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实验哲学传统科学哲学家十分强调观察事实在控制理论增长中的作用,并以一种日益复杂的方式试图在理论陈述和观察陈述之间建立起逻辑的联系。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观察陈述如何从实验实践中产生,只有简单地从哲学上假定已经确立的观察陈述是科学研究的可靠的经验基础。库恩的著作揭示了这样的事实,观察陈述不能从事实陈述中建立,理论陈述也不能由观察陈述唯一确定;这促使人们关注观察事实的本性和起源。实验哲学开始注意获得观察事  相似文献   

2.
苏峻 《世界哲学》2020,(1):64-72
亚里士多德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如果X能够独立于Y而存在,而Y不能独立于X存在,那么X便“在实体上优先于”Y。本文充分考查亚里士多德关于此话题的种种论述,旨在指出主流观点的不足。根据本文的解读,如果X解释了Y的“存在”或者Y的“本质”,而Y不能解释X的“存在”或者X的“本质”,那么X便“在实体上优先于”Y。与主流观点相对照,本文的解读有如下特点:主流观点是“非解释性的”,即,X并不解释Y的“存在”;而本文的解读是“解释性的”,即,X解释了Y的“存在”或者Y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合理”这一说法,是人们常常用到的。例如人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等等。但人们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却并不相同。我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合理”这一说法。一,“合理”意味着“合乎事实及其规律”。也就是说,“合理”以“真理”为基础,而建立在谬误基础之上的想法和做法则必然是不合理的。“合乎事实及其规律”,意味着从事情的“已在”来讲,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而从事情的“未来”来讲,是“可能”的,而不是“没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的行为是合理…  相似文献   

4.
四 摆脱这种僵局的出路是什么呢?要找到这条出路,我们必须首先要问一下,是什么使我们陷入这种僵局的。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所有困难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对我们语言的所有句子假定一种实在论的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假设:适用于由它们所构成的陈述的真之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每一个这样的陈述都是确定地真或假的,而与我们的知识或认识方法无关。对于可判定的陈述,假定二值原则没有什么危害,或者根本就没有危害,因为根据假设,我们可以任意确定那些陈述的真值。正是当二值原则应用于不可判定的陈述上时,我们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境地,即无法把认识到一个陈述什么时候已被确立为真或为假的能力,等同于有关它的真之条件的认识,因为它有可能为真,但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真,或者它可能为假,而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假。当我们处在这种状况时,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时我们才能对认定一个说话者知道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进行解释,这种条件就是,可以把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描述为明确的知识,也就是说,可以以增进知识的方式阐述那种真之条件,并且可以描述说,对这个陈述的理解就在于陈述它的能力。若非如此,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解释说话者关于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的隐含的知识体现在哪里,因为很显然,仅仅根据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见,既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深奥的哲学问题之一。他们说: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例如,关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就是这样。” 但是,同一个经验事实,在哲学上却往往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论概括。例如,人会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可以通过从小范围向大范围、从浅层向深层的扩展过程来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这是事实。对于这个事实,我国学术界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论概括。有人认为,自然界逐渐被人认识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因此主张把已经被人认识到  相似文献   

6.
历史不是人类社会所独有,而是自然、社会皆有,历史就是事物在时间流中演变的行程。现代科学观测所及的“宙宇岛”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在时间流中进化着的、有统一规律的物质进化史,这个物质进化史,迄今已历时约200亿年,涉及的空间范围约200亿光年,假若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以及非自然主义都是认知论,就是说,他们认为陈述形式的道德言辞是断言某些道德事实存在因而或真或假的作陈述的言辞。但是,先在瑞典而后在英美,产生了一种迥然相异的叫做非认知论的元伦理学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看来,道德陈述并不断言道德事实;它们既不是可证实的也不是可否定的,不存在可由“道德直觉”了解的任何事物。甚至表示这个观点的特点就是,论证表征道德言辞真假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令人误解的。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命题(判断)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对这一点人们没有疑问,至少在二值系统中是如此,人们都承认无所谓真假的语句不表达命题。那么,命题的真假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一般逻辑教科书的回答是:判定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事实,凡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为真,凡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为假。以事实作为判定命题真假的标准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很全面,它至少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有些命题的真与假由命题自身的意义决定,不依赖于任何客观事实。例如“金属是导电的或者并非金属是导电的”这个命题就恒为真,无论事实上金属是否导电,而命题“金属既是导电的并且又不  相似文献   

9.
复杂问语是指隐含着某种假定的问语,如别人发问:“你还干小偷吗?”这句问话中就隐含着一个假定:“你干过小偷”。如果你干过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干个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不真实的。对于这个隐含着不真实假定的复杂问语,不管你回答“没干”还是“干过”,你都是小偷了。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它,诱使别人落入他预设的圈套。也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有些人认为复杂问语不能用于办案之中,因为用于办案中就是一种违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本文中主张:在历史撰写中有可能做到有质朴而确实的客观性。针对新近哲学家和历史家的论战,他在本文中迎接了他们的挑战。本论题的提法:“历史能给予我们客观真实吗?”简言之为“历史家是否真如其实的阐明过去呢?”作者认为,许多人持有相反的观点,但都流于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他逐一摆出了各种相反的观点并作了答辩。  相似文献   

