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文心雕龙》中,"神"字出现达63次,涉及篇章22篇,涵盖了总序、文体论、创作论和文学批评四大部分。刘勰兼容并举,将"神"范畴转化为文学创作论话语,结束了"神"在文学批评领域明而未融的状态,使"神"具具象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特征,将"神"降落在人间,与人的思想、情感相互融合,从而展现了人内心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这对后世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等释"鄞鄂"为"边界""形体"义,并认为《参同契》中的两处"鄞鄂"亦是此义.此释有两处不足:首先,"鄞鄂"的内涵要比上述释义丰富得多;其次,以《参同契》句子为例不妥,《参同契》之"鄞鄂"在炼丹术中是专门术语,有其特定的专门语义."鄞鄂"源自垠鄂写法,垠鄂包括凹凸状纹饰、开放空间或器物、某空间的四周高起貌等含义.后两种含义为各种词典所无,但它们恰恰决定了"鄞鄂"用作道教炼丹术语时的含义,即表示炼内丹的神室和炼外丹的容器.而《中华道教大辞典》及其他专业词典将"鄞鄂"理解为元神和根蒂等,是借代或是其他比喻的修辞方式,或是空间重合的另外说法.  相似文献   

3.
"绘事后素"是孔子所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讲究"素以为绚""绘事后素",这种审美观点的特点便是,"素"是"绚"的前提,随着艺术品整体效果的提升,达到和谐统一的毫无雕琢之感的高级美。这种审美主张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风骨"范畴有着十足的契合之处,二者都是主张一种不流于表面的、追求整体和谐自然的无雕琢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提到其全书的论文方法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指出使用"折衷"之法调和各家之言、各体之文,是该书的宗旨。因此,全面地了解"折衷"之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刘勰文论的内在思想。历来各家对于"折衷"说法颇有不同,大体上分为儒、释两家,但既然"折衷"体现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思想,对其本身的理解也不应只执一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儒、佛并用的知识分子并不少见,"外儒而内释、老"也是常见现象,刘勰当然亦不例外。如此,我们尽量还原"折衷"之法的含义,也应仔细辨析其潜在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刘勰的文章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情采》篇的不同阐释与理解并由此造成的矛盾与问题愈加突出。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任务。我们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可以发现,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刘勰强调的是抒发真性情,以及对文辞进行恰当的修饰,从而形成文章不同的艺术风貌。只有正确理解刘勰所运用的范畴,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真正关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或接近刘勰论述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艳"的内涵伴随歌.诗等形式的不同又有微妙的变化.当"艳"从展现主体美好形态的外在形式走入音乐、诗、词等文艺领域.并成为一种审美范畴存在时,"艳"的理论性、诗意性品格日益凸显."艳"走入文学批评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和艺术风格确立于魏晋六朝时期."艳"具有绮靡美、世俗美,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书中展现了作者刘勰在宗经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观念与主张。《通变》篇以"有方之体"与"无方之数"为探讨中心,展开对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刘勰肯定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同时又对所处时代翻浅讹新的不良文风表示不满。为了矫正文坛风气,刘勰主张在创作中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有内容、有力量的创作风格对抗柔靡无物的创作倾向,使文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8.
在帛书<要>篇中,"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前羊"即翦祥,"弗羊"即祓祥,此句当释为:翦除凶邪而得福,消除灾殃而避祸."孙正而行义",孙正即循正,意为遵循平常的做法.义为宜,行义即行得其宜."则是用倚于人也",倚通奇,"用奇"之"奇"与"孙正"之"正"构成一对范畴."唯周粱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是由多人占的一种占法."后世之士疑丘者",疑为责怪之义.  相似文献   

9.
汤士文 《天风》2021,(1):28-29
《路得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温馨动人的短篇故事,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施莱德声称:"世上没有别的诗人写过一篇比这更美丽的短篇故事."《路得记》讲述了信仰女英雄路得的故事,属于叙事文体,故可采用叙事释经的方法对本篇加以解读.所谓叙事释经就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释经方法,以经文作为故事来解经,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和修辞...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奇"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学创造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奇"与"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文学创作或批评领域中应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文学创作问题。刘勰将老子对于奇正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于创作文章中,就形成了《文心雕龙》中"意空翻奇""执正驭奇""望今制奇""练风结奇"四个方面的创作"奇文"的观念,反映了刘勰作文的创作标准和创作观念。根据创作观念的变化,不但能够灵活地使用"奇"与"正"来分析变化的因素,而且还能用"奇"与"正"相互转化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崔海鹰 《现代哲学》2014,(3):98-103
《成之闻之》是郭店儒简中的重要一篇。该篇的作者问题,关系到文本的时空定位和主体定位,以及对该篇乃至整部郭店儒简思想内涵的探讨。在战国儒学传播背景下,系统考察郭店儒简与《子思子》的关系、《子思子》成书过程,以及子思为人与《成之闻之》文本特征之关系,可知子思与该篇作者颇为密合。本文进而对该篇简制问题及"闻之曰"问题加以探讨,从而据多个角度推定《成之闻之》作者应为子思。  相似文献   

