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竹内好在他的名著《鲁迅》里提出一种理解鲁迅的方法——实质上也是一种诠释思想人物的基本方法——亦即不是后设性地通过鲁迅有形的思想表达来追溯地解释他的思想形成,而是能够深入于鲁迅将形未形的思想展开过程,去探究那种促使鲁迅成为鲁迅的思想原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从"有迹可寻"的思想言说,深入到其"所以迹"的原理内部的诠释方法,其所诠释的对象,实质上已经从作为  相似文献   

2.
作者同意《内篇》为庄子所著的传统意见,所以本文主要以《内篇》作为论证依据。在后人眼里,庄子一直是位隐士的形象。郭象说读了《庄子》,可以使人“去离尘埃而返冥极”(《庄子序》),远离人世。冯友兰先生说庄子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他从‘为我’的观点而‘终身不仕’。”(《中国哲学史新编》)但这都只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他的思想还有另一方面;他不仅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且还有具体的政治措施和伦理主张,这些政治措施,有的与他的无为思想一致,而有的则流于权谋,明显地背离了他所标榜的清静无为的政治原则。庄子总的政…  相似文献   

3.
傅绍良 《学海》2001,(2):205-206
张新科博士的《唐前史传文学研究》是作者继《史记研究史略》、《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史记与中国文学》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全书约 2 5万字 ,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的资助 ,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仅标志着作者本人对中国传记文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且也将整个中国史传文学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准。总括张博士的系列著述 ,我们不难发现 ,他对史传文学的研究是有一个从史传文本的解读到人类文化精神的感悟的认知过程 ,他的这部《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便是力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去…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鲁迅,在他的思想中,有一种在其社会政治思想所制约下的,由其哲学思想所指导的比较完整的伦理观。 一、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尝试着从唯物史观出发去认识道德问题。从利益分配关系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他仿佛总是骑着黑骏马从莽苍的草原而来,沉郁苍凉的古歌伴随着他的每一步跋涉回响、飘荡——这是张承志作品带给我们的基本印象.当我们的身心浸润进张承志的每一部作品时,都不能不感受到那充满生命光色的浓烈氛围,不能不感受到一个同命运共振的灵魂的澎湃激情,从而使得生活于现实中的、那许多游弋无定、渴求自由的智慧心灵获得自如的舒展. 这就是张承志,一个从第一次执笔起就恪守"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原则,曾以"阿拉丁夫"(蒙语——"人民的儿子")作为笔名的张承志;一个"从来不让黏腻污脏沾上自己的笔尖"(《芳草野草》)的张承志;一个以三块大陆为立命之地,并充分地书写草原的广袤、粗犷、明亮,黄土高原的苍茫、雄浑和黄河的奔腾、激越的张承志;也是一个执拗地坚持认为"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又是青春》)的张承志.可以说,因为有了他,中国当代文学又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语文月刊》1994年2期刊载的秦新崇《对“舍身求法”注释的质疑》一则短文乍看此文有一点道理,细读则觉末当。作者认为“舍身求法的人是指出生入死,大胆革新,勇吁变法的人,如王安石、谭嗣同等。”这一见解佐证不足,不可取。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是从不排斥的,这是鲁迅一贯的见解与主张。这一司几点不但见诸鲁迅的《拿来主义》等一系列论作之中,也付诸鲁迅的实际行动之中。鲁迅少时,曾皈依过一位僧人,这是不少权威杂志登载过的,他还施资给金陵刻经处刻印过佛典《百喻经》,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再版过鲁迅先…  相似文献   

7.
陈跃鑫 《天风》2007,(8):38-39
英国作者卡莱称耶稣为“我们最神圣的象征,超越人类最高的理想,具有永存、无限的个性。他的重要性一再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在人的一生中需要群居,但同时也需要独处,去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取向,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丹麦哲学家及神学家克尔凯郭尔曾在他的日志中这么写着:“要认识我自己,就是要知道神要我做什么,去发掘对我来说具真实性的真理,并去寻得让我可以为此而活或为此而死  相似文献   

8.
欣赏是一种善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2岁丧母,7岁失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  相似文献   

