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教学的哲学研究——从知识到体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探讨哲学教学的本性 ,中心是强调哲学教学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引导体验 ,也涉及到哲学教学的教材、形式和方法的有关问题。一、要有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教学几乎所有的哲学教材都讲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是“智慧之学” ,是关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从这点看 ,哲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把握正确的观点、方法 ,启迪和增长人们的智慧 ,使人变得更有明确的方向 ,更聪明 ,更机智 ,更富于创造性。我们需要有以“启智慧”和“增智慧”为目的的哲学教学 ,需要有符合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本性的哲学教学。为此 ,哲学教学的内容、特点和…  相似文献   

2.
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探求。在中国哲学中,智慧之思具体展开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对性与天道追问内在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不同人物之中。从哲学层面看,用"以道观之"来扬弃"以技观之"、"以器观之",既在普遍维度上表现了哲学不同于对世界的知识性的理解这一特点,又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中国的现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历史的联系,现代中国哲学既从新的层面上回到了智慧,又以新的形态延续了智慧的沉思。  相似文献   

3.
从古希腊开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哲学的本性被看作是“爱智”,即哲学是代表和体现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一门学问。哲学之所以如此“高贵”,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问所没有的“普释”、“通铨”的功能。而哲学之所以有此功能,则又由于哲学为一切存在现象找一个“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又必须是以实在的、可信的实体(SUBSTSNCE)为本体。  相似文献   

4.
郑晓江 《学海》2006,(2):146-153
周敦颐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第二,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敦颐构筑了儒学之形上本体,又以阴阳五行之理贯之“天人”。这不仅为儒者之积极入世、道德践履的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从本根上确立了儒式的生死观。本文从对周敦颐生死思想的探讨进而对儒家的生死哲学进行反省,以期推动对中国哲学的思想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生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自古以来世界上各种宗教、哲学探讨不休的重大课题。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生死问题也日益在现代社会凸显出来。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禅宗,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仍注重在人生哲学与生命哲学。从重人贵生、了脱生死到超越生死,禅宗从独特的视角对生死  相似文献   

6.
哲学既然是从希腊开始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学问,后来日本在遇到这门学问时对它采取容纳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难免的了。但是正如康德所说:“人(除非是历史的)决不能学习哲学,就理性来讲,充其量也只能学习进行哲学研究”,哲  相似文献   

7.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是法国哲学群星灿烂的时期,显示了一种世纪末和世纪交替的特色。这时的法国哲学家每有新的精彩议论,常使人在眼花镜乱中惊心动魄。但法国的这些哲学新星,都有深厚的学问基础;他们是“现代的”、“后现代的”,但他们并没有把“古典的”抛开一边,而是认真地研究它,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的创新在理论上厚实起来。这是“学问”之道。德罗兹(GillesDeleuze)是法国哲学新星中的一员,思想相当激进,但1963年,他出版过一本论康德哲学的书,叫“LaPlilosophieCritiquedeKaut”。这本书1984年被译成英文出版。我最…  相似文献   

8.
实践作为具有意志和理性的人的活动来看,是由实践主体、实践目标、实践对象、实践工具和途径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以任何一个实践的基本要素为“坐标”,均可以为实践定位。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静态的实践结构上,而还要从动态的实践过程来考察。要提出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实践必须以实践主体的意志自由为前提和根据,这样实践首先表现为“道德实践”的形态。追求“道德实践”的智慧的学问即是哲学,这也就是哲学“爱智慧”的本义。按康德的看法,哲学作为“最高善论”蕴涵着“爱学问”,哲学的爱智慧论既适用于实践理性,又适用于“思辨理性…  相似文献   

