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于1998年执导的电影。电影主要围绕主角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的故事而展开。他是一个出生在“弗吉尼亚号”大西洋轮船上的弃婴,后由轮船上的锅炉工人抚养长大,是一个在邮轮上度过一生的音乐天才。塔兰泰拉舞曲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是意大利南部的标志性音乐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也发生了转变,以启蒙为核心的精英话语被大众文化取代了其主体地位,因此以启蒙为核心的话语转变成了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从而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引发了一种怀旧热。在这样的语境以及现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中,老上海的形象几乎成了怀旧主流的对象。香港导演关锦鹏的作品是上海怀旧影片的典型代表,他的《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和《长恨歌》被称为"上海三部曲"。电影中对于老上海的重现,抓住了它大都市的城市特征,强调其世俗消费性的一面,从而展现出30年代上海日常生活的魅力。对于割裂  相似文献   

3.
三部曲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反映人生的小说作品,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人生三部曲的范围就广了,凡是人生过程中的各种形态都可以表现,概括成精辟的体验,这也是文人观察与总结人生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4.
王平 《哲学动态》2012,(2):44-49
在后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美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哈特(Michael Hardt)以及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内格里(Antonio Negri)是两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两人合著的三部曲《帝国》(2000)、《大众》(2004)、《共同体》(2009),将马克思、杰斐逊、葛兰西、福柯、德勒兹、瓜塔里等重要思想家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香港电影导演以麦兆辉、林超贤、徐克、彭顺、彭发等为代表,开始了一次新的关于中国主流大片的拍摄高潮,如《非凡任务》《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3D》《逃出生天》《我的战争》等。他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将港式人文理念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融入到内地电影创作之中,充分表达了对个体的关注,使得新主流大片展现了更多的艺术鲜活性。  相似文献   

6.
陈璟 《美与时代》2014,(6):87-89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2012年9月,《白鹿原》被导演王全安搬上了银幕。电影以“麦子”、“祠堂”和“秦腔”三个核心意象,观照了关中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部凝重浑厚的民族秘史。  相似文献   

7.
一部电影佳作,不仅仅要有看点和卖点,更要有深层次的内涵,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高度,提升作品的观赏性。根据DC漫画改编、由温子仁导演的科幻电影《海王》自上映以来在国内口碑良好,上映一周以来取得十亿票房。导演将镜头转向神秘的异域空间—海洋世界,该片在题材上新颖脱俗,质量追求上以内容为王,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海王》以其独特的思想内蕴征服了观众的精神世界,以浓厚的哲学思想在同类型影片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5,(3):104-112
汉斯·巴龙在《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危机》中以布鲁尼为核心建构起"公民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他对"公民人文主义"内涵的诠释及对该思想意识形态的原创性与真实性的主张统称为"巴龙论题"。"巴龙论题"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路和指向,西方学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内对"巴龙论题"的热议及反响足以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学术延续性和鲜明的时代生命力,巴龙思想体系所包含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值得所有文艺复兴研究者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巴龙论题"。  相似文献   

9.
一、赵朴初会长给谢晋导演的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1990年7月5日函复上海电影制片厂谢晋导演,信中说:谢晋同志:承示《冤孽》剧本稿,我读过了,并且请一位佛教法师读过,我们都认为情节生动感人,突显了母爱的宽容和报恩思想的力量(报恩思想是佛教的主要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牢不可破.用佛教题材来描述这  相似文献   

10.
电影《狼图腾》对原著的改写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中西文化差异巨大的背景下,民族中心式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导致了电影《狼图腾》对于原著的文化过滤。导演及其创作团队从创作动机、叙事模式、主题表达以及电影的细节展现,都对原著进行了再创作。从文学之狼到电影之狼,从图腾降格到日常,究其根源,是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受西方文化框架的影响而采取的归化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由王小帅导演执导的电影《地久天长》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两个友谊深厚的家庭三十年间发生的故事。影片中探讨了多重主题,包括友情和亲情、时间和生死以及中国人性格与命运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地久天长》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发展的壮丽画卷。  相似文献   

