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激学说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由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里提出的一个概括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近些年来,应激(Stress)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例如,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等)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是,由于各研究者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许多混乱。在不同的场合,Stress有时被用来指“刺激”,有时又被用来指有机体对外界的“反应”,还有兼指刺激和反应,表示刺激与反应间的相互作用。这给读者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加拿大Manitoba大学心理系的Mikhail副教授从心理生理学的(Psychophysiological)角度将塞里学说与心理学的应激理论统一起来,可为我们理解“应激”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吕薇 《心理学报》2020,52(6):758-776
本研究考察了回避与趋近性负性特质对不同强度心理社会应激刺激重复暴露的心血管反应、应激后心血管反应恢复、重复应激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应激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作用。167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中/高强度应激条件中,连续采集其在基线期、首次应激期、恢复期、重复应激期四个阶段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发现:(1)无论应激强度如何,回避性负性特质预测首次和重复应激中较低(钝化)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而趋近性负性特质预测较大的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2)重复应激个人资源感知在回避性负性特质与重复应激心率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回避性负性特质与持续较低(钝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而趋近性负性特质与较大的应激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后较差的恢复相联系,即两类负性特质均表现出不适应的固化的应激心血管反应模式,这可能构成了两类不同负性特质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采用“应激”学说探讨精神病的发病机制,是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一个较新的研究动向。按Seyle 原意,“应激”的基本概念应为机体对于加在它身上各种激源(Stressor)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的总和。激源可以大致分为躯体激源和心理激源二大类。心理激源是指各种各样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刺激,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刺激”或“精神刺激”。本文结合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包括躁郁症和忧  相似文献   

4.
内质网应激启动非折叠蛋白反应,使处于结合状态的内质网三条通路PERK,IRE1及ATF6与内质网伴侣蛋白分离,从而活化三条通路,启动细胞凋亡路径。利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单程长时刺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研究发现SPS早期,内质网应激启动内质网伴侣蛋白,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在中后期,随着内质网伴侣蛋白对非折叠蛋白纠正能力的下降,加速活化三条径路,启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当错误发生后,人们往往会放慢错误后反应的速度,以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为了探讨刺激属性是否也在错误后的反应中起作用,本研究从刺激同一性角度出发,探讨错误反应刺激与错误后刺激的同一性以及反应-刺激间隔时间(RSI)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错误后的刺激与错误反应的刺激一致时,可减小错误后反应时延长的程度,同时,RSI越大,PES越小.本研究得出结论,刺激同一性和RSI作为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在PES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激是有机体在受到真实或者潜在的威胁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 伴随着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体验,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多以及脑干−边缘系统−前额叶神经环路的改变。应激对个体在风险决策行为中的风险寻求和风险回避倾向, 社会决策行为中的利己和利他倾向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策略使用异常、习惯化和自动化反应增强、反馈学习过程以及奖惩敏感性的改变是应激影响决策行为的认知基础; 应激激素的分泌, 及杏仁核、前额叶等在决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脑区活动的改变则为应激作用于决策行为的神经基础。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应激的个体差异与应激对决策影响效应多样性的关系; 综合多种指标对应激进行测量; 考察应激的时序效应; 揭示个体的最佳应激水平; 加强对慢性应激影响决策以及应激对决策影响效应可逆性的研究; 揭示应激影响决策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应激是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的适应性反应,当反应持续时间过久或长期处于激活状态,则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认为,老化与糖皮质激素的过量分泌所致大脑相关区域的损伤相关,这些区域不仅参与认知与情绪,而且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控制的其他活动相关。除此之外,皮质醇基础水平的差异性、皮质醇在脑内的可用性、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失衡及大脑本身的易损性、回弹性等都是应激影响脑老化的参与因素。本文将对应激所致正常或非正常老化过程的相关影响机制与学说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刘萃侠  肖健 《心理科学》2001,24(6):724-726
现代意义的调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官方统计、社会研究(如态度测量)与市场研究等常用的方法。在80年代以前,调查研究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把问题看作是能引发被调查者的反应的刺激,即把问题作答(question-answering)看作是刺激一反应(S—R)过程。在60、70年代,一些领域的研究表明行为主义研究取向存在很多弱点,如语言学家发现  相似文献   

