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心身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国外学者将神经科学与哲学研究统一起来,集合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双方的研究成果,以此来共同推进人类心身问题的研究,因此诞生了一门介于神经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独立学科,它有着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这门学科就是神经哲学.  相似文献   

2.
实用性与中医学的优势:与孙学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与哲学》1998年第9期《实用主义对中医学的消极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实用一文),代表着中国广大西医当权派的观点,认为中医不应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其中,对中医的失败有一定的认识。笔者认为实用一文存在对中医理论的概念错误,对中医的哲学认识不足,存在推理错误,甚至前后文有矛盾解释现象。这里我简单地提出一些看法,以求共同提高,供大家探讨。实用一文以纯实用主义是不能成为主流,中医是纯实用主义两个前提推论出中医不能成为主流医学是不成功的。实用一文以中医注重临床疗效作为核心,以有“以药测证,以药物与疗效…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开启了近代以来的心智哲学,他提出的心身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心身区别和心身因果相互作用,似乎构成了迄今为止笛卡尔哲学的辩护者和反对者的共同领域。笛卡尔给他的后继者们留下两种可能性:或者是消解二元对立;或者是修订相互作用论,其后世的心智哲学基本上是沿着这两条道路前进的。而当代心智哲学对意识的分析也具体体现了现代哲学对于传统的作为认识主体的“心灵实体”的解构。一 意识的难解之谜关于意识的研究所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对象:一种是从主观的角度用内省方法得到的自己头脑中的“内部现象”,我们据此承认意…  相似文献   

4.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长期以来普遍被认为是中医理论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础,中医学教材与课程均体现出中医界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视。在充分肯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构建中医学理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试图指出哲学思想在运用于现实领域时的局限性。通过列举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多个案例可以表明,基于哲学思想的自由联想无法确保联想与现实的一致性,哲学联想与现实之间甚至可以出现巨大反差。因此,单凭哲学思想无法确保实用医学理论的构建,医者在临床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才是构建具有实用性的中医临床理论的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和中世纪,语言学是哲学的一部分,那时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科学。当今这两门学问都有了同样发展,对于医者的作用都很大[1]。哲学让医者具有高远层面的见识,使之居高临下看疾病、健康;语言学让医者具有操作层面的能力,使之敏感而入微地选择善其事的利器。以为医学语言学仅给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著作来探寻中国的医者是否在行医过程当中勤守医者的本份,也即类似原则思维的表现.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医学伦理"这个名词,但从历代具有代表性之医者身上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当中,就表现出类似的医学伦理情操.因之,医学伦理原则是俱普世价值的,也即世界上有所谓的共同道德存在.  相似文献   

8.
人类心身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国外学者将神经科学与哲学研究统一起来,集合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双方的研究成果,以此来共同推进人类心身问题的研究,因此诞生了一门介于神经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独立学科,它有着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这门学科就是神经哲学。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医者的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和中世纪,语言学是哲学的一部分,那时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科学.当今这两门学问都有了同样发展,对于医者的作用都很大[1].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思想史杂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篇讲演稿中,作者谈到了中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一、中国的理性是确立人际关系的实用理性。中国的先秦哲学与希腊哲学有很大不同,希腊哲学对自然的思辨很突出,而中国哲学主要是政治论的社会哲学。孔子的儒学是氏族社会的政治产物;儒家讲的“修身齐  相似文献   

11.
新辅助化疗已经使众多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受益.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它又可以被视为无效治疗或过度医疗.新辅助化疗应用于临床,引起了哲学意义上的争议.医者原因是重要原因之一.要重视矛盾问题"底线"的研究,提供相对宽松的技术、学术、文化氛围;医者持续的、有计划的学习与培训是增强其主体性的保证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的心身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帝内经》中的心身关系问题黑龙江中医学院(150040)程伟心身关系问题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和心理学问题,对于医学史特别是精神医学史的研究也是值得注意的。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传统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合一、形质神用的心身一元论思想,而没有出现典型的西方思想中那...  相似文献   

13.
将中国古代学术中的某一部分叫做"哲学",并按照冯友兰先生的主张,认为"科学的方法,即是哲学的方法"[1],然后循名责实地建构出一个"逻辑的、科学的"中国哲学,这条道路已将中国古学研究和使古学当代化的努力引入了困境.最近受到关注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的讨论只是它的一种表现.这困境可比拟于用现代西医的方法来使中医"科学化"的情况.强迫实施"中西医结合"所导致的是中医思想源头的枯萎,被"废医存药"(其实"药"也在被现成化和胶囊化,或者被危险地"有效成分"化).于是,中医的本来面貌和它的当代活力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7月医学与哲学杂志社联合《健康报》社,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心身医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在哈尔滨举办了"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第一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会上发布了由12位著名临床专家签署的"促进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会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几年来医学人文逐渐被医学界所认可,为进一步促进医学人文走进临床,具  相似文献   

15.
西医--中医挥之不去的他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医的论证是医学哲学与医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后现代哲学可以为理解两种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运用后现代哲学中的"他者"观念回顾了中西医之间张力的演变,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医"未能摆脱"西医"作为"他者"的注视.并从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这种张力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思想家对心身问题或灵肉问题的解释从来就不是统一的,而是包括二元论、一元论和三分法等几种基本模式。这些解释模式及其所包含的次级理论都不是纯粹的哲学或科学观点,而总是与他们对灵魂不朽、肉身复活、末日审判和道成肉身等教义的理解相关联。因此,在考察各种基督教心身学说的特征和源流时,不仅需要探讨它们的哲学和科学背景,还应结合它们所涉及的教义学和解经学方面的争论来作出更加本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留给后世的哲学遗产之一,是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哲学家们。当代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马里翁从"感体"概念入手,一改人们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理解,提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具有一元论意味的观念,即作为"第一原初概念"的心身统一的"被动思维"。但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新诠释不仅是过度的,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无益于真正解决心身关系难题。相反,坚持笛卡尔哲学固有的构成性旨趣,我们并非不能摆脱笛卡尔哲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的困境。超绝发生学正蕴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禀承笛卡尔的构成性方法论原则,达成对于心身对立的一种内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基于长期的肿瘤科临床见闻,笔者提出许多慢性病复杂的临床症状背后,可能存在心身互动机制;且研究已经明确,心身存在着共轭关系.因此,临床应具备心身相关思想,对慢性病及其症状,从人心身整体性做出考量;心身相关性症状的表现是错综且多样化的;对临床难以解释症状,主张从心身相关角度切入,常可帮助解开谜团;同时,处置时还应心身兼顾地进行干预;这样,既可反证诊断正确与否,又可帮助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著作来探寻中国的医者是否在行医过程当中勤守医者的本份,也即类似原则思维的表现。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医学伦理"这个名词,但从历代具有代表性之医者身上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当中,就表现出类似的医学伦理情操。因之,医学伦理原则是俱普世价值的,也即世界上有所谓的共同道德存在。  相似文献   

20.
熟练掌握和运用《伤寒论》方证知识的医者在快速诊疗时,其瞬间的思维并不全是主观自我的辨证推理。运用胡塞尔学术生涯后期"发生现象学"的一些方法和结论,揭示了医者既有的方证知识,在诊疗瞬间的显现过程。医者面对患者时,主动发生的直观,周围世界的被动综合,使得医者可以"看"到患者的症候;在此基础上,方证知识则在被动联想的机制下被综合给予。这一结论为中医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一条现象学哲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