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学习美学的一些情况 我1956年7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7月毕业.在这4年中,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对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美产生的根源问题、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学术月刊》发表了不少美学论文,我开始阅读这些论文,从而对美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对美学感兴趣的人不少,经常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玉能,男,祖籍江苏南京市,1943年出生于武汉市,196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蒋孔阳教授,致力于西方美学。毕业后先后任华中师大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术系主任,教授,图书馆馆长。1996.10-1997.10,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访问学者,师从安东尼·格拉夫教授。现工作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指导组组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张玉能对席勒美学研究彰显其审美人类学思想,对实践美学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并认为美学的本根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人格和谐发展的人。他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对人类充满着深切关怀的美学家。  相似文献   

3.
从1984年第一次在西南师范大学的课堂上接触美学,而今整整30年了,从1991年拜读潘知常教授的《生命美学》至今,也已24年了.可以说正是美学,尤其是在生命美学的烛照下,我由一个只能讲解普通语文的中学老师到可以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艺术概论、文化批评、美学原理的大学教授,由一个美学爱好者成为了美学研究者,其间的坎坷曲折,个中的酸甜苦辣,真可谓一言难尽啊.深感庆幸的是,在我生命的最美好年华,遇上了美学,遇上了赋予我生命意义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4.
<正>我虽不是蒋孔阳先生登堂入室的硕士、博士弟子,但却与蒋先生有一段短暂却难以忘怀的师生情。蒋孔阳先生是我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1986年,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那时研究生比现在的博士生还要稀缺,这一届文艺学硕士生只有胡晓明与我两人(胡晓明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长),而我们的硕士导师却有祖保泉、严云绶等四人。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美学届对黑格尔的研究主要从对其美学体系、美的定义、自然美论及艺术终结论出发进行了一些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黑格尔美学的研究仍过多的从对其唯心主义的批判出发,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有所深入但是宽度不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对已有研究点从多重角度来分析,以不断地挖掘新的研究点.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正1997年,曾应《美与时代》的约稿,我写过一篇谈自己学术经历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第7期上,用的标题为《美学使我到处流浪》。这一标题体现了我做美学的实际状况,还内蕴着对美学本身的困惑。记得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当有人问"你学什么?"我回答之后会被进一步追问:"美学是搞什么的?"这时我就感到,完全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给人满意的回答。当时问同学刘小枫,遇上这样的问题他怎么回应。刘讲他就说:美学关系到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我也并不觉得这一回答完全合适,但这确实反映了这样一个状况,如果要想把美学做好,一定要关注更多的领域。我是一个想把  相似文献   

8.
正我不是美学家,只是美学业余从业者,客串者。美学20世纪90年代末已逐渐式微,但若检视我已发表的成果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与之有关。若仔细辨别还会发现,我的学术道路是从美学开始,再延伸到其他领域的。具言之,是走了一条从美学范畴研究到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道路。为什么如此?想来想去有两个原因:其一,被所从事学科所驱迫;其二,被时代所驱迫,也有个人选择。就前一点说,我搞文艺学,与美学息息相关。黑格尔认为,文艺是美的集  相似文献   

9.
正一、黄海澄先生简介黄海澄,山东郓城人,中共党员,当代著名美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教师,柳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育局干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曾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美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广西美学学会会长、广西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等。系新时期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之一,提出"控制论、系统论、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和美学研究。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我是个小青年,1951年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来汕头市招收国家干部,我考上了,分配到东北阜新煤矿工作。1956年,我以在职国家干部的身份考上了大学,成为辽宁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的我,幸运地碰上了新中国第一次美学热。当时全国高校师生们几乎都卷进了这场美学热。我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以"美是什么"为中心命题的大辩论。什么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还有神秘派、缘分派、情感派、移情派以及可遇不可求说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美学学派……师生们都争论得面红耳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并没有得出大家一致  相似文献   

