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常欣  王沛 《心理科学》2014,37(6):1328-1332
采用英语所独有且非常重要的句法结构——被动语态作为语言材料,选取某些可以在句子中的词汇顺序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转换为汉语句式(汉语“被”字句)的“直译型”被动句以及必须根据其意义进行句式转换方能形成相应的汉语句式(汉语主动句)的“意译型”被动句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在动词语义复杂条件下二语熟练度(包括晚期中等熟练者和高熟练者)对被动句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熟练者正确率均高于中等熟练者,说明在动词语义复杂的情况下熟练度依然可以预测英语被动句实时加工的程度和水平。此时,语义违例的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句法违例句则与之相反。双违例引发的N400效应显著,正确句和句法违例均未引发负向的N400;高熟练者P600的波幅明显高于中等熟练者,句法违例和双违例引发的P600效应最显著。行为指标支持语言间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直译句反应快、正确率高。ERP数据则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果:直译句比意译句诱发出更大的N400效应,意译句则引发了较大的P600。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二语熟练度对语言间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付书伟  水仁德 《应用心理学》2005,11(2):166-169,159
为探究语音对双语者心理词典在词汇水平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汉语启动词与英语目标词之间音译、意译、无关三种关系类型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意译关系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正启动效应;在音译关系条件下,未出现启动效应。研究结果支持双语者两个心理词典在词汇水平相互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英语成语是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提炼升华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结晶。英语成语的翻译是英语学习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探讨英语成语翻译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其跨文化处理策略:直译,套译,意译和加注。  相似文献   

4.
语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语法哲学》(叶斯柏森著,何勇等译)第200页上有条例句,抄录如下: thieres are cowards (小偷是胆小鬼。) a thief is a coward (小偷是胆小鬼。)英语原文中前后两句的两个名词(“小偷”和“胆小鬼”)在“数”上是有区别的;第一句中用的是复数,第二句中用的是单数。然而译成汉语,却没有了区别,都成了“小偷是胆小鬼。”这是很发人深省的。众所周知,英语名词是有“数”的范畴的词类。在可数名词中,每个词都有单数与  相似文献   

5.
导言 笔者以语言的怪事开篇。以色列主要人权组织——被占领土上的以色列人权信息中心有一个奇怪名称,叫做“比特色莱姆”(B’Tselem),它不仅在希伯来语中,而且在没有任何解开这种奇特性起源的钥匙的其他语言中都很陌生。…“比特色莱姆”就字面而言意为“照着……的形象”。在希伯来语中,这是单独一个词,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则不得不意译为一个转义词组,譬如说“照着……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浅谈“古尔邦”及其教法规定──为庆祝教历一四一四年古尔邦节而作从恩霖“古尔邦”是伊斯兰教法术语,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又译作“古尔巴尼”,本意为“临近”、“靠近”,教法中特指以献牲为阶梯而临近安拉、顺从安拉而言,故又意译为“牺牲”、“忠孝”等,即在教法规...  相似文献   

7.
唐代景教《序听迷诗所经》中把基督教中的"耶稣"翻译为"移鼠",这是目前所见对于"耶稣"的最早汉译。"移鼠"从语音上来看,来自于叙利亚语的"yiō",这一点已经获得普遍认同。但是选择汉语中的"鼠"来对译"耶稣",一直是学者诟病和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疑难问题。前人尝试从不同角度作出解释,但是均难以让人信服。通过考察,我们认为"移鼠"是一个音译兼意译的合璧词,意义来自于佛教术语"二鼠"(日月/昼夜),"移鼠"直译就是"移动日月/昼夜",暗指"耶稣"是"创造世界"的造物主,这一点正好契合后来《景教碑》中对于"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的描述:"暗空易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匠成万物,然立初人。"  相似文献   

8.
楼巍 《哲学研究》2022,(11):112-119
对于《逻辑哲学论》的语义学而言,对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的实体,对象保证了“命题的意义先于真假”这一语言哲学的重要原则。但是,目前学界似乎并未明确给出对象的任何一个例子。一些学者认为对象只是一种逻辑的预设,即使维特根斯坦自己也无法给出任何例子。本文反对这种看法,主张维特根斯坦很清楚《逻辑哲学论》中对象的例子是什么。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实体,它的三种类型分别是颜色、形状和时间。这就立刻解决了引起较多争议的“为什么对象是无色的”和“为什么对象像链条的环节那样在事态中彼此衔接”这两个问题。此外,在涉及对象和名称的关系时,汉译本均将名称的“Bedeutung”译成名称的“指称”或“所指”,都将其视为一个专门术语,但情况也许未必如此,这个词可能仍然应被译成“含义”。  相似文献   

