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裴 《中国道教》2009,(3):23-26
唐传奇是指隋唐之际至唐末五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2.
一、从志怪到传奇的嬗变 “传奇”这一名称始见于晚唐作家悲铏的《传奇》一书。宋代以后,文人们遂此以概称唐人小说。 在中国古代,向以“释经阐道”的诗文为正统文学,而“不本经传”的小说也就被排斥于大雅之堂门外。尽管如此,有唐一代积极从事传奇文学之创作者与日俱增。其中还有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学家或诗人。尤其是到了中唐,传奇小说的创作更达到了繁荣的局面。从内容上看,中唐以后的传奇小说虽然涉及面极广,但基本上都与道教有一定的关联,具有浓厚的怪异色彩。之所以如此,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若追根  相似文献   

3.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4.
纬书《河图》虽属经书范畴,但它以虚幻迷离的神话故事和远荒蛮夷的地理面貌,阐释天、地、人的互动关系,从而区别于典雅朴实的经文表现手法与叙述语言。纬书《河图》所具有的神话叙事模式、仙山仙境的描述、休咎之征的隐喻性思维,使它产生了与经之雅正不同的神、怪、奇、异的文学审美特点和情趣,具有了几分小说家言的特征。从其上承《山海经》的内容和思想,下启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的“奇异”来说,汉代纬书《河图》不自觉地参与了小说的发韧,是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2-122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以其数量繁多,内容详实而为人所知,在英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具体体现为地府之官僚主义、人仙之美好愿望、志怪中的民俗、诗赋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为时代背景和宗教因素两点。  相似文献   

6.
唐代道教思想家杜光庭(850-933)的思想虽然是通过诠释老子之道而建构起来的,但他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中又将“道”推向了宗教化的道路。为了论证道教得道成仙信仰的真实性,杜光庭搜集民间与道门中流传的各种奇闻逸事编撰成了《录异记》。明人沈士龙认为,《录异记》“大都捃拾他说,间入神仙玄怪之事,用相证实”(《题〈录异记〉》,沈士龙、胡震亨辑《秘册汇函》)。由于《录异记》是通过记录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神异玄怪之事来宣扬为善去恶、以求善报的思想,因此在文体上可以归属于道教志怪小说中的地理博物体小说,即以地理方位为基本…  相似文献   

7.
《高识传》是傅奕编纂的排佛著作,成书于贞观年间。其书虽佚,然释道宣《列代王臣滞惑解》保留了许多信息,可窥其概貌。《高识传》内容为魏晋至唐初25位帝王大臣排斥佛教之事迹。编排体例上,《高识传》分帝王、臣子两部分,每一部分又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编纂方法上,以辑录排佛言行、事迹为主,间以傅奕个人的评议。《高识传》对于研究傅奕排佛思想、唐初三帝宗教政策,以及唐初三教论衡,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神仙是唐前地理博物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从《山海经》到《十洲记》再到《博物志》,地理博物小说神仙世界的内核经历了从"巫"到"仙"再到"人"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小说对神仙环境、神仙人物、神异物产等内容表现方法及侧重点的不同上,这映衬出了不同时期仙道文化的差异,也展现了原始宗教向人文宗教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存世的西夏文献中没有直接出自《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译本,但是有两部作品可以视为《八阳经》的改编本和转译本,其中一部是基于汉文的《佛说甘露经》,一部是基于转译自汉文的藏文本《八明满》。作为唐人的伪作,《八阳经》的内容已经相当浅显,而西夏文改编本则进一步删除了其中讲述佛理的文字,使得全文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伦常。这类伪经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反映了河西佛教世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言笔记由来已久。汉时即见滥觞,多记侠事杂闻,文笔可观;魏晋六朝效模于后,作品愈繁,《世说新语》《搜神记》《列异传》皆称著后世;至唐代,才子文士争为传奇、杂佾,以见史才、诗笔、议论,笔记题材日益扩大;自宋迄清,为笔记发展之黄金期,作品汗牛充栋。特别是清代,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的影响,佳作纷出,蔚为大观,其数量的浩繁和质量的上乘,都是前代所不及的。建国以来。部分代表性作品,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均已整理出版,但仍有为数不少的笔记作品待字闺中,无缘面世。为此,齐鲁书社影印…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小说《柳毅传》以主人翁柳毅得道成仙为结局,体现了"修炼成仙"这一中国古典小说普遍的母题。故事中柳毅与神族龙女结合是柳毅成仙的核心,而其本身正义的品质是他成仙的重要基础。《柳毅传》的出现将中国古代小说中"修炼成仙"的母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录异记>是杜光庭一部重要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但自古及今,常被目为与道教无涉的文言小说,而实际上该书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录异记>内容不仅记载仙类故事,还有很多与道教密切相关的图谶瑞应;结构看似混乱芜杂,实际有自己内在的组织方式,内中暗含成仙得道的"变化"学说.<录异记>是一部带有较强道教色彩的宗教文献,应该是典型的宗教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正>南宋洪迈编著的《夷坚志》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言志怪小说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以《夷坚志》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在成书、版本、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价值影响四个方面对《夷坚志》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宋代收录民间志怪故事最多的小说合集,《夷坚志》在一定程度上真切地反映出了道士群体在南宋人心目中的形象,体现出了道士群体在当时扮演的社会角色.通过对《夷坚志》中有关道士的故事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有关其它宗教人士的故事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其典型的“专业、可靠”的职业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与道士群体在当时的宗教市场上所面对的多元竞争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唐人小说的成熟,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叙述宛转,文辞华丽”,更在于内容上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取材,讲述作者的亲身见闻及情感体验,塑造了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侠客形象。在唐人小说中,侠女形象有了极大丰富和发展。本文试以《莺莺传》红娘,《虬髯客传》红拂女,《红线》红线三人为线索,浅析侠女形象在唐人小说中的发展强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早年参加科举,落第后入道天台山,从此致力于道经的搜集和编撰工作,至今尚有大量道经存世。在这些留存的文献中,按道经分类,有一部分属于“记传类”或“谱录类”的神仙传记集和宣扬道门灵验的志怪作品。它们介于宗教与文学之间,既不同  相似文献   