11.
正去年春天,《美与时代》杂志社邀请我为该刊的"美学学人"栏目撰文,这使我感到很高兴。很高兴的首要原因是,主办这份刊物的机构是郑州大学,我的母校——从1985年9月到1989年6月,我在郑州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当时就见过《美与时代》这份刊物,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该刊的社长贾玉民先生还是我的任课教师,给我和同学们讲授过现代文学课程。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坐在三月的阳光下读书,任温暖的阳光裹着我,妩媚的桃花送来醉人的微醺,欢快的鸟声洒落我的双肩,顽皮的孩童跑过我的身前。我感到生命是如此的美丽,但同时一个巨大的问号在脑中升起: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禁把目光再一次投向了正摊开在手中的那本《叩问意义之门——生命美学论纲》,著者是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范藻先生。  相似文献   

13.
章辉 《学海》2005,(3):169-172
一20世纪已成为历史。在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时候,西方美学研究可谓西学东渐的重要一支。80年代以来,在50-60年代朱光潜、汝信等先生的辉煌大著《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等的基础上,西方美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了极大的开拓,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得到了深入研究,除了美学史教材和论著外,柏拉图、康德、席勒、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的著作都在不断出版。原因很简单,古希腊罗马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开端和源头,它奠定了西方美学的逻辑起点,人们自然对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德…  相似文献   

14.
崇高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朗吉弩斯、博克、康德、黑格尔以至于后现代美学理论家利奥塔都对崇高进行过论述,然而学者们在研究崇高时主要是围绕朗吉弩斯、博克、康德以及利奥塔的崇高观进行研究,而对黑格尔的崇高观的研究却很欠缺。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峰,而崇高是在艺术发展类型中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中提出的,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与象征型艺术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对黑格尔的崇高理论进一步梳理和阐释。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象征型艺术中的"崇高"文本的细读,可以从崇高的来源、分类、特征、批判与反思四个方面探讨黑格尔"崇高"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正>记得我是从1980年初开始研究美学的。回顾美学研究近三十年的历程,品尝了做学问的酸甜苦辣,真可谓感慨良多,一言难尽……1977年恢复高考,下乡的知识青年们欢呼雀跃。我当时正在重庆市綦江县永丰  相似文献   

17.
概况解放以前,关于美学問題(不包括文艺理論)的研究是很不发达的。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和翻譯寥寥可数,而且影响不大。当时在青年中影响較大的只有朱光潜的《談美》(1932年出版)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可是这两部书正如朱光潜先生自己所說的,与中国过去封建的文艺思想,与欧美許多反动的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千絲万縷的联系。抗日战爭結束后,蔡仪同志写了一本《新美学》(1947年出版),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提出批評。解放初期,《文艺报》曾发表过朱光潜、蔡仪往返論辯的个別文章,1953年曾发表呂熒批評蔡仪《新美学》的文章,但都未展开論爭,也未引起注意。1956年6月《文艺报》发表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对他过去的美学思想作了自我批判。同时,《文艺报》、《人民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陆續发表了曹景元、賀麟、李澤厚  相似文献   

18.
在《在美学的世界中》这部论文集里,里夫希茨批判的另一个重点对象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A.B.古雷加(亦译为古留加)。古雷加是那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传记性学术著作如《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赫尔德)的作者,1986年又出版了专著《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他声称,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学。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美学》(莫斯科,1974年)、《科学时代的艺术》(莫斯科,1978年)、《历史艺术》(莫斯科,1980年)。他的新著《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9.
谢林的“艺术哲学”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同时表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阶段。谢林在其研究中立足于哲学-美学的民族传统,特别是立足于康德,席勒和费希特的学说。他吸收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先生说,他最佩服的中国美学家有两个:一个是汝信,一个是王朝闻.王朝闻真懂艺术,对各种艺术门类的美学剖析几乎无人能比.他的美学借助于对各个艺术门类和鲜活复杂的审美现象群的独特观照和透辟剖析,成为20世纪美学的总结和21世纪美学的肇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