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p)与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关系密切,根除Hp是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西医三联疗法(如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免拉霉素,或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曾使Hp根除率达到90%以上,但近年来由于Hp耐药致其根除率下降低于70%,故急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口腔是除胃以外的另一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主要储存场所.口腔中的Hp与胃内Hp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与胃内的Hp感染有关,口腔Hp感染可使胃内Hp的根除率降低及复发率增高.牙用治疗不仅对口腔Hp有一定杀灭作用,联合抗Hp三联疗法还可增加胃内Hp的根除率及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Hp感染诊断和治疗有自己的标准,也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但在根除HP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医疗、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第一次根除失败后再次治疗不规范等.我们应共同关注这些问题,提高Hp根除率,降低治疗中的副作用,对HP的许多未知问题从不认识到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Hp感染诊断和治疗有自己的标准,也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但在根除HP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医疗、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第一次根除失败后再次治疗不规范等。我们应共同关注这些问题,提高Hp根除率,降低治疗中的副作用,对HP的许多未知问题从不认识到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幽门螺杆茵(Helicobacter pybri,Hp)有非常高的感染率,国人感染率约55%,所以Hp感染处理中的临床问题是目前Hp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Hp感染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哪些病人应该治疗?(治疗适应证问题);(2)如何治疗?(治疗方案问题);(3)如何避免或克服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Hp对抗生素的耐药是Hp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还要重点讨论Hp对抗生素的耐药牲,Hp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关系密切.随着根除Hp治疗在临床的普遍开展,Hp根除率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日益突出的抗生素耐药及患者对药物依从性差.对根除治疗失败者进行补救治疗已成为Hp治疗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由于各地的HP耐药率及感染者个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补救策略,遵循个体化的补救策略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有非常高的感染率,国人感染率约55%,所以Hp感染处理中的临床问题是目前Hp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Hp感染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哪些病人应该治疗?(治疗适应证问题);(2)如何治疗?(治疗方案问题);(3)如何避免或克服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Hp对抗生素的耐药是Hp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还要重点讨论Hp对抗生素的耐药牲,Hp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关系密切。随着根除Hp治疗在临床的普遍开展,Hp根除率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日益突出的抗生素耐药及患者对药物依从性差。对根除治疗失败者进行补救治疗已成为Hp治疗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由于各地的Hp耐药率及感染者个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补救策略,遵循个体化的补救策略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病因,根除HP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随着抗生素耐药株HP逐年增加,HP根除率日益下降,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HP根除方案--10天或14天序贯疗法.此疗法指前5天或7天的诱导期中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加一种抗生素的二联治疗,随后5天或7天应用PPI和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目前除少数研究外,绝大多数临床研究表明序贯疗法能够获得比传统的7天或10天三联疗法更高的HP根除率,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大部分相关的研究为单中心、样本量少,缺乏双盲对照,未能评估抗生素耐药性,尚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关系密切.然而,Hp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本身的致病能力及肠黏膜免疫保护能力确定,对于有致病毒力的Hp感染应及时有效地根除,而部分情况下胃黏膜内Hp感染参与了黏膜免疫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