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与法域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的完善是导致法域变迁的内在动因,法从起源到发展都莫不与人性密切相关,任何法域及域内之法都不过是人类本性的某些表现.以人性的拓展为研究脉络,人类法制演进的历程跃然凸现.从公私法域的分化到社会法域的衍生甚至生态法域的出现,人性在无形中推动着人类法制发展的全部过程.法在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乃是人性多方面展开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 我们人文知识分子往往将身体视做理所当然,因为我们是如此热衷于精神生活以及表达我们的人性和精神渴望的创造性艺术。但是,身体并不仅仅是我们人性的一个根本维度(表达着人性中的一切模糊性);它也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媒介以及所有表现的基础手段,我们使用工具的工具,我们的一切知觉、行动甚至思想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人学视域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宏伟 《学海》2002,1(1):43-47
本文认为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原理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 ,更是社会实践的前提。文章选择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及方法论原则 ,从哲学人学的视域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 :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 ,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文章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 ,认为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 ,人和人类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 ,其特性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从静态来说,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爱情的社会属性有三个基本特征:人性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人性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爱情使人类与动物界划清界限。动物的两性关系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类的两性交往和爱情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并不单纯由性欲支配。社会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爱情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爱情关系交织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任何爱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个性特征:爱情是异性之间一对一的情感联系,它表现为人的私生活。它与相爱双  相似文献   

5.
唐凯麟 《哲学动态》1998,(12):37-38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它在社会的全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引起了重大的变化.人必须改变自身,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而这种改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出一种新型的人来.这种新型的人必须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操的"创造着的人".为了造就出这种"创造着的人",对于当代人来说,应该努力创造一些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 音乐审美意识的形成要求人类锻炼出"音乐的耳朵"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切的声响都触动着早期人类那根敏感的听觉神经,悦耳的声音带给人类以精神上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动物对于再美妙的乐音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马克思会说"音乐的耳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性的感官各种感官的人性都凭相应的对象凭人化的自然才能形成.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1]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在压抑人性,还是在提升人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股思潮,认为道德的约束使人性中很多自然、正常的东西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与满足,道德压抑了人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认为应当将人们从道德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打倒一切违背人性、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东西。本文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认为:道德本然的定位并不是要压抑人性,恰恰相反,道德自始至终都是立足于提升和完善人性。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确有走向人性的反面的情况,而这不过是由于我们将道德绝对化、制度化和虚无化后所致。  相似文献   

8.
从对人类社会生活诸领域起作用的深度和广度来讲,当代所有重大的科技成果中没有哪一项成果可以和计算机相比。今天,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微处理机和自动化系统不仅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生产与工艺的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的管理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已深入到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的各个领域。比如,它们改变着劳动、学习、科学研究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并以新的方式提出了人类智力与个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论式的反映,艺术的根源在社会生活,谁不承认这一说法,就被扣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占据着艺术理论的教科书.在我看来,艺术不属于认识论范畴.无所谓"唯物"、"唯心"之分.艺术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价值——情感的形象建构,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和精神结构之中.人类的生存结构是艺术发生发展的根据,人类的精神结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源泉.与艺术相关的人类的精神结构有四个层次,它包含着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价值事件在人类心灵中的深厚积淀和人类的理想与想象的丰富内容.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和确定艺术的根源,把艺术只当做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论式的反映,是极其浅陋的,它会引导艺术退化为非艺术.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不仅仅是人类情感表达的物化形式,更是人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它记录着人类智慧的发展,表征着本真人性的哲思.人类艺术的审美历程,正是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不断发现、对生存的不断探索而不断演进的.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催生出的相对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较为崭新的一种艺术门类与表现手法;战争则是亘古以来人类社会丛林法则从未改变的最为激烈的行为手段和最具人类本能的情感表达之一。目前为止,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最具爆发力的20世纪20年代,以及工业时代下的战争和电影的产生几乎处于同一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电影所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相继结束,人类逐渐意识到现代战争模式下文明存在的脆弱性和人性层面的阴暗面,而亦步亦趋的战争电影也同样记录了人类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复杂观感。这其中诞生出的不同战争电影风格也在和平为大势的全球化浪潮中代表着各自创作者和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下的思维表述及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一、人人都渴望赏识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  相似文献   

13.
人性结构与管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良谋  胡国栋 《哲学研究》2012,(11):120-124
<正>任何管理实践的推进与管理思想的演化都离不开对人及其本质的认识。那么,管理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澄清这一问题必须考察管理中的人性是如何展现的,进而探讨为确保了人在管理实践中的主体性及目的性,人性对管理实践应当有哪些内在规定。一、管理中的人性考察:反思与批判现代意义的管理学诞生仅有百年,但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同时出现。人类在探寻良好的治理之道的过程中,对人性提出了种种假设,并在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各种管理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族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活动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真正起点。在两种生产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可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它是德育建构的内在动因.理论上人性观为德育预设了理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方法论体系,形成了德育范式;历史中人性观的发展预制着德育形态的变迁.人性与德育的相关性在现代社会具体化为“主体”认知发展带来的三次德育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质文化互释语境下,存有一种凸显的悖论和义理: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符号,其形态、结构全然不一,却反映着同质性精神。此精神折射的正是人类生存伦理之道抑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归是人性根源性的良善动机。墨子的"兼爱、非攻、尚同"和耶稣的"博爱、公义、超越"等伦理思想当属此类现象。前者以人为核心,后者以神为本源。尽管其核心点不同,但社会伦理功能的实践指向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互释绝非单向攀援和比附,也非各说自话,各弹自调,而是籍此寻找人性伦理道德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一) 马克思恩格斯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关于思维的理论。在他们看来,所谓思维乃是现实的人在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之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思维作为一种过程,一种活动,按照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最高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机械运动起,而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直至人的思维、意识,恩格斯称之谓“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这也就是说,物质是由于自己运动着的本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发展出了思维的实体——人脑。恩格斯写道:  相似文献   

18.
人工生殖技术触及到人类生命、人权问题的议题,须理性反思其发展结果是否侵害到人性的尊严及人权等可能性,面对生命本身的权利问题,构筑生命伦理观念,必须回溯探究人的尊严及生命权等人性最原始最基本的价值.提供人类在未采社会发展中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的理由,因为生殖技术的伦理与法律规范的作用与干预将使这些行为变成可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前人的本质观,已揭示了构成人的一般本性的种种属性,如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思维属性,以及本应归属为人的社会属性的劳动.但从方法论上说,以往理论无不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某种属性.此外,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缺陷,这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深入研究人性特殊,即人性一般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类个性的种种差别性.造成这个根本缺陷的方法论根源,是他们都不懂得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一切属性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