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抗生素的普遍应用,面对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及Hp根除率下降的情况,笔者进行了“灭Hp胶囊”、铋剂、PPI阿左痢、莫痢三联中西医结合用药,结果表明:(1)中西医结合用药可提高Hp根徐率.笔者2004年报道“灭Hp胶囊”中药低量秘剂三联的疗效(97.4%)运较单用西药的低量铋剂三联( 83.3%)为高.即使于2010年后丽珠维三联Hp根除率下降(72.6%)情况下,笔者改用PPI,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痢特灵(PPI阿左痢)序贯组合与中药“灭Hp胶囊”联用(92.2%)较单用PPI阿左痢序贯(91.3%)及PPI莫(莫西沙星)痢三联(88 7%)为佳;(2)可减少痢特灵、四环素、克拉霉素以及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的不良反应;(3)可提高PU的愈合质量;对治疗慢性胃炎的急性与慢性炎症和萎缩性病变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高,随着Hp对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耐药率的不断升高,导致目前共识推荐的标准三联疗法Hp根除率越来越低.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Hp感染治疗方案.国内研究表明,含呋喃唑酮和铋剂四联方案Hp根除率高,价格低廉,适合在我国推广应用.与此同时,也应重视含四环素的Hp治疗方案的研究.而序贯疗法、伴同疗法其疗效还有待于循证医学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口腔是除胃以外的另一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主要储存场所.口腔中的Hp与胃内Hp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与胃内的Hp感染有关,口腔Hp感染可使胃内Hp的根除率降低及复发率增高.牙用治疗不仅对口腔Hp有一定杀灭作用,联合抗Hp三联疗法还可增加胃内Hp的根除率及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Hp感染诊断和治疗有自己的标准,也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但在根除HP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医疗、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第一次根除失败后再次治疗不规范等.我们应共同关注这些问题,提高Hp根除率,降低治疗中的副作用,对HP的许多未知问题从不认识到认识.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关系密切.随着根除Hp治疗在临床的普遍开展,Hp根除率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日益突出的抗生素耐药及患者对药物依从性差.对根除治疗失败者进行补救治疗已成为Hp治疗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由于各地的HP耐药率及感染者个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补救策略,遵循个体化的补救策略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Hp感染诊断和治疗有自己的标准,也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但在根除HP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医疗、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第一次根除失败后再次治疗不规范等。我们应共同关注这些问题,提高Hp根除率,降低治疗中的副作用,对HP的许多未知问题从不认识到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幽门螺杆茵(Helicobacter pybri,Hp)有非常高的感染率,国人感染率约55%,所以Hp感染处理中的临床问题是目前Hp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Hp感染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哪些病人应该治疗?(治疗适应证问题);(2)如何治疗?(治疗方案问题);(3)如何避免或克服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Hp对抗生素的耐药是Hp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还要重点讨论Hp对抗生素的耐药牲,Hp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关系密切。随着根除Hp治疗在临床的普遍开展,Hp根除率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日益突出的抗生素耐药及患者对药物依从性差。对根除治疗失败者进行补救治疗已成为Hp治疗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由于各地的Hp耐药率及感染者个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补救策略,遵循个体化的补救策略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关系密切.然而,Hp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本身的致病能力及肠黏膜免疫保护能力确定,对于有致病毒力的Hp感染应及时有效地根除,而部分情况下胃黏膜内Hp感染参与了黏膜免疫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有非常高的感染率,国人感染率约55%,所以Hp感染处理中的临床问题是目前Hp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Hp感染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哪些病人应该治疗?(治疗适应证问题);(2)如何治疗?(治疗方案问题);(3)如何避免或克服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Hp对抗生素的耐药是Hp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还要重点讨论Hp对抗生素的耐药牲,Hp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下称Hp)以来,人们对Hp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阐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溃疡愈合"和"溃疡治愈"与溃疡愈合质量关系;(2)Hp发现是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根除Hp才能降低或预防溃疡复发;(3)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手段;(4)消化性溃疡治疗新策略应该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根除Hp.希望对读者在对消化性渍疡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原则上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胃癌的发病因素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Hp感染蒙古沙土鼠成功诱发胃癌,在动物实验中直接证实Hp与胃癌发生有关.众多大规模的人群干预研究显示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率,根除Hp后胃癌的发生有减少趋势;Hp毒力基因尤其是cag致病岛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宿主反应基因尤其是前炎症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动物模型显示Hp诱导癌前病变的发生与上皮细胞周期的调控失常、细胞增殖与调亡的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否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简介国内学者对此的探索过程和主要成果.首先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寻找具有杀抑Hp作用的中药;再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观察,以确认中药复方治疗Hp感染的疗效;重点讨论实行中西医结合探索高效治疗Hp感染的新路径,同时探讨中药的疗效机理;最后概括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的优势,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胃癌的发病因素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Hp感染蒙古沙土鼠成功诱发胃癌,在动物实验中直接证实Hp与胃癌发生有关。众多大规模的人群干预研究显示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率,根除Hp后胃癌的发生有减少趋势;Hp毒力基因尤其是cag致病岛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宿主反应基因尤其是前炎症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动物模型显示Hp诱导癌前病变的发生与上皮细胞周期的调控失常、细胞增殖与调亡的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有关.疫苗是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新的防治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正在开发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综述结合本室研制Hp疫苗的研究基础,简要概述疫苗保护性抗原的筛选、黏膜免疫佐剂及接种途径、Hp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机制、Hp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Hp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下称Hp)以来,人们对Hp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阐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溃疡愈合"和"溃疡治愈"与溃疡愈合质量关系;(2)Hp发现是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根除Hp才能降低或预防溃疡复发;(3)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手段;(4)消化性溃疡治疗新策略应该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根除Hp。希望对读者在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原则上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古老细菌,但是人们直到近年才发现并确定其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相关,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在对Hp的科研创新中经历了许多的成功与挫折,如Hp的发现过程中的科研创新、思维变化;通过从临床流行病学到基础研究揭示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Hp的治疗中所涉及的伦理,治疗策略问题;Hp在人类迁移的研究过程的意义,以及疫苗的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本文通过回顾Hp的研究过程,简单揭示幽门螺杆菌科研过程中的科研思维变化.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之一,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腺癌的主要病因,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为一类致癌因子.但Hp感染引起的人类胃肠疾病机制尚不清楚,就近年Hp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能与某些胃肠外疾病发生有关,根除治疗可能缓解缺铁性贫血、ITP、酒糟鼻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异常.从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的研究结果看,尽管有证据显示该类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但二者是因果还是伴随现象仍不得而知,同时尚无根除治疗远期效果的报道.对相关胃肠外疾病是否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尚无定论.鉴于流行病学研究的局限性和发病机制的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应持慎重态度,避免对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根除治疗的过度滥用.二者关系的阐明有待机制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前者需通过胃镜取胃粘膜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及基因检测等;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BT)、血清Hp抗体测定及Hp粪便抗原检测等.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一,适用范围也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结合Hp感染特点、检测条件及费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