11.
一、印证在法庭辩论中,要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罪,往往需要把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结合在一起,相互印证。只用间接证据进行证明的更需要相互印证。在法律证明中,被某一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还需要得到其他证据证明,其真实性才是可信的。用其他的证据来辅助证明这个证据所证明的案件事实的方法,就称为印证。例如:有一个罪犯在交代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时说,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在某处强奸了一位女青年。他的交待是否事实,还需要其他的证据来印证。假定有某甲向公安  相似文献   

12.
假说是在已有知识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推演,对研究对象提出的带有推测性和假定意义的理论解释,它是自然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阶段。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它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例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假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14.
(一) 任何文学作品的鉴赏,开始时总是对语言信息的接受,散文诗也不例外。如果说散文诗的创作是。“情动而辞发”的话,那么散文诗的鉴赏则相反,它是因语言符号的刺激和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并经过思维参与、想象活化等引起的内在情感波动,也就是刘勰所说的“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由此可见,在散文诗鉴赏过程中,对其语言特点的了解是首要的。散文诗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诗的语言的特性。“诗的语言目的主要不在于告知,不是为了向读者介绍某个事实或阐述某个道理,而是为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都充分说明,“藏独”发明者和最大的推动力就是英美等西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要解决“西藏问题”,就要从这个根本因素上着眼考虑对策,才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6.
费希特在勾画他的知识学时,特别是在考虑法学和道德学时,碰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法概念和道德概念的实在性缺乏推演,所有的说明都把我们已具有这种概念假定为事实。”不仅如此,康德的经验概念甚至根本不允许有个人的经验。康德认为,我是通过道德规律与其他理性存在物发生关联的。“但理性存在物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检讨西方哲学史 ,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两大平行演进的问题 :一是“是” (being)的问题 ,一是“应该” (ought)的问题。“是”的问题也就是“事实”的问题 ,“应该”的问题也就是“价值”的问题。对“是”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是否存在“事实” ?能否以及如何认识“事实” ?对“事实”的表述何以可能 ?对“应该”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何谓“价值” ?存在着哪些价值 ?“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准是什么 ?应当说 ,这两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传统 (古希腊传统和基督教传统 )中都同时存在 ,但古希腊传统以开掘“是”的问题见长…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其报告精神可以用“与时俱进”四个字来概括。江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个‘理论品质”就表现在“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八个大字上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革命中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依靠的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八个大字的思想路线。 我以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八个大字的思想路线对我国的宗教也非常适用。宗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不能左右社会的发展进程,但对社会在某个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发展,起到过相当的作用。中…  相似文献   

19.
名字(和其他初始的东西)如何与其指谓相联系,这种经典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是极其难以置信的(比如,它说你可以仅仅指谓可以从“逻辑专门的”初始符号定义的事物;它要求有这样一些陈述,比如“如果西塞罗存在,那么西塞罗痛斥喀提林”,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分析的,即它们是由语言学规则保证的并且不受未来发现的修正)。在塔尔斯基写作的时候,这种经典理论是唯一可以得到的理论,我猜测,由于这一理论的困难,因此塔尔斯基的虚假理论DE和DC似乎是有道理的——它们并不令人激动,但是如果你想要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你就得到逻辑专名。任何解释语词与它们所涉及的事物的企图都一定不可避免地要么导致一种非常不可能的理论(像罗素的理论),要么导致一种平凡的理论(像塔尔斯基的理论),这种判断今天似乎仍然得到广泛接受。但是我认为,最近几年来,随着克里普克和其他一些人的因果指谓理论的发展,这种判断已经变得不那么有道理了。根据这样的理论,对于“西塞罗”指谓西塞罗和“μ介子”适用于从介子这些事实,应该以西塞罗(μ介子)和我们关于“西塞罗”(“μ介子”)的使用之间的某种因果网络来解释:即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西塞罗”这个词从这个名字的原初使用者传到我们,或者“μ介子”这个词从物理学家传给普通人)和具有  相似文献   

20.
分析悖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析悖论分析悖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弗雷格和摩尔,最早做出明确表述的是C.H.Langford(p.323)。最常见的表述如下:“兄弟即男性同胞”,这个命题是对“兄弟”的分析。“兄弟”与“男性同胞”这二者的涵义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兄弟即男性同胞”与“兄弟即兄弟”没有差别,因而是不足道的(trivial);如果不相同,则“兄弟即男性同胞”是错误的。于是,一个分析或者是不足道的,或者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一度引起广泛关注,最近又有新的见解出现。分析悖论引发的主要问题包括:1.如何为“分析”辩护?什么是“分析”?如果某个哲学家做出的一个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