12.
能够理解"迁想妙得"在我们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我们在绘画创作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拓宽创作思路,让作品品位提升,并且自觉地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使我们在创作中能够飞扬流畅地"迁想","妙得"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迁想妙得"的审美内涵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传神论》的主要观点,也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创作论的重要思想.那么什么是"迁想妙得"呢? 《中国绘画理论》评价道:"恺之迁想妙得一语为中国绘画理论上最初有力之启示,足开谢赫六法之先河,其想不迁,其得决不妙."《中国画法研究》也说:"不待迁想不同于说不可迁想,作者的想是无物不可‘迁’入的.只要想能‘迁’入,便自有神可写."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的清华简《管仲》篇中管仲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章的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的。语境的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的含义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自然审美过程中心与物的关系是《文心雕龙·物色》篇的重要内容。由于涉及到复杂的审美心理机制,学者们的探讨或沿用传统的感发说,或使用心物交融的模糊提法,皆流于表面未能深入。从现代美学高度,引入心灵吐纳的发生机制,探讨《文心雕龙·物色》篇的审美心理发生机制,可以看到刘勰对心与物关系的阐发,是对以往感发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言"为名词、"与"为动词者;其二,文章与性、天道之关系问题,有视其为二者,有视其为一者,亦有视其为一而二、二而一者;其三,夫子是否言过性与天道,子贡是否闻过性与天道?其解说更为复杂,不仅有言与不言之分别,亦有听闻与不听闻、得闻与不得闻之争议。  相似文献   

16.
钟嵘以九品制为参照将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在评价太康诗人时,钟嵘提出陆机当为"太康之英",但在重视"神韵"的严羽和沈德潜看来,这一评价是有失偏颇的,他们认为左思当为太康文学之执牛耳者。钟嵘如此标举陆机,与他崇尚《国风》、注重"物感说",偏好文气和谐的诗文理想有关。也与不同时期评论家产生的时代风气、存留的文本数量有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批评,不能以今格古。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中经》的"中经"之名源于汉代谶纬之学,"中"字原指该经自身内容和传授的秘密性而言。作者最初亦未将该经与《道德经》上、下篇相比附,今本末章所云"三篇上下中经"里的"三篇上下"四字应为南朝道士有意加笔。在明《道藏》中尚存数段文字的《老子观天太清中经》是一种主要流传于南北朝后期至唐初的《老子中经》传本。现存各本《老子中经》都没有保持该经最初的文本结构,全经五十五章的结构原是由每章依章次以"第某某"为章题加上每章正文以"《神仙经》曰"开头的形式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其庄子定位论的重要内容,船山对庄子与其后学的分疏是通过对《庄子》各篇进行文本辨伪和思想澄清来完成的。在他看来,《庄子》全书只有内篇和杂篇之《寓言》《天下》为庄子所作,内七篇意皆连属、别为一宗,是庄子思想的系统表达,《寓言》《天下》二篇则为其书之"序例";除此九篇,其余皆为他人作品。为廓清庄子与后学的差异,船山以"浑天"为终极视域,参照内篇的思想要旨和文本特点,逐一疏解了纯驳相间的外篇和博引泛记的杂篇,并从中剥离出了为老子作训诂者、黄老、形名、乐死、养生等非庄子思想。他对庄子思想的重构,正是以内篇为基础,通过批评外杂篇中那些偏离庄子之旨的作品,同时表彰那些发明庄子真义的作品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嘉靖乙卯地震文学文本述及地震情状及震后社会现实时多神异之笔,以夸张、虚构手法营造了一个奇幻世界,这与托尔金"第二世界"理论不谋而合。典型文本《二华篇》在多重视角下构筑起富有浪漫色彩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宗教空间,且在多重空间中展开书写时均能坚持"拟真写作",确保文本"真实的内在一致性"。以《二华篇》为代表的明代灾害文学文本的奇幻审美对读者产生一种"间离"效果,起到消解恐怖、抚慰人心的功能,其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灾害文学"召唤英雄"的母题,寄托着人们希冀救拔解脱、出离苦厄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正紫阳真人张伯端,一名用诚,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人。《张真人本末》~1、《悟真篇记》~2等文载其事迹大略。所著《悟真篇》"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所推为正宗"。~3《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27首,含《西江月》词25首,《满庭芳》1首,《解佩令》1首~4。词中藏道家修持之诀,宋元以来,屡有注解。但言词者以为"词至此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