17.
北魏慧生等人西行佛国求法巡礼之事,衍生出《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洛阳伽蓝记》卷5以及魏源《海国图志》附载、《大正藏》收录同名《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等诸种文献。《慧生行传》等前三种著作已佚,幸赖《洛阳伽蓝记》卷5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洛阳伽蓝记》卷5以合本子注、夹叙夹注为基本形态,其内容则以《慧生行传》为主体,《宋云行记》为辅助,《道荣传》为补证。大正藏本《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源于《海国图志》附载并删正之,魏源《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则源于《洛阳伽蓝记》卷5可能的慧生行记内容并且删正。以现存《洛阳伽蓝记》卷5和《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为考察对象,可见北魏慧生行记诸种相关文献学术价值不菲,有利于推进中亚史地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以及"一带一路"的文明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青海省宗教事务局承写的《青海省志·宗教志》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 7章 ,2 9节 ,30万字 ,2 9张照片 ,5 9幅图表 ,45 1页 ,精装定价每册 80元。《青海省志·宗教志》是《青海省志》中最具青海特色的专业书之一 ,它记述青海的宗教问题 ,特别注意了政策性、科学性、资料性。全志由概述、原始宗教与民间信仰、藏语系佛教、伊斯兰教、道教、汉语系佛教、基督教、宗教事务管理、后记组成 ,内容记述上起各宗教的产生、下至 1 995年。《青海省志·宗教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专业特色显著、地方特色突出、民族特色浓郁 ;体例规范 ,结构…  相似文献   

19.
《原道》2015,(2)
<正>一宗教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俗文艺不会放过这座宝藏。华语荧屏之展示宗教文化,集中于古装戏。细数之,1985年香港亚视《八仙过海》、86年大陆央视《西游记》、92年台湾台视《新白娘子传奇》,当然还有85年的《济公》,都是万人空巷,它们或道或佛,或兼而有之,仿佛在二十年前成就了宗教题材影视剧的黄金期。此后,广受欢迎的同类作品就难得一见了。最近十年,我们在大堆的庸俗、  相似文献   

20.
刘燕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3-183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悲剧爱情的杰出代表作,本文通过对《霍小玉传》中李益“无情”与“多情”,“软弱”与“无奈”的分析,提出对悲剧人物“负心”汉李益的同情与理解,从而无情批判唐代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扭曲青年男女美好感情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