12.
电影《游园惊梦》是香港男性导演杨凡于2001年借昆曲《牡丹亭》中"惊梦"一折文本所进行的影像书写,彰显了导演一贯的唯美细腻而又略带女性阴柔伤感的特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使影片的语境具有一种历史性纪念意味,而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含蕴放置在当下具有现实性价值,尤其男性导演以女性化的性别视角进行叙事所体现出的性别意识更具有独到的"自然"魅力,而宅/园空间和性别叙事则是影片性别意识的所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从1983年的处女作《红高梁》到2018年的新作《影》,作为少数仍然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于中国现代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影像表达的极致化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创新探索也使得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特殊的美学特征,在视觉图谱的建构上显得富有个性。作为张艺谋审美艺术表达的最新突破,《影》为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传递文化审美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2003年6月,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开启了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新阶段,同年下半年,《炮制女朋友》、《无间道3》等香港电影以合拍片的方式相继在内地市场上映.而如今,随着内地市场的急剧发展,香港本土市场和东南亚市场略显萎靡,因此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导演踏上了与大陆合拍片之路.而且从2005年起,连续四届金像奖影后桂冠全部被内地女星收入囊中,分别是2005年的章子怡,2006年的周迅,2007年的巩俐以及08年的斯琴高娃.这从一个侧面也显示了合拍片的崛起和香港电影界进军大陆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岛哲也是日本著名导演,其电影在色彩运用上形成了他个人的独特魅力。由他执导,于2010年上映的《告白》与他前期的几部电影大不相同,色调相对偏冷,风格更为凛冽。本文主要通过中岛哲也代表性作品《告白》,借鉴电影色彩学的相关理论,从影片色彩基调、人物和环境的色彩造型、重点场面的色调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总结中岛哲也导演的电影色彩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路边野餐》《八月》这两部影片里,导演们都用时间意象去阐释梦的意识,两部影片都在某种"真实的"环境中营造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境里,幻想与现实随时切换。导演毕赣和张大磊正是用这种时间处理的方式形成了他们电影的独特风格,他们用电影告诉观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上代人的梦终究会被时代的洪流吞没,而这些梦将永远留在那灿烂的岁月里。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作者的著作《重塑女性:新西兰电影史》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之际,正是新西兰女性电影欣欣向荣之时。20世纪70年代,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高涨,从"国际妇女年"的电影《我最好的朋友们不少是女性》(1975),到随后9部女性主义纪录片的出品,电影制作也出现了井喷。这些影片所产生的能量,以及由国际女性主义历史项目所揭示的女性从前在各个创意领域作出的默默无闻的贡献,都十分具有感染力。一种乐观主义情绪也随之出现,没什么是不可能的。女性运用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与自身的问题。1980至1990年之间,性别问题题材的故事片与戏剧急剧增加,与此同时,过去被边缘化的人群也开始接触技术以探究性别与身份政治。新西兰国内的毛利人、太平洋岛国裔、亚裔、南斯拉夫裔、希腊裔都拍出了有关身份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都影响极大,而有关电影形式的实验也在增加。自2000年起,女性地位有所下降,电影制作与实验也在减少,这是对女性主义的强烈抵制、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和财政削减,以及政党向保守、厌恶女性的右翼资本主义政府转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提议通过对主要创意人员的一系列采访并结合全球形势来考察电影环境的现状与变化。这些主创人员包括:著名女性主义导演盖琳·普雷斯顿,学术纪录片导演安妮·戈尔德松,故事片导演克里斯蒂娜·杰夫斯(代表作是关于西尔维娅·普拉思的《雨和西尔维娅》)与菲奥娜·塞缪尔(关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的《极乐》),希腊裔女性主义学术电影导演阿西娜·楚莉斯,毛利人电影剧本作家里维阿·布朗(代表作为《夕阳武士》),萨摩亚导演贾丝廷·西梅伊-巴顿,印度裔学术导演舒奇·科塔里与电影摄影师梅丽·冈恩,以及年轻一代的女性主义导演布丽塔·麦克维。本文将采用分析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汇同历史观点与当今观点,比较作者在《重塑女性》一书中的历史发现与当今形势。  相似文献   

18.
一部小成本港片《一念无明》近来成为热门话题,这部讲述"个体的疯癫"与所谓的"社会的文明"之间力量悬殊的博弈让观众看到现代文明的冷酷。导演带观众看到了喧嚣华丽现代文明之下的丑陋一隅,在精心设置又不着痕迹的叙事安排中,让观众反思当下社会的"疯癫与文明"。  相似文献   

19.
细密画是波斯(现今伊朗一带)艺术的重要门类,是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发展而来的。细密画家们常常以东方的视角观察现实世界,再通过画笔创造出一个“非立体”的世界,并用色彩雕琢出繁华的美丽。本期所选画作中,在蓝色的背景下,身穿橙色袍子的虔信穆斯林面向远处“天房”(图中右上方)麦加的方向礼拜后,正举起双手做都阿,为在今世、后世得到某种慰藉而向安拉提出祈求。画家阿里亚浦·阿里亚在整幅画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多层次、多视点成功地表现出伊朗细密画所特有的三度空间的“平面世界”,使整个画面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异样效果。鲜明的色彩对比…  相似文献   

20.
Before系列电影"三部曲"包括《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和《午夜之前》,是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近20年时间打造的。Before系列电影的深度审美是在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中最终完成的。伴随着观众关于生命的自我想象与演员关于个体的自我确认,后一部电影都是对前一部电影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的添加和再塑造。它考验着导演、演员、观众及电影工业的运行机制,它的成功源于与时间抗衡的勇气和决心,而恰恰是在影像绵延中它不断残酷地呈现并确认时间的单向性,显示出一种无法逾越的悲剧感,但同时情感在影像的绵延不绝中为人们找到了突破时间的法门。"时间影像"这一角色成为该系列电影最独到的存在。这种非典型、低成本的系列电影的成功,对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系列电影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