9.
哲学观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安维复如果把20世纪以前的哲学(传统哲学)称作一种拟科学的学问或世界观的学问,那么,现代哲学则是拟价值的学问。哲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幻想着象实证科一学那样去建构世界并同时建构其自身。泰勒斯的“万物本原于水”的判断既是最早...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什么?胡塞尔认为哲学是反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却认为哲学是一种斗争。实际上,这是理性哲学思维和圣经思维的对立。理性哲学思维基于人是“理性的人”的认识,通过“逻辑”的手段来寻找事物背后的根据,哲学是“爱智慧”。圣经思维却从人是“神性的人”出发,把“雷霆和闪电”作为自己的“逻辑”,把哲学当作“生死事业”,因而哲学是斗争。舍斯托夫对理性哲学思维进行了抨击,他对哲学定义的理解是基于俄罗斯宗教存在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  评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 ,哲学的本色在于追问 ,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喜好并善于刨根问底。集结陈昌曙教授一生学术研究精粹的这部《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 ,恰好印证了哲学的这种本性。这部文集展现了陈先生对现代技术、尤其是我国现代技术发展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追问。纵观全书 ,他在书中着重讲了追问什么 ,如何追问 ,以及为什么要追问。我们生活在常识世界 ,哲学家也不例外。与常人不同的是 ,哲学家能够运思于“三界”之外 ,见微知著。这种功力体现在哲学研究上 ,首先表现为提出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学科及知识体系之建立,是在近现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和冲击下,由中国传统的“经学”“子学”玄学“理学”等表现形态转型而来。对这一从中国传统思想系统到现代哲学学科转型过程的探讨,不但有助于深化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关系的研究,也对当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2019年9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并非福柯的语汇。批判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哲学,是发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福柯在《词与物》中通过"人文科学考古学"预告的"人之死"更是把批判的对象延伸至胡塞尔、萨特的现代主体哲学。无论是先验主体哲学,还是经验主体哲学,只要始于意识并把"人"作为研究对象,都是福柯话语考古学所要加以拒斥的。"人之生死"是"人文科学考古学"所揭示的既作为客体又作为主体的"人"主要在19世纪科学话语中所经历的命运。现代知识型之后并无后现代知识型。通过阐发福柯"人之死"在主体观、历史观、方法论和哲学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本文坚持一个观点:《词与物》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著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落根” ,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而且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命运之现实问题 ;严肃的理论反思、理论诉求则是现实观照、现实筹划之可行性的重要保证。为此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华侨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发起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2 0 0 3年年会于 1 2月 8— 1 0日在华侨大学举行。与会 80多名学者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展开讨论 ,达成诸多共识。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相似文献   

15.
论“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步”之在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观念。这里的所谓“现代观念”,一指它是一个现代性的前提,象它在西方现代社会的作用一样;二是指它在中国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某种结果。所以只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进步才被中国人逐渐接受。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没有“进步”信仰。主流意识的世界观、历史观背景是循环论,甚至是历史衰退论。中国哲学有极其富于民族特点的“变”的智慧,它集中体现在易学哲学之中。但是中国哲学赞美变易的理论,中国智慧的实质,在于承认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普遍适用的法则,和人事在“否”-“…  相似文献   

16.
寇征 《哲学动态》2001,(5):14-14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共同发起的“历史哲学 :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3月 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 2 0余人。会议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1 )历史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2 )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现状 ;(3)历史哲学与其他哲学学科的联系 ;(4)如何在中国推进历史哲学的研究工作。何兆武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在会上比较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历史哲学研究上的变化 ,认为现在正是开展历史哲学研究的大好时机。涂纪亮先生则特别指出了…  相似文献   

17.
论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本体论 (ontology)几乎与哲学一样古老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哲学。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是“存在”问题 ,正因为如此 ,它有时也被称为“存在论”。但是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 ,而是探究“存在者”何以“存在”的一种智慧 ,并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 2 0世纪以来 ,本体论遭到了严重拒斥甚至否定 ,这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也与人们的理智迷误不无关联。然而 ,无论本体论的命运如何 ,它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我们无法超越、无法回避的 ,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人…  相似文献   

18.
哲学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却没有一门学问象哲学这样“糊涂”: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几千年来它竟然一直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对象、方法、特点与功能,直至今天哲学家们还在讨论“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之类基础问题。和科学的欣欣向荣相比,哲学显得不很景气。哲学虽然孕育了科学,但是近代以来科学却逐渐联合起来想把哲学驱逐出学问的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似乎是个一般性的常识。然而,最近几年来的中国哲学界,有一些人,其中也包括某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却试图对这个所谓的常识性观点发起挑战,倡导哲学应回归到它的本来含义,将爱智慧视作是哲学的本性,“哲学即是智慧之学”,哲学教学的目的应是“转识成智”,即将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尽管在时下的中国哲学界,这还只是部分人的声音,但它具有渐趋增强的趋势。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关涉的只…  相似文献   

20.
杨国荣 《学海》2003,(4):26-32
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追问存在的同时 ,哲学总是难以回避这一元哲学意义上的问题。以智慧的追求和探索为指向 ,哲学之思奠基于知和行的过程 ,展开于世界之“在”和人自身存在的内在统一 ,并具体化为对“性与天道”的绵绵沉思。作为对世界总体上的把握 ,哲学试图达到的 ,是真实、具体的存在。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等追问中 ,哲学从类和个体的层面 ,不断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统一和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