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蕾莉与马杰农》是波斯诗人内扎米《五部诗》中的爱情代表作,拥有丰富的插图手抄本。而这部作品借世俗爱情隐喻苏非神爱的思想不仅在文本中有所体现,在其插图抄本之中也得以呈现。本文以该作品15世纪的插图手抄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插图对于文本主题的选择,对构图、色彩及其他绘画元素的运用,来分析波斯细密画对文本故事及其苏非隐喻的呈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汤士文 《天风》2021,(1):28-29
《路得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温馨动人的短篇故事,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施莱德声称:"世上没有别的诗人写过一篇比这更美丽的短篇故事."《路得记》讲述了信仰女英雄路得的故事,属于叙事文体,故可采用叙事释经的方法对本篇加以解读.所谓叙事释经就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释经方法,以经文作为故事来解经,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和修辞...  相似文献   

3.
《法句经》以其内容朴实,利便讽诵,成为世界最闻名的佛典之一,但流通至广的是巴利语本。其实,《法句经》的古汉译本有4种,属不同派别和形式的诵本,除可资对勘、校读之用外,亦有助于追溯佛典和佛说的原始形态,极具研究价值。作为汉译《法句经》研究系列之首篇,交代了各种《法句经》语本、年代及其部派属性,奠定了日后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文本表达看易、老、孔、医的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论语》和《内经》等经典的文本表达呈现出共性:篇与篇、段与段甚至句与句之间看似缺乏逻辑衔接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表达方式受到《易经》卦与卦、爻与爻排列方式的直接影响。其文本特征为:指点、叙述(呈现)和互文见义。共同的文本表达方式是易、老、孔、医同源性的又一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九句因随着印度因明在唐代的传播而成为汉传因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关九句因的汉译文献,包括玄奘译本以及近代以降吕澂、法尊等人的新译本。"九句因"这一术语源于玄奘《门论》译本,由窥基始创。汉传因明文本显示,九句因被置放到不同的标识体系中,主要包括《门论》译本中的标目、《庄严疏》中的标数,以及近代以降新译本中的表格。陈那构建九句因的出发点,既包括发现五支作法的缺陷,亦涉及立足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对证宗路径重新探索。陈那对九句因进行了两次大的分类:基于九句因自身体系的形式分类,以及论辩语境下的分类。九句因既回应了"唯宗法是因"的古因明师主张,又为因三相说提供了合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文本语言基本构成要素——词、句、章节,研究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与方式,探讨传统认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角度和方法。《管子》之《幼官》与《幼官图》文本语言要素研究发现,先秦认知具有三方面特性:自然特性、感悟特性、整体特性。这些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生传统、审美传统、中庸传统密切关联,二者在历史发展中互相影响与强化,逐渐鲜明而稳定。  相似文献   

7.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圣经》汉译本是贺清泰《古新圣经》,而且它也是最早的汉语官话《圣经》译本.这部几近完整的《圣经》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笔者对该文本做一初步探究,从藏本以及文本内容方面入手,日后有待更深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邢益海 《现代哲学》2013,(1):119-128
研究方以智有三个面向需要关注:一为方以智自评和时人私评,二为官修史志藏否,三为现代学术研究.其进路(方法)大致有六:一是西学与科学(研究文本为《通雅》和《物理小识》),二是哲学(《东西均》文本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三是遗民志节与遗民社会(重视诗文与史志资料),四是教科书或通史(思想史断代研究),五是生平与思想传记,六是分文本及专题.其广受关注者又有四:其一《东西均》,其二易学(以《周易时论合编》与《易余》为主),其三庄学(以《药地炮庄》为主),其四禅学和佛学(以《冬灰录》《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为主).方以智研究依赖于方以智文献的整理,研究的深入将有待于《方以智全书》和《方以智集》的出版.  相似文献   

9.
文摘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牛苏林在《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撰文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的宗教理解,更多地囿于1844年文本,甚至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马克思一生仅用过一次的一个过渡性的临时喻语,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事实上,纵观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云: 炼句炉槌岂可无? 句成未必尽缘渠。老夫不是寻诗句, ——诗句自来寻老夫。在这首诗中,诗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提出了一个如何触发灵感寻得诗句的问题。杨万里的意思是,诗人作诗,不能只靠苦思苦想“寻诗句”,而应该顺乎自然,在无意中得之。写诗著文.锤炼词句是必要的。但是,佳句之得,往往不在苦心孤意地寻章觅句,而多是在灵感袭来时,  相似文献   

