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路径”服务模式对于推进合理用药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物质基础,但要真正达到健康的目的,合理用药才是关键。从医学伦理学的视角来看采取临床路径服务模式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体现着“人本主义”的伦理原则,有利于患者“知情同意”原则的实现,有利于降低不合理的医药费用,有利于监测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同志们 :事先没有很好地准备 ,很抱歉 ,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看看杂志。我曾经向龚育之提出过 ,伪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医学与哲学》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医学与哲学的内容很多 ,哲学不限于自然辩证法 ,医学也不限于自然 ,甚至于社会。从历史上看 ,医学开始并不是科学的 ,但其目的是治病救人 ,现代医学的发展 ,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况 ,延长了人的寿命。没有医学 ,人类不可能长寿。台湾中医研究院院长吴大猷说过 :中国使用“科技”这两个字是最大的不幸。“科技”两个字不是创用。1956年 12月 ,成立了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 ,后来与国…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在国际上被称之为“大脑的十年”。其中“右脑开发”和“右脑革命”是一些重要而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就基于大脑功能偏侧化的“认识模式的左一右两分法”,及其外推中的若干误区作一初浅的分析。一、认识模式的左一右两分法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偏侧化的理论,必须追溯到斯佩里(R.W·SPerry1913一1994年)等人开始于60年代的“裂脑人”研究。斯佩里因这方面的研究于1981年获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在其获奖演说(《分离大脑半球的一些结果》)中他这样指出:“我们过去认为是不能读写的、智力迟钝的、甚至某些权威认为是无意识的…  相似文献   

4.
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命题。但是,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人却把这两个命题对立起来,把二者说成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则鸣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载上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以下简称“则文”)就认为,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获得真理的唯一  相似文献   

5.
医不贪财     
我国古代医家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应该以治病救人为目的,不应贪图钱财。唐代名医孙思邈言:“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络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冥中,自感多福者耳。”清代名医费伯雄劝诫学医的人,只能抱有救人的愿望,不应带有谋取私利的私心。宋代张杲在《医说》中言:“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守仁义。”不贪图名利,而“专博施救援之志”。明代龚信在《明医箴》中说,作为一个高明的大夫,应该“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无论贫富贵贱,在治疗用药时都要同等对待。李梃《医学入门》曰:“治病既愈”是医生份内的事情,不可过多地向病人索取财物,“但当听其所酬”。如果患者家境贫寒,就应“一毫不取”。  相似文献   

6.
当代医学在享受基因时代“圣餐”的同时,也在步入一个危机频发的“问题时代”。从原点审视,造成其危机和困境的“本因”,是其核心价值系统及其动力体系的根本缺陷所致,其基本的生命观、疾病观陷入到诸多哲学困惑和认识误区,其治疗观的“对抗性思维”更是有违自然伦理的法度,这是当代医学走向更高理论平台的战略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医学目的的困惑与尊重客观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目的认识不断深化,实现医学目的的手段、方法、途径也越来越多。然而,人们在达到医学目的的同时,却往往被自己不断发明创造的手段所迷惑,甚至与目标背道而驰,以致产生医学目的究竟“是什么”的困惑。产生这些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理解和控制程度仍有很大距离。因而把对规律的认识变成了脱离规律的“理由”。可见,实现医学目的,关键在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8.
医学的自省     
医学目的是什么?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和疾病抗争的过程,最基本医学目的因此确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人类基因组的解密,基因调控转移技术的发展,人类甚至可以操纵自身,改造自身;现代医学创造的卓越成就,提高了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了生命.但医学只是以延长生命和改善健康为目的吗[1]?现代医学是否存在误区?我们有必要对医学的目的与作用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医学目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鉴于当今世界医学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医学目的是具有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问题,也是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医学目的是“预防疾病,维护健康”,而非“清除疾病,阻止死亡”;医学维护的是健康的生命,而非仅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命;医学要研究“生”,也要研究“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几个问题评价的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国学”讨论以及前此的“文化热”均涉及到对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的评价,例如对辛亥革命的否定性意见(与此相对应地对清王朝这个“形式”的肯定性看法),对西方殖民主义的盲目推崇,等等,一时间竟被一些人所“认同”。我认为对这些评价应进行再评价,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分析问题,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但现在有的人不这样看。结果把问题的讨论带入误区。比如,有文章讨论岭南近代文化问题。认为近代中国,唯一正确的救国道路是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改革宗法专制制度;发展经济,实现民富国…  相似文献   

