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画科中出现较早的一科有其悠久的历史,作为人物画中一支的帝王肖像绘画,出现时间虽晚却有着特殊的形式和意蕴.纵观历朝的帝王肖像画.画中帝王肖像都是以锦冠华服的朝服形象出现,即使在《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以便服的形象出现也是一派皇家风范,彰显帝王至尊.到北宋真宗朝时,宋真宗的御容却出现在一幅宗教题材的画像中,而且还是以菩萨随侍的形象出现.这种帝王御容同宗教题材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而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当时社会民众对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使得这种绘画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任伯年的人物画作为古代传统绘画和现代中国画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人物画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任伯年的作品不仅使我们领悟到古代绘画的精华,还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当今中国画创作的道路.他的人物画匠心独运,画面意境新颖深邃,其绘画的雅与俗问题一直是近代以来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花鸟画是秦晋时期出现的一门绘画科目,经过唐代发展后于宋代逐渐成熟,并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潮流。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画中历史较为悠久且辉煌的一类绘画,其经过长期发展以及各类大师的绘制,已经成为一类具有极强独特性的画作样式,并被赋予独特的精神面貌。花鸟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型,在宋代时走向成熟。宋代的画作技巧较为领先,后人学工笔花鸟者无不将宋代工笔花鸟画作为入门的临摹对象。通过分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介绍其技法与表现形式,以总结其临摹技法。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艺术,造极于两宋。"宋代是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朝代。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座高峰,宋代绘画取得如此成就与其背后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理学思想体系下,上至宋代统治者崇尚文治、推崇书画的政策,下至文人团体追求雅致生活的美学思想,这些因素都将宋代绘画推向一个新高度。从宋代哲学、统治者思想及文人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宋代的绘画发展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昉 《美与时代》2004,(11):19-21
宋代画家们创立了主题鲜明的历史画、风俗画、情趣画等人物画新品种,并在技法上创造了白描、减笔等新的画法,这与唐代在肖像画、仕女画、佛道画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一样的,都反映了当时的发展要求和审美趣味,因此,宋代人物画是与唐代人物画并驾齐驱的。  相似文献   

6.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科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审美情趣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其中意象造型成为支撑这一体系的基础,传统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与绘画的观察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画里最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可谓是中国画历史文化进程中的一泓清泉,它在艺术发展的浪潮中源远流长,不仅是绘画创作的精华,更是民族艺术文化历史的积淀。人物画简而言之即为以主要描述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传统画科,主要展现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关联系。它自周代萌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画种之一,记载着历史的传承,书写着先辈们点滴创作历程,倾注着历代艺术家的心血。它的艺术价值在于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这琳琅满目的旷世名作而且也涌现出了一系列美术理论思潮,为后辈在绘画创作上建立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由此可见,其在艺术画坛上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潮流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8.
中国宋代(公元960-1127-1279年)人物画,在唐、五代人物画已有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又向前继续发展,进入了灿烂多姿的鼎盛时期,形成与唐代人物画并驾齐驱的新的高峰,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物画与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一同构成了中国绘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中国的人物画,作为绘画的一种形态,从开始萌芽至今,已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对中国人物画起源的研究观点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远古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出现,证明人类已经将关注自然环境的目光转向自身的发展.人物绘画所要表现的对象已经永远被保存在先人们创造的器皿上,岩石间和地面上.  相似文献   

10.
何亚峰 《美与时代》2007,(10):48-49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绘画中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独立成科,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水芙蓉图》是宋代工笔花鸟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独特的构图、用线、设色,体现出宋代绘画的艺术形式美.  相似文献   

11.
影响绘画题材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同影响宋代院体绘画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发展的因素大致有哲学思潮、观察方式等。宋代院体绘画题材相对全面,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发展则不均衡;尤其是人物画题材在各自体系的地位不同。了解历史上东西方绘画题材演变的过程及原因,利于指导当前画坛的发展,使各画种艺术得到共同发展,不致偏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我国中国画包括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等,其中人物画是出现最早的。由于中国画中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容逐渐丰富,题材也越来越多样。基于此,对人物画创作中的"主题性"创作进行简要概述,并分析其创作价值和对"主题性"创作的自我认知,以更好地实现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画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画有着自己的独特之美,其唐之前的色彩之美,让人感叹古人对于色彩的造诣;自唐之后,以宋为开端,水墨人物画成为文人墨客的钟爱。在水墨之间,在人物背后,色彩的运用始终贯穿着中国画以及人物画的发展。今天,在西方绘画作品对于色彩运用的影响下,对于色彩的突破正成为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引言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出现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可具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譬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李公麟的《维摩诘像》以及李唐的《采薇图》等,都是人们熟知的人物画作.然则关良与林风眠等大师们却别树一帜地在画幅中为戏曲人物留下了主体地位,也正是这个独特的视角开创了中国"戏曲人物画"[1](以下简称为"戏画")的先河,为绘画主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之于戏曲,"戏画"的出现亦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不仅能用静态的"瞬间"重构动态的舞台行为,更是将"不可复制"的舞台演出永远定格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巅峰时代,但又开"写意"绘画之先河,其中最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画家当梁楷莫属。他的减笔人物画对于同时代以及后世绘画在技法材料运用、视觉语言创造、意识形态发展的意义均是开创性的。梁楷的水墨人物画艺术在追求形似的大环境下异军突起,从形似到神似的过渡使人耳目一新,为停滞不前的宋代绘画增添几分活力,并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为后代所标榜。  相似文献   

16.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形式,其功能体现也是内外兼有。中国画中的"线"大都是对物体进行客观分析后加以主观处理,最后提炼概括而成,因此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平衡统一。随着线的表现力的丰富,人类审美需求的上升,中国画的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宋代人物画为例,对宋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读,论述"线"在中国画中的艺术功能,以及宋时期人物画所体现出的节奏美和意趣美。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绘画艺术纷呈,其中山水画在众多画科当中占据着首要位置。山水画在元代取代人物画正式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及思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明确山水画地位的变迁问题,阐释中国山水画取代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13岁即位,22岁亲政,从29岁开始,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然而,仅仅二世而亡,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秦始皇的千秋功罪,历代皆有评说,然而盖棺已有两千多年,却迄今不能论定。秦始皇的历史性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开创了统一的时代,从此,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成了中国历史的主流秦始皇以前的几百年时间里,中国处在诸侯争霸、战乱不已的状态。为了尽早结束战乱,思想家们呼吁天下…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万历九年(1581)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肖像画以波臣派为代表,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绘画以造型为主的特点,创作出不同于西洋画风的明暗画。在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凹凸法"和传教士西画"明暗法"之间,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绘画道路,对拓展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艺术遗产。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是我国人民在长期有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古代文化艺术。据潘天涛的《听天阁画谈》所讲:"吾国文字先有契书而后有笔书。吾国绘画亦先有刀画,而后有笔画,其发展之情况,大体与文字相同”。中国画大至从类别上看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部分。五代以前以人物画为主,元代以后以山水画为主,而宋代是中国画最昌盛时期,可分为写意、工笔重彩两部分。五代以前以色彩为主,五代以后以水墨为主。宋代作品以色彩和水墨相映交辉。我国的许多画家,在熟练掌握了传统技法的基础走遍了祖国的绵绣江山,在创作中使中国画不断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