11.
庞德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诗人中的诗人"的称号,他花了50多年时间创作的《诗章》堪称英美现代派诗歌的一座丰碑。特别是其中的《比萨诗章》部分,因融入很多的中国元素,尤其是大量引用儒家四书经典,颇受中国读者青睐。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文本详尽阐述庞德与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这对正确评价庞德其人其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3.
《玫瑰园》这一文本,以"玫瑰"的光色与生命的变化推动诗歌叙事的发展,呈现"光"的隐喻,显现出诗人对生命在场的哲思。通过文本细读,诠释《玫瑰园》中"玫瑰"的意蕴,展现出"光"与"玫瑰"的构合基于生态诗学的整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中国,由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白话诗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理论上,无不借鉴外来模式。然而当高潮过后,我们依然发现,所谓"新诗",其实在主旨、内容甚或表达技巧上,都少不了"纵的继承",从《诗经》中几篇相关文本与20世纪台湾诗人高准的《香槟季》的对比中即可看出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纪捷 《美与时代》2007,(2):105-107
田间是人民诗人,他深深热爱着晋察冀边区这片热土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亲爱的土地>和<铁的子弟兵>运用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真实地描画了边区普通农民、子弟兵新的思想、情怀和姿态,记录了时代光彩,深切表达了他对普通人民的热爱和赞美.  相似文献   

16.
《周易参同契》是炼丹术理论的奠基性著作,由于资料的缺乏,对于这本书的文本组成与著者,历代学者有很多争议.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当以文本自身的内证为主.《参同契》的文本经历了各自独立、混编至重编三个时期.其主要组成部分即四言经文和五言经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四言经文是对五言经文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经文主旨,简单地概括为外丹或内丹均不太合理,文本自身已经表明了内养性情和外用炉火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月称撰写的《清净句》是注解龙树《中论》的一部重要的佛学著作,该著作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字注释,而且月称力求在他这部著作中,回应、展现论主龙树的思想线索。本文疏理了月称《清净句》解释《中论》第25品的思想要点,并且据此对龙树中观学名著《中论》第25品的思想线索做了分析、探索,希望藉此能够推动学界的龙树研究、《中论》研究以及月称研究。  相似文献   

18.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18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这句诗,一直被我国广大读者视为蔑视黑暗、鼓舞信心的号角。从1923年起,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就将雪莱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至今已逾大半个世纪。一《伊斯兰的起义》是雪莱于1817年9月创作的一部叙事长诗,共分为十二歌,计4800行。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位诗人和他的恋人共同奋斗,领导黄金城的人民反抗他们的压迫者。人民起义获得成功,可是暴君很快卷土重来,人民重受蹂躏,瘟疫肆虐、饿殍遍地。在教士的煽动下,这对恋人被处以火刑,他们…  相似文献   

19.
张立英 《哲学动态》2007,(12):61-64
用概率方法解释概称句,是概称句语义分析的一个方向。亚里尔·科恩(Ariel Cohen)[1]是近年来以概率视角对概称句进行分析研究的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本文介绍亚里尔·科恩对概称句的解释,并以《概称句的语义解释及形式化比较研究》[2]一文中对概称句特点的讨论为依据,对科恩的解  相似文献   

20.
宗教语言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于文本形式,因而对宗教文本形式的关注和有效解读可构成一种宗教研究进路。阿尔道斯·赫胥黎《长青哲学》一书考察了禅宗、道家、印度教、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等各种信仰形式,撷取了各宗教中的灵性传统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解释了这些信仰是如何统一在人类渴望体验神圣性这一共同愿望之下的。其出入各家而神不散,其对宗教文本形式的撷取偏重于寓言、神话和诗歌等广义的诗性语言体裁,解读方法上则采用文明对比、对话会通的方式,体现了长青哲学传统尚直觉、体验、功夫论的特质。这对世界宗教的研究进路颇有启发,而中国厚土深植的诗性教化传统正可与之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