11.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所信奉的原始崇拜习俗之一。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树崇拜”类型,有的认为树木是“精灵住所”,树上有神的使者;有的认为树是“家族名字的来源”,树与宗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的认为树林是宗教崇拜的地方,是一个神圣的处所,“唯一的庙宇”①。中  相似文献   

12.
医学创新教育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医学创新教育面临的难题 1.1医学教育观念陈旧、培养目标单一 传统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在这种医学本体功能单一性目标的影响下,医学的所有理论和法则都紧紧围绕着“战胜疾病”这一功利化的目的而展开。还没有从更高境界和更深层次上对“人为什么会生病,怎样才能不生病”等涉及人的全面本质问题的医学社会功能进行更加理性的价值评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医学目标:一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二是治疗和治愈疾病;三是减缓由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疼痛;四是预防过早死亡,促进安乐死,为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现代医学目标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从传统的单一性目标转变为培养既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又能指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生活观的医学人才。从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认识到传统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单一性的缺陷,也提出要加强对医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仍存在着教育框架不尽合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薄弱,培养的医学生人文、心理、社会学科知识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著作的基础上,采用哲学解析的方法对印度宗教哲学经典之一的《奥义书》中的核心思想——“梵我合一”做出初步的分析。作者先从存在、认识和喜乐三个方面对“梵”进行分析,进而又从无限、永恒和独立于因果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梵”的否定品格与不可知性。其次,作者从“自我”是认识主体,不是认识对象,它是唯一真实的三个方面对“自我”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梵” 与“自我”是指宇宙与人的本体,都是神秘不可知的终极真实、唯一者。梵作为本原在宇宙中被认识,而自我是在人的内在自我中得到证悟。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心理咨询”一词已逐渐为公众所熟悉,但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影响咨询的效果。误区一:立竿见影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可以“短、平、快”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对咨询过程和效果缺乏耐心,经常中途退出咨询。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来咨询时就有这种心态。她的苦恼是不适应大学生活。一方面是生活上不能和同寝室的同学融洽相处,另一方面是学习上压力大,不再像以前那样遥遥领先。最后她说:“我来咨询就是希望你尽快解决我的问题,否则我这几年怎么过呀!”我向她指出,她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5.
急诊科的特点是突出一个"急"字,即病情急,病人急,病人家属急.医生还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去"应急".有的医生可能认为这样一个工作特点,能作出急诊处置就不错了,还用什么循证医学?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循证医学的运用,不仅是临床上的面对面的对话与思考,搜索证据,更主要的是让急诊医生在"应急"时,在思维上要有循证医学的理念,及时捕捉病人信息进行"应急"后的反思,即慎重、准确地搜索相关证据,及时修正诊断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医疗行业的医学道德教育效果一直欠佳,其原因与我们对医学道德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我们应当承认道德的价值是在协调利益关系时维护公平互利性,在处理医患利益关系时也应当建立一种相互平等、公平互利的医德实践理念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1医学创新教育面临的难题 1.1医学教育观念陈旧、培养目标单一 传统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在这种医学本体功能单一性目标的影响下,医学的所有理论和法则都紧紧围绕着"战胜疾病"这一功利化的目的而展开.还没有从更高境界和更深层次上对"人为什么会生病,怎样才能不生病"等涉及人的全面本质问题的医学社会功能进行更加理性的价值评判[1].  相似文献   

18.
1.导言约10年前,E.D.彼莱格里诺在他富有潜力的论文《医学哲学:问题和可能》中提到:“甚至在英语世界的新近资料中,仍没有认可一门叫做医学哲学的正式的学科。我们当然承认法哲学、教育哲学、科学哲学、宗教哲学和历史哲学。但甚至在爱德华兹包罗万象的《哲学百科全书》中也没有在医学哲学标题下的条目;实际上,其中唯一提及医学之处是关于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条目。”在短短的十年  相似文献   

19.
"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与张其成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其成同志在《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兼论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一文(见《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2期,以下简称“张文”)中提出,“中医学关注的是‘模型’,‘原型’往往服从于‘模型’,‘藏象’即是一种典型的模型,对藏象模型的构建成为中医人体生命科学的目的”。对于此论,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中西医学虽然思维方式有别,采用的模型不同,但其模型的构建都是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都是在于认识、掌握和应用于原型———人和疾病及其相关因素。原型是他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作为医学的本质。张文关于中医学里的原型…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少年或成年的早期,占住院精神病患者的80%以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重大课题。本症,自E.Kraepelin 于1898年提出“早发性痴呆”的概念到E.Bleuler 1911年改名为“精神分裂症”以来,已经七、八十年了。尽管人们对于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还缺乏一致的认识,但在治疗方面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原来,精神病人多数长期关在医院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照顾。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