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刚 《哲学动态》2004,(4):24-29
一西方形而上学中的本原问题与德里达"文字学"的哲学意义 说到德里达的"文字学",国内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对西方传统语言学的解构:它颠覆了传统语言学中言语与文字的等级关系,解构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也解构了在场形而上学.[1]这当然是对的,但还不够.因为这种理解没有抓住德里达的文字学与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间更深刻的关系,即它本质上乃是对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本原(origin,arche)问题的解构.它对语音中心论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显示出其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羽佳 《哲学动态》2006,(10):28-31
政治立场是对哲学意义的最佳诠释。德里达关于政治、伦理及宗教的研究表明,解构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文字游戏,解构是严肃的,它回应着过去,也瞩望着未来。在解构的尽头,是对神圣性与绝对他者的守卫,是对责任和承诺的呼唤与应答。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中,德里达并没有走向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但却走向了“没有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这使得他总能以一种超政治的观点去谈政治、以超伦理的观点去谈伦理,从而构成其政治与伦理学说所特有的风格。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中,德里达正是以一种“准宗教”的情怀看待马克思及马克思的精神的。他把对正义…  相似文献   

3.
刘钢 《现代哲学》2008,(3):101-107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的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的互惠和平等的道德原理完全不同的、非互惠的友爱和关心的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的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的互惠和平等的道德原理之上的传统的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的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的平等观念之上的现代法律的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的道德观,并指出了他的这一带有解构意图的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的建构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小萍 《现代哲学》2005,1(1):103-11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朱尔斯·汤森(Jules Townshend)于2004年4月在英国政治学学会的年度会议上宣读了"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一文,该文不仅条理清晰地分析了本来并非清晰的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同时在回顾十年反响的基础上,指出了德里达解构的意义和局限性即德里达对"幽灵"的解构有助于我们从坏的"幽灵"那里解放出来;不过德里达在解构幽灵的同时同样被幽灵所困扰.本文通过对汤文的评介指出我们从德里达的解构中能够获得从传统思维方式中难以获得的启示,从而拓宽和深化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存在的历史境域中理解事物的发展,在真的追求中研究时代中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5.
J.德里达是他所在的这个时代最富有想象力的哲学家.他的自信和知识分子的勇气使他能做真正原创性的工作.人们记住德里达不是因为他发明了"解构"的方法,而是因为他使人们的想象力获得了解放.  相似文献   

6.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后半叶解构主义的急先锋,雅克·德里达已成为当代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德里达晚年却曾明确表示过,大家对他的"解构"赋予了更多的激进的理解,其实,他的思想取向本来是趋于"保守"的.这皆说明,"解构"的意蕴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厘定,这可以从德里达对于"海德格尔-夏皮尔之辩"的解构策略当中得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尚杰 《世界哲学》2005,(1):16-21
通过关于德里达逝世一份意味深长的讣告,2004年10月下旬,以《纽约时报》为载体,引发了一场关于德里达的哲学对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在于,德里达的解构精神究竟是一种一味摧毁形而上学的力量,还是通过对这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分析,指出"一分为二"式的"二元论"的片面性,以致所导致的,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一种固执的思维定式.德里达试图告诉我们,形而上学和古典辩证法传统在把一对和多对范畴相互对应、提升、同化过程中,势必排除或遗漏掉许多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能是使事物得以出场和传播的更为真实的方式.解构不是破坏,不是摧毁,不是在消灭一个旧世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世界.应该把解构理解为事物在出场或传播过程中其结构的某种实际上的变形,一种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围绕奥斯汀(J.L.Austin)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的解构和辩护,德里达和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的论争,是学界长久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认为,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具体地说,德里达和塞尔的论争中有多大的误解成分在里面,此种误解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学术训练的差异,这些是本文欲予探讨的内容。一、从奥斯汀说起我们可以从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说起。德里达1971年在蒙特利尔的一次会议上作过一次发言,题目是“签名事件语境”,讲]稿后来被收入他的《哲…  相似文献   

10.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是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六十年代中后期,他提出“解构”的批评理论,对正统的结构主义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提出挑战,激起强烈反映。一般把他视为“后结构主义”的代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解构主义”思潮几乎占据欧美文学理论界的正统,而且还波及到诸如建筑、绘画雕朔等其他艺术领域。“解  相似文献   