9.
《老子》中的幸福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尊重“道”就意味着尊重人的生命,从而能够体现出人类生活终极目的所必需的终极性和自足性;依据“德”思考人之本性可以推论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立场、无私地守护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合乎“道”、“德”的生活蕴含着价值理想、生命活动、社会实践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向度.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作者在其幸福观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人类生活不能仅以守护生命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消解自我中心意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共同在世的事物来实现其本性的卓越.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以近世习用的文学观念解析《文心雕龙》时, 一系列方枘圆凿的问题便出现了: 比如刘勰之“文学”是什么文学, 他为什么将那么多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现象统统纳入文学的范畴, 他究竟是个什么家? 尽管人们习惯于“历史是在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的观念, 但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仍然是那样令我们震撼。如果我们摆脱今人的自负, 进而用刘勰“自然之道”的思路去考索, 那么看到的将不仅有刘勰似乎在注释我们所谓“文学之为文学”的一面, 而且有其“文学不是今之谓文学”的非文学的一面。文学是文学而同时又不是文学, 这就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首推应该是他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阿Q中国代文学中极为经典的文学形象。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揭露当时的中国状况,震撼着几代人的灵魂,其入木三分的讽刺、无处不在的幽默、精益求精的简练等艺术风格和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还是文学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晏殊词清丽典雅,其独特魅力还表现在伤感中有着旷达的境界.晏殊的作品使人能从其所写的感情之中,体会出人生思考的意味,同时作品还具有一种通达的观照的能力.作者通过观察事象获得内心的一种智慧的照明,尤其是对人生的体会和觉悟,体现出作者积极旷达的生命意识.他的两首《浣溪沙》在淡然美丽的感伤中融入生命的思考、灵魂的激荡与旷达,使之意蕴丰富,回味无穷,真正成为温润而明亮的"珠玉"之词.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5,(10)
<正>宇海文弟兄,原名阿木古郎,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曾经他是幕后一名出色的造型师,如今他是走到台前的爱的歌咏者;曾经他唱着《赶着马车去北京》、《开着车去草原》,如今他在敬拜中赞美,唱着《一万个我愿意》、《天堂赞歌》等;曾经他"叱咤江湖",如今他为主而歌——生命的重生,见证主恩的美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译自法国《思想》杂志1964年10月号。这是作者(Jacques Guil-laumaud)的一本同名的书的内容的概括。作者说,他的目的是要把控制论的科学理论引进哲学领域内,而使辩证唯物主义得到新的血液——新的科学素材和新的理论根据。因此,居尧谟在他的这篇论文里,对于控制论中一些带有关键性的概念,如自动调节系统的反馈作用、伺服机构、信息传递和负熵的转换关系,都从科学上和哲学上进行了分析。另外,他又别出心裁地从代数学中的群论,从理论物理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概念,去探讨生物的进化以至于国家类型的发展。并且,宣称控制论经过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处理,就会像古典力学加进了一个时间度而转变成为相对论性的力学一样,有可能使今天的控制论成为“辩证的力学”。作者在各个不同的科学概念所反映的自然现象中,指出矛盾的因素和统一的法则,进而说明“控制论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反过来又去帮助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并给自然辩证法的探究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作者根据控制论的理论,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应该特别强调“时间”范畴、“度量”范畴,以便进一步阐明“运动”和“结构”的问题。作者在论文的最后部分,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三个方面是未完成的,有待于现在的人们继续去完成。“物质作为物质是确定的,而且必然有一个形态,而形态则总是物质的,总是以具体的状况存在着的。” (黑格尔:《逻辑学》,Ⅱ,86)  相似文献   

15.
在《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代表着人文主义精神的秉持者,而夏洛克代表着人文主义精神的背离者,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冲突是具有必然性的。《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意义在于能够使具有必然性的冲突走向和解,使人文主义精神的背离者改变其立场,走上一条符合人文主义理想的道路,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和构建和谐关系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这里要评论的是一部集作者30年研究工作之大成的著作。它是在阿·古留加已出版的论述18世纪末德国唯物主义问题以及关于康德、赫尔德和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的一些作品基础上写成的。这部耗费古留加毕生精力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它涉及1750—1850年间的德国文学、艺术和哲学,可以视为作者目前对这一时期德国哲学的基本看法。这一看法由于古留加进入晚年仍保持着创作能力而显得尤其突出。正如在他的《康德传》和《黑格尔传》等著作里可以看到的那样,他在这部著作里的阐释作了准确的说明和校注。  相似文献   

17.
潘先生离开我们而去了!他的一生,是不尚虚华勤于治学的一生,是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悬念着他的《易》学手稿及召开一次《易》学盛会的事。我与潘先生相识于1984年,当时我们二人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首届周易学术讨论会,那时先生身体尚壮健,每天早上我们绕东湖作长途散步,边走边谈。先生有关《易》学方面的渊博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有关虞翻《易》的研究,真可称得上发古人之所未发。1986年,我在北京香山讲《易》,先生去香山看我,承蒙王庭钧同志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谁料,这些照片已成为今日回忆先生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张弦是新时期一位具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善良而又颇具悲剧性的女性形象。短篇小说《挣不断的红丝线》,从"小日子"的政治叙述、女性意识的围困、日常生活的欲望化书写三方面,探讨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治化与欲望化书写是如何一步步进入日常生活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者书写背后所寄寓的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时代思索。  相似文献   

19.
以圣奥斯定(St.Augustin)的《忏悔录》(Confessium,中译周士良:《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中的前五章作为一个专题,是在研究全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传体的作者与读者的心境截然相反。读者看到的是作者从初始生命状态开始,如何一步一步地呈现生命过程中本然的华彩与庄严,一如我们每一个人试图努力追求的那种秩序。相反,自传体的作者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路线。一位对生命、对愿意与他在心灵中相遇的老人来说,在生命的成熟期回顾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尽是成血鹃声,赞扬之曲。因此,将拉丁词汇Confessium译作  相似文献   

20.
标志着柏格森哲学特点的时间与绵延观念,自其第一次被柏格森表述后,就始终未离开过这一哲学,这个观念的主要宗旨,就在于同生命(就生命是由创造性和自由所表现出来的这一最深刻的意义而言)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格森的《论意识的直接论据》,首先是一部致力于研究生命与自由之真正运动的著作。对于生命与自由的这种联系,他首先在有关意识诸状态的分析中去寻求,在他看来,这一分析暴露出这样的错误,即以联想的方式去研究由这一分析造成的这些支离破碎的,不同的意识状态,因而导致心理上的决定论。在柏格森看来,联想主义是作为自我或意识的还原论而出现的,即它把意识归结为一种没有真正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