全息视角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使禅宗美学成为世界美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禅宗美学使东方美学在"美本质"问题上避免了陷入西方美学的形而上学的泥沼.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还远远没能得到真正重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禅宗文化热的盛行,禅宗美学研究的热度也慢慢升起来,至今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禅宗文化中的全息视角的研究和发掘还远远不够,把"全息观"引入禅宗美学研究的更是寥寥.其实中国古代学者在哲学、美学、诗学领域关于"大美"、"圆融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全息学"的萌芽,当然,若与严格意义的"全息美学"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本文拟把现代"全息学"引入禅宗美学研究,为"全息美学"的构建做些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