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在思想体系内部扼杀了艺术,丹托通过对概念的瓦解终结了艺术.然而,艺术仍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那么,艺术终结论究竟为何意?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艺术终结论是真正发展的眼光,发展的理论.如果不是艺术终结论的提出,也不会引起人们对艺术发展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从而更强地激发艺术的生命力.所以,终结并不意味着死亡,终结意味着发展.  相似文献   

2.
继黑格尔之后,1984年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再次提出"艺术终结论"而声名鹊起,他将艺术终结之后的"后历史时期"的艺术状态界定为"美学熵状态"。丹托所描述的当代艺术的"美学熵状态"是纯粹的无方向、无标准、无风格、多元论的。正是这种艺术状态,在艺术终结后的"后历史时期"才具有典型性,就是以艺术的无所不在消解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现当代艺术的联系愈发紧密。西方艺术理论开端于西方古典艺术,在一代代艺术大师的创作和突破以及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变革和诞生出新的艺术潮流与创作思路。直到现在,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说"和丹托的"艺术的终结之后"早已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展开。中国艺术在古代传统艺术理论与新兴艺术理论中应找到突破点,进而为当代艺术学理论的发展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王泽庆 《美与时代》2008,1(5):14-18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谈论较多的学术难题.论文拟从情感与理性.特称与全称.分化与整合等三方面.揭示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内在矛盾,从而正确认识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艺术与日常用品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艺术美感的呈现具有另外一种内在模式。因此,以丹托"美的滥用"说为切入点,是为了在后现代语境里界定艺术。不过,丹托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批判的,当代艺术的美感从未消失,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美常被误读,在生成论层面,美感恰是置入艺术又被艺术本身所遮蔽。"艺术的终结"指的是艺术存在样态的新开端,美与丑只是艺术呈现的两种不同方式。由此,当代艺术需要经由民族性进而凸显独特的审美文化韵味,同时注重艺术元素的无用之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丹托《寻常物的嬗变》关于艺术定义的思考中,"再现"与"解释"一经一纬,共同组成了艺术的新定义。而构成艺术定义的这二维,都各自有其思想渊源:"再现"根植于"可感-可知"世界的二分,"解释"则发生在不可见的"可知世界"中。为解决自柏拉图以来世界二分所导致的困境,丹托提出"艺术终结于哲学",用哲学收编艺术,从而整合成一个"可知世界"。然而,丹托修正后的"可知世界"并不像柏拉图或黑格尔所理解的那样,由一个单数的超然实体所宰治,而是像尼采理解的那样,由各种流变争胜的现世理论相互生成。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在《美学》中,按照其三段式的典型论述方法,讨论了理想本身的定性和特殊性,并从内在和外在的角度讨论了理想转化为外在有限存在后,如何保持它的理想性。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已经不可改变地终结了。事实上,在我们今天仍然有艺术,只是不是黑格尔所规定的纯粹的艺术,艺术走向了它的"后艺术时代"。  相似文献   

8.
崇高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朗吉弩斯、博克、康德、黑格尔以至于后现代美学理论家利奥塔都对崇高进行过论述,然而学者们在研究崇高时主要是围绕朗吉弩斯、博克、康德以及利奥塔的崇高观进行研究,而对黑格尔的崇高观的研究却很欠缺。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峰,而崇高是在艺术发展类型中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中提出的,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与象征型艺术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对黑格尔的崇高理论进一步梳理和阐释。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象征型艺术中的"崇高"文本的细读,可以从崇高的来源、分类、特征、批判与反思四个方面探讨黑格尔"崇高"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有其起点,又有比较确定的行程;自由是世界历史的目的,这个目的的另一个名称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但这些说法只是一个大的原则。对于历史终点的问题,黑格尔原本就交待得不够清楚,加上《历史哲学》各版本差异较大,没有一个经过黑格尔亲自审订的版本;历来的学者又聚讼不已,使得讨论这个问题变得困难重重。本文打算区分"历史终结论"的各种含义并逐层讨论,确定黑格尔究竟在哪个层面上认为历史终结了(如果有的话)。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终结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美学问题的研究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海德格尔批判传统、追问存在、终结哲学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用意在于:他把传统哲学当作了小写的哲学,而把思看作永恒的大写的哲学,终结已经进入历史的旧哲学,召唤哲学之"思"。德里达则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来完成他的"哲学终结"之思。哲学和艺术是美学的两极,"哲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一起预示并彰显着美学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美学研究必须从"终结"话语下的"美学的危机"研究开始。  相似文献   