11.
朱刚 《现代哲学》2005,(1):96-102
本文主要讨论了德里达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作的关于“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无论是真实话语还是想象话语,首先都是一种“本源的重复结构”。这种本源的重复比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的区分更古老,它是一切话语乃至一切符号的“共根”。本文详细梳理了德里达的解构过程和解构策略,并指出这种解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所确立的本原与替补的差异体系,由此揭示了这种解构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德里达的“解构”, 当前有一种很强烈的偏见: 认为解构就是摧毁, 就是破坏, 是“十足的虚无主义”。鉴此, 有必要对德里达的“解构”做一番梳理。本文的论点是: 德里达的“解构”有着双重面孔, 即否定的一面和肯定的一面, 而且否定肯定都是针对同一解构运动而言的。一、解构的来源德里达的“解构 (Déconstruction)”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法语里本身有这个词, 只不过很少人使用。下面引证的是德里达抄录的《里特尔》词典中的条目:解构: 解构活动。 [语法] 打乱句子结构。解构: 谈论结构的常见方式, 勒玛尔著, 《语言学习法》, 第 17…  相似文献   

13.
信仰和知识之间的宗教——德里达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小真 《学海》2007,(1):94-102
世界的意义存在于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在今天这个经常以宗教名义各行其是的纷乱世界,如何能够不割断哲学传统进行宗教思考?这是德里达在《信仰与知识》!"中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德里达其实很早就开始对宗教进行思考。宗教问题成为他深入运用他的解构策略的重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解构"并非"破坏"的同义语。"解构"是建构性的,但它是具有特殊意味的建构,它强调无法归类的他者。这个"他者"与德里达所使用的一系列关键词之间是相互解释的,例如延异、痕迹、增补性等。这些词语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家族相似"特征的思想群,它们揭示了德里达的信仰,即超越任何"主义"、认识论或知识论,并期待全然的他者的"没有宗教的宗教",或者说一种解构之后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与埃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邬烈炎 《学海》2001,(6):103-106
本文论述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侧面的意义,描述了建筑师埃森曼接受德里达理论后展开的建筑设计新景观.通过对解构建筑的特质进行介绍,归纳了埃森曼作品表现出的对传统形式的消解方式,分析了其文本游戏--形式语言的若干理念与特征,尤其是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解读,总结了解构主义理论与建筑实践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景观及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J.德里达,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于2001年9月14日下午访问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进行了学术交流.他先作了简短而精练的讲演,题为"解构与本体论",然后,又在讨论中回答了提问.本文系根据德里达的讲演以及他对与本题有关问题的回答的记录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7.
一、哲学的危机德里达在1974年发表了《丧钟》(Glas)一书,通过将哲学大师黑格尔和文学大师日奈并置,开启了哲学与文学之间的交融,并宣告了以逻各斯中心论为特征的西方哲学的“终结”。很明显,德里达的Deconstruction并不是一种哲学理论,它代表的是一种阅读(批评)方式。通过对哲学文本的解构性阅读,德里达力图重写哲学史,并在这一重写活动中破坏哲学的纯洁,消解哲学的目标。德里达是19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哲学终结的见证人和推动者,和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罗蒂等人一样,他正视哲学在当代所面临的危机,并承担起收拾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方向红 《现代哲学》2002,(4):96-100
“supplemént”(“充替”)是解构理论的重要支柱。本文试图从时间性和符号学理路出发完整地重构德里达从对“声音”的解构向“supplément”原理的过渡。同时本文也力求证明,德里达的这种过渡与对胡塞尔符号理论的挪用、引申和误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文字学思想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很深的思想关系,它们都强调区别是语言系统的根本原则.这种相似性使得有些学者提出,德里达所谓区-别的思想不过是索绪尔区别(或差别)原则的改头换面,并批评德里达对索绪尔的解构式解读是将自己的思想从外部强加给索绪尔文本的结果,根本没有文本根据.因此,如何看待德里达对索绪尔结构主义思想的解读,将关系到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思想区别以及德里达解读本身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