9.
王玮文  邵枫  林文娟 《心理学报》2007,39(2):292-298
研究旨在研究不同时程情绪应激诱导的大鼠行为、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实验采用一种在程序性饮水的固定时间点不确定性给予大鼠空瓶刺激诱发其情绪反应的应激模式,测定不同时程(14,21和28天)应激对大鼠行为、交感神经系统反应、体液免疫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情绪应激导致大鼠攻击行为显著增加,且在整个应激过程中情绪应激组大鼠的攻击行为都被稳定地诱导;不同时程的情绪应激均导致大鼠特异性抗OVA抗体水平明显降低,且降低的程度类似;在情绪应激的第14天和28天应激组大鼠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后者升高的水平明显低于前者。此外,14天应激明显抑制大鼠的体重增长,但随着应激时程的延长,体重增长逐渐恢复。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应激时程的延长,大鼠行为、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反应的适应性改变存在时程差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应激诱发的各种反应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应激的认知激活理论是Ursin和Eriksen等多位研究者在其多年来对动物与人类应激的相关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模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观点是从积极心理的角度把应激反应看作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而应激反应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对负担刺激的认知评估后,在生理唤醒层次上产生的更高的生理预警反应。本研究对该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实验证据加以了梳理简介,并与其他的应激理论进行了对比评述。评述指出,该理论对应激反应的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以及从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应激的心理解释机制,使得该理论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优势和良好的解释效度。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该理论忽略了情绪对压力认知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联倉 《心理学报》1963,8(1):44-49
問題 在心理学领域內反应时的研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生产自动化的进展,这一問題更具有实践的意义。而且由于信息論的广泛应用,在反应时的研究中也采用了新的理論和技术。 1952年希克(W.E.Hick)关于信息量与反应时的工作成为这方面研究中的一个轉折点。他采用了商农(C.E.Shannon)等所提出的計算信息的方法来分析刺激的不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重复量对反应抑制后效应的影响。在不同刺激重复量条件下,让被试完成停止信号任务。结果发现,从总体来看,刺激重复量因素上的主效应显著,重复类型因素上主效应不显著;信号抑制条件下不同刺激重复量后无信号试次反应时与总的无信号试次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信号反应条件下不同刺激重复量后无信号试次反应时与总的无信号试次反应时差异显著。本研究表明不同刺激重复量条件下的反应抑制后效应是认知控制的执行加工而非自动化的记忆提取。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 个体会时时关注自己的行为结果并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在应激下个体能否有效地监控行为并做出适应性调整依然未知。本研究招募了52名男性大学生被试, 将其随机分入应激组与控制组, 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TSST)诱发个体的应激反应, 并结合错误意识任务(Error Awareness Task, EAT)探索个体急性应激下的错误监控与错误后调整过程。应激指标的结果显示应激组个体在应激任务后唾液皮质醇、心率、应激感知自我报告和负性情绪均显著高于控制组, 表明急性应激的诱发是成功的。行为结果显示应激组的错误意识正确率显著低于控制组, 错误意识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组; 进一步地, 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显著低于未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 并且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低于控制组。结果表明急性应激降低了个体对错误反应的监控水平, 即便在辨别出错误反应的情况下, 个体的行为监控与调节也更差。本研究说明急性应激会损伤行为监控系统, 导致个体的行为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心理应激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相关性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以给予经定时喂水训练大鼠空瓶刺激为情绪性心理应激源,研究了此情绪应激对大鼠特异性原发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每次10分钟,共14次的情绪应激显著降低大鼠抗特异性抗原OVA的抗体水平及脾脏指数,而显著增高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酮水平。研究还发现去甲肾上腺素与抗特异性抗原OVA的抗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证实了情绪性心理应激对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并提示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了此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应激会增强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 但急性应激是增强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还是损害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和点探测任务, 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急性应激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影响的认知机制。在进行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后, 应激组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在注意偏向中, 应激组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比控制组更慢, 应激组和控制组在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上无显著差异。ERP结果上, 威胁刺激诱发应激组比控制组产生了更负的SPCN, 在N2pc上没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和控制组皮质醇增量的差异和N2pc、SPCN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 急性应激增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因为其损害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 这可能是因为急性应激损害了与注意解除相关的额-顶网络的功能所致。  相似文献   

16.
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塞里提出应激理论以来,学者们对应激引起的疾病更加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应激反应的机理认为是当生物体受到各种刺激时,能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增强而引起的反应.应激反应本身能够协调机体的适应力,所以有"应激无害论"一说.如果过激就会引起机体的生理、病理、心理改变.如同中医的七情学说,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如果过激就会致病.  相似文献   

17.
电击信号应激对大鼠体液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邵枫  林文娟  王玮雯  郑丽 《心理学报》2000,32(4):428-432
研究了足电击及以电击装置为信号刺激所诱发的情绪应激对大鼠原发性体液免疫反应及内分泌的影响。 结果表明每天10分钟,共6天的足电击对大鼠抗特异性抗原OVA的原发性体液免疫反应无明显作用,而此电击作 用结合每天10分钟,共8天的情绪应激则可显著降低大鼠体液免疫反应及脾脏指数。同时该应激可显著提高大鼠 血儿茶酚胶和皮质酮水平。该研究证明了情绪应激对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对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HPA)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邵枫  林文娟 《心理学报》2001,34(6):64-68
以给予经定时喂水训练大鼠空瓶刺激为情绪性心理直激源,研究了应激源给予的频率及抗原免疫前或后给予应激刺激等因素对此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异性抗原OVA免疫前3次,每次30分钟的情绪应激刺激不影响大鼠的抗OVA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抗原免疫后,同样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情绪应激能一定程度地降低体液免疫功能;而抗原免疫后14次,每次10分钟的情绪应激刺激则显著降低大鼠的抗OVA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该研究证实,抗原免疫后、反复多次的情绪应激刺激能显著抑制大鼠的原发性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以汉语双字词为刺激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检验了标准的GNAT内隐联结测验范式的有效性,实验一发现,积极名词与正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与负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实验二发现,用在标准的单纯重复呈现范式中重复呈现过的中性名词,替换标准GNAT内隐联结测验范式中的积极名词,再次进行标准的GNAT内隐联结测验,观察到了重复呈现的中性名词与正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与负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表明被试将重复呈现过的中性刺激与积极刺激联系比与消极刺激的联系更紧密.实验三发现,同样是这些中性名词,当没有被重复呈现时,在GNAT内隐联结测验中与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的联结的反应时之问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刺激的重复呈现会导致偏好的产生,使其能够起到积极刺激的作用.该研究认为,刺激的重复呈现,可能是积极情感产生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联结竞争对任务切换的影响机制,我们采用了任务线索范式比较双向刺激与单向刺激对任务切换的影响。通过对数字任务和字母任务反应时的分析发现:在当前任务的刺激类型不同时,单向刺激的反应时明显小于双向刺激的反应时;在当前任务的刺激类型相同时,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这表明,联结竞争是通过当前任务的刺激影响任务切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