11.
这里说的"美学",指的是在人类生存整体事实基础上建构的"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体系",简称"现代美学".它不同于主观设定的独断论的古典美学或其他个体性私人化的美学.现代美学用科学主体论思维方法,立足于人类现实生存的整体研究和深层规律揭示,宣布古典美学终结并开创了全新的美学思想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定义艺术是20世纪艺术哲学的核心命题。为解决此问题,阿瑟·丹托坚持本质主义立场,提出了本质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相结合的定义策略。他的这一观点实则回应了两类相关理论:第一类是反本质主义艺术观,代表人物是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者韦茨;第二类是不充分的本质主义艺术观,包括格林伯格以形式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艺术观、迪基不乏社会学色彩的"艺术体制论"、弗雷德和莱文森的历史主义定义策略。丹托的艺术本质观是前卫艺术激发的理论探索的逻辑合题,也充分说明本质主义并非一无是处。就提出方式而言,丹托的艺术哲学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化和批评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传统美学观以及分析美学受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影响,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并把自然美置于美学之外。艺术品被置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之中,"审美静观"成为审美的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学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些原则在阐释当代美学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在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一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单一场域,将美学置于更广阔的场域之中;二是要力图突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束缚,为自然美提供必要的哲学美学基础;三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静观特质,从而在实践层面为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岩城见一教授,日本美学会前任会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现任日本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馆长;专攻德国哲学、美学,对黑格尔、康德、尼采和费德勒的研究着力尤多.主要著作有<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的理论>(2001)、<<误谬>论--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感性论式的解读>(2006)等.中译本<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的理论>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使我们更好地进入"感性论"的问题,笔者对岩城见一教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迪基(George Dickie)1969年继丹托(Arthur C.Danto)之后提出了他的艺术体制理论(The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1],一种文化社会学视角便以鲜明的姿态跃入了分析美学的研究视野之中。与丹托"艺术界"(artworld)概念所指的艺术理论氛围与艺术史知识相比,迪基明确指出,他要"将用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反思历史,指向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振斌 《学海》2001,4(1):35-41
在20世纪,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及寄托在艺术中的文人情怀的谈论获得了"美学"的名称,这个学科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取向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美学理论的影响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更新集中表现为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美学理论的构建与论争,两者互补又竞争.新的世纪里,中国美学有待创新.这种创新将更多地与西方美学及文化展开对话;也将在创新中重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8.
程度美学     
任何事物或事情都是要讲究程度的,"程度"问题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美学问题。程度美学的提出,是基于哲学美学原理和社会实际两方面的。程度美学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程度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其实践方面则分为社会和艺术两个范畴。不论在社会生活里,还是在艺术创造中,准确把握好"程度",就等于是把握了美的真谛。不论什么,适度为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美学届对黑格尔的研究主要从对其美学体系、美的定义、自然美论及艺术终结论出发进行了一些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黑格尔美学的研究仍过多的从对其唯心主义的批判出发,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有所深入但是宽度不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对已有研究点从多重角度来分析,以不断地挖掘新的研究点.  相似文献   

20.
抽象艺术何为?考虑到艺术本身的难以界定性,不妨将此问题转译为:艺术中的抽象何为?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锋,它始终与以客观世界为主导的美学原则反抗着,抵触着,它试图以骄傲的姿态高歌猛进。它消解着自柏拉图以来的"艺术模仿"美学理论,它众叛亲离,试图取消既往的所有造型原则。颠覆了美学权衡标准之后的抽象艺术到底最后追求的是什么呢?抽象艺术对于美学而言就仅仅是纯粹的破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