9.
言简意赅译味悠长——《古兰经》汉译本“泰斯米叶”的翻译特色白剑波一“泰斯米叶”()是穆斯林称颂真主尊名专用语的简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是“命名”、“名称”、“称谓”等,引申为专指“诵真主之名”。原文是“”,意译是“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俗称“道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三音词也以其日益增多的趋势,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试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以“闹”作词头的合成词里,双音词有16个,三音词就有13个,以“半”作词头的合成词里,双音词有16个,三音词却有22个。可见,研究三音词的结构方式及共特点,对于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的结构规律,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三音词按其内部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类。单纯三音词大多是音译外来词,如“迪斯科、麦克风、巧克力”,这不在本文分析之列。本文讨论的是由两个或三个语素合成的三音词的构词  相似文献   

11.
在回族研究中,“语言”问题似乎没有象服饰、宗教、节日等那样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实,注目于回族语言,即可发现他们通用的汉语中,有其自身特色。下边仅就“移词”谈谈回族语言。“移词”——回族独特的语言回族所用的语言是汉语,这是在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而事实上,回族在使用汉语的同时,在宗教生活和民族内部的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12.
百千三昧门     
百千三昧门见心三昧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ni的音译。在罗什所译经(习惯称旧译)中称三昧;玄奘所译经(称新译)中称三摩地。意译为等持、定、正定、正受、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止住于一处不令散乱的一种安定状态。修学佛法者可以从这种状态中发起正...  相似文献   

13.
“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谈“一样”——兼谈“似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样”、“似的”是什么词?在句子里出现时如何分析?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汉语教材,对此所作出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一样”和“似的”都被作为“比况助词”①,但却没作具体分析;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2,(12)
普贤,梵语Samantabhadra(音译邲输跋陀或三曼跋陀)的意译,亦译遍吉,为印度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的诸多菩萨之一,亦是中国佛教界和信佛者崇拜的四大菩萨(普贤、观音、文殊、地藏)之一,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显圣应化的道场而闻名于世。普贤之成为中国佛教中被崇拜的主要对象,即在于他具有“十大行愿”的无量功德。“十大行愿”出自《华严经》,内容是: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  相似文献   

16.
一当今世界,全人类都希望和平。“和平”一词是从英语的 peace 转化而来的,印度则称为 Sant,汉译佛典一般译成“寂静”,即安静的意思。英语的 peace 来源于拉丁语的 pax 或 pacis。据英语文献,当会场嘈杂时,我们一般习惯说:“请安静”,而英语则是“peace”。显然,它也是安静的意思,符合印度语言的 Santi。Santi 一词来源于梵文 Sam(寂静),在  相似文献   

17.
“小净”,阿拉伯语“■”的意译,波斯语叫“■”(音译“阿布代斯特”),是伊斯兰教法术语之一,专指穆斯林在礼拜及履行有关功课之前必须清洁某些部位。《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  相似文献   

18.
斯里兰卡佛教考察报告邓殿臣,赵桐一、斯里兰卡佛教国家“斯里兰卡”是SriLanka”一词的音译。其义为“美好、神圣的土地”。但那里的人民却往往把修饰语“Sri”省掉。仅称自己的国家为“Lanka”。当初将此词译为汉语的人不懂佛教,所以音译为“兰卡”。...  相似文献   

19.
汉语清真一词是中国穆斯林饮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词语,本文追溯清真一词的历史、探讨其词义内涵并分析国内几部大型汉英工具书中清真的不同英语译文,指出halal是清真的准确英语译文。  相似文献   

20.
“达摩”是梵文dharma的音义,在中国古代佛教典籍中,按照其意义一般则译之为“法”。这个词出自于词根“dhri”,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原初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以后这个词不断发展,其意义也逐渐扩大。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时代,这个词出现在阿育王碑上,它的意思则完全与道德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当时,阿育王还任命了一批主管和监督社会道德的官员。他们的官衔称为‘达摩——摩诃摩德罗’(Dharma-mahamadra),可译成‘道德部长’,但后来其意义转为‘施舍及宗教事务高级官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