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胡塞尔的先验还原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他的第三个还原,并认为它实现了一种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为了寻求确定性而回溯到主体性,但主体性所具有的对象性与存在性视阈对现象造成限制,因而要推出第三个还原来排除这些在先的限制条件,让现象无条件地显示自身。在马里翁所说的这个转向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基本思维方式上的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依照于根据律,第三个还原排除了根据律。这是因为,对象性与存在性这些在先的限制条件是存在于主体性之中的,而主体性是前两个还原为现象寻找在先的根据或基础而回溯到的,其基本思维方式是根据律。由于根据意味着条件和限制,于是,为了让现象达到由其自身显示自身的无条件的现象性,第三个还原排除了一切预先加给现象的限制条件、根据或基础,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根据律。  相似文献   

2.
循证医学不断受到推崇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循证医学已为传统医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早在1992年,循证医学工作团队宣称循证医学是新的医学范式,但库恩的科学范式概念是不严密的.基于柯林斯的实践文化模式解读循证医学,发现循证医学拥有可称为"循证"的文化特质,即从问题出发的批判精神、去伪存真的分析精神、基于证据的实证精神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量变到质变--浅谈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证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医学界倡导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寻求最佳研究证据以指导临床决策.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堂"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弟子职》作为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集成""《管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历来为各代教育者所重视。《弟子职》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梳理,可以归总为三个字"""三以律":即以"德"为先、以"师"为重和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5.

权力与经济是分析当代医学化现象的两个重要维度。医学不只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权力规范和经济活动,伊里奇和福柯都对此展开了分析,但是两者的方式与对策有所不同。伊里奇将医学化视为一种文化异化现象,并提出了一种文化主义的消除策略,福柯则将医学化视为权力体系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提出了一种基于生命政治批判的反抗策略。两者的解决方案都具有局限性,但两者所开启的权力与经济批判以及对个体自主性的强调,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医学化的复杂性,也有助于将医学化批判置于整个社会危机的哲学反思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的人文关怀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只是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的增长,客观上造就了医疗功能的利益驱动,使得医学的人文关怀退居麻木境地,因此必须扬人性化、温情化之长,避技术化、商业化之短,以多样化的人文关怀改善医患关系,为和谐社会营造健康氛围.  相似文献   

7.
从麻木到复苏——对医学人文关怀的关注与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医学的人文关怀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只是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的增长,客观上造就了医疗功能的利益驱动,使得医学的人文关怀退居麻木境地,因此必须扬人性化、温情化之长,避技术化、商业化之短,以多样化的人文关怀改善医患关系,为和谐社会营造健康氛围。  相似文献   

8.
在唯物史观里,名词体系表征物质现象,动名词体系表征人类本质力量及其社会关系。动名词体系比名词体系更根本、更重要,反映了实践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两个体系构成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完整表述。唯物史观所谓社会形态不是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结构或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它是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亦即物质生产方式、人类自身生产方式、社会交往形式、政治交往形式、精神生产方式五重结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每一结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依次出现自然社会形态、市民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形态。阶级是社会结构的组织单元,不是经济范畴,而是社会范畴,它的划分标准不是经济标准,而是社会标准。  相似文献   

9.
这对前来咨询的夫妇,一看就是知识分子,父亲风度儒雅,讲起道理来有板有眼,母亲在一旁拿着笔记本,随时记录咨询师的“金玉良言”。在谈到儿子成绩下降的幅度时,母亲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他上中学以来历次大大小小考试的名次和他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名次。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会遇到什么难题呢? 儿子高飞,今年15岁,继承了父母的高智商,从小就很懂事,他深谙父母的殷殷厚望,于是也和父母一样关注自己的分数,每日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时间全用来读书。父母也非常配合,为了给高飞提供最安静的环境,他们晚上从不看电视,只要高飞在家,他们走路都蹑手蹑脚。一到  相似文献   

10.
1947年6月在云南陇川的章凤产生了一个新的景颇族村落——广山。广山村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办学是这个村落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无论是从办学的动因还是为办学而进行的校址的选择来看,都呈现出对文化认同的考量。基于民族认同之上而形成的文化认同具有更强的整合功能,广山从学校到村落的演进历程正体现了这点。  相似文献   

11.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凝聚着人类战胜疾病,尤其是疫病的哲学智慧,几千年来成为中医学指导人民战胜疫病、护佑健康的指导思想。在此次遭遇的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当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未完全遏制的背景下,阐释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疫思维,为当代公共卫生防疫贡献中医力量:一是接受人类与疫病共存的历史和现实;二是树立未病先防的中医学健康理念;三是重塑人与自然相应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四是重视身心协调在防疫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医——中医挥之不去的他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西医的论证是医学哲学与医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后现代哲学可以为理解两种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运用后现代哲学中的“他者”观念回顾了中西医之间张力的演变,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医”未能摆脱“西医”作为“他者”的注视。并从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这种张力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西医--中医挥之不去的他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医的论证是医学哲学与医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后现代哲学可以为理解两种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运用后现代哲学中的"他者"观念回顾了中西医之间张力的演变,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医"未能摆脱"西医"作为"他者"的注视.并从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这种张力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是本体范畴,同时也被认为是一切变化的动因,所有联系的桥梁."气"于自然、生命、认知中无所不在.气成为本体概念有其演进过程,气本体论决定了传统中医方法论特色,因此也就影响了中医现代研究及其结论.对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矛盾的关键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比类取象和直觉顿悟的方式解释医理,而西医学以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为基础,用演绎和归纳推理的方式解释医理,较前者更有说服力.中医学语言束缚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有必要用现代语言说出中医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医和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以梦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梦这个精神现象的考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中国医学和哲学范围内的几种释梦思路反映出对精神状态的一贯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联系身体观念才构成完整的体察。中医把梦视为身体疾病的信号,道家的"至人无梦"说和宋代理学对"孔子梦周公"问题的讨论则涉及两种释梦思路间的转移,即从视梦为精神状态和精神修养的指针到兆示吉凶的征兆。脱离身体的精神化解读暴露的中国古典身体观念和崇圣传统之间的张力,是造成这一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医的科学属性近年来备受争论,从辩证哲学、科学观念、中医的人文哲学特色等角度剖析中医的哲学内涵和科学隶属,澄清观念,得出结论,中医本身就是一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古代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互融互动,合而不同,新世纪发展中医的认识观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中医的科学属性近年来备受争论,从辩证哲学、科学观念、中医的人文哲学特色等角度剖析中医的哲学内涵和科学隶属,澄清观念,得出结论,中医本身就是一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古代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互融互动,合而不同,新世纪发展中医的认识观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在理论方面中医有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解释理论。在本草实践中,中医信赖的发现中药药性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仿生学方法、偶然发现法、逻辑筛选推理法、联想与反向推理法。在用药治病实践中,中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并将有的经验上升为基本原则,如:对症下药、一病多治、极端用药法、有益无损原则等等。中医实践中的理论与原则在今天的医学高度未必都是合理的。古代笔记小说作者们的特殊身份和对中医的特殊志趣,使笔记小说这类著述成为研究中医方方面面的特殊文献。其中的史料能令人信服地反映出中医的文化与精神,医基于理是中医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医的解释理论在指导和消解实践问题时,明显具有不完备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的产物。基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审视,可以发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生发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本质联系,而且具有自身内在的建构逻辑。梳理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探索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实现当代价值转型的基本路径。指出未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创新发展,唯有此才能推动中医健康养生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与优势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