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云南直苴村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从彝族村落组织伙头制的组织形式、伙头主持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等为切入点,探讨彝族村寨组织(伙头制)与宗教信仰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直苴村彝族正是通过伙头制与伙头主持祭祀的神灵一起来对村落日常社会生活进行规范,从而达到禳灾祈福、护佑村落、和谐生活的目的.同时把祖先有关的神话故事传说粘连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在伙头担任者与伙头主持祭祀的神灵的禁忌中,凝聚对其祖先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2.
腊尔山苗族祭坛"炯"的数量多,空间分布密集度高,以村为单位遍及腊尔山苗区。围绕祭坛"炯",腊尔山苗族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文化现象,其相关的仪式过程、组织体系、功能特征十分鲜明,并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炯"的神灵观、神性观、神迹观。祭坛"炯"是腊尔山苗族自然信仰与祖先信仰相结合的原始宗教承载形式,披着山神崇拜的外衣,实质上是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3.
藏族是安多藏区的主体民族,其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然而,汉民族广泛信仰的二郎神在该区域内也有较为普遍的崇拜和信仰。二郎神传入热贡地区后既在神像特征,又在供奉体系、模式,祭祀仪式等方面完成本地化,建构起较为成熟的信仰体系。在热贡二郎神信仰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通过与苯教和藏传佛教的长期互动和调适,而发展演变为具有跨族际、多元文化整合的神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共同祭祀的宝格德乌拉敖包祭祀仪式为个案,通过对敖包祭祀仪式诵经音乐的结构、内容等进行描述和分析,深入探讨流传于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诵经音乐中包含的蒙古文化因素,阐释敖包作为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之重要载体,在藏传佛教蒙古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仪式是信仰活动的灵魂,只有通过萨满仪式才能够展现出萨满信仰的活力和传承,进而从中窥探萨满信仰中古老的带有某种功能意味的原始艺术表现形式。蒙古族萨满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形式,不仅是早期蒙古民族精神世界的传承,也是通过象征来展示草原民族审美情感的观念上和视觉上的集中体现。蒙古族是典型的草原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的自然天性使自身在脆弱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彝族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祖先崇拜又以超度祖先为祖先神仪式为代表。以彝族罗婺人为例,除了节庆日祭祖、丧葬系列祭仪而外,其中体现彝族祖先崇拜的祭祖大典,则是彝族最高祭祀礼仪。以超度祖先为目的的祭祖大典彝语称"耐姆"。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宗教的仪式治疗在其民间医疗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病体验和认知都与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神、鬼、灵魂观念息息相关,致病原因大致包括得罪神灵、鬼怪作祟、灵魂丢失、祖先怨恨、黑巫术攻击等,相应的便出现了敬奉、驱除、咒语等治疗方法。哈尼人的仪式医疗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受现代化影响较少的古老民族依然固守着的传统,文章从宗教人类学和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哈尼族的疾病理论、治疗实践以及神职治疗人员展开研究,并就其与生化医疗模式展开比较,进而对传统与现代、知识与信仰展开理论反思。 徐义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云南省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副教授。  相似文献   

8.
关于彝族尼木措毕的研究较多,但从仪式与女性角色的角度讨论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尼木措毕是凉山彝族祖先崇拜中最为重要的送灵仪式,彝族人一般将其理解为晚辈对长辈的债务关系,因此该仪式基本上被当作活人对逝者的义务来践行。文章通过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中女性角色的研究说明,女性在尼木措毕仪式中既是祭祀的对象,也是仪式的参与者和服务者,更是仪式禁忌的排斥对象,这些既互相矛盾也互相联结的观念与行为呈现了彝族女性在宗教和仪式中角色及其象征。妇女既在仪式之中,也在仪式之外,这似乎也就是凉山彝族女性角色的仪式性表达与反映。笔者试图用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仪式之外看仪式,虽然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但仪式行为却趋于高度保守。仪式象征对于执着于它们的人来说,具有理智和情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花山岩画是分散在广西左江流域,以及支流临江诸山体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群的统称,是两千多年前岭南骆越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图像。本文从艺术人类学视角,通过花山岩画表现的族群集体祭祀场景,阐释商周至秦汉时期,岭南西部地区骆越先民的生产生活和祭祀仪式,以及骆越文化背后浓重的原始宗教信仰,进而实证和展示古骆越人对图腾、祖先、生殖的崇拜。  相似文献   

10.
正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彝族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祖先崇拜又以超度祖先为祖先神仪式为代表。以彝族罗婺人为例,除了节庆日祭祖、丧葬系列祭仪而外,其中体现彝族祖先崇拜的祭祖大典,则是彝族最高祭祀礼仪。以超度祖先为目的的祭祖大典彝语称"耐姆",即是氏族成员共同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古越文化相互交汇,融儒、释、道和民间信仰于一体,衍生出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各地独特的传统舞蹈就是其中之一。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五花八门的神灵崇拜,为传统舞蹈提供了神圣的舞台,也使之传承着民间最原始和淳朴的信仰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庙会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形态,既具有民族性与传统性,又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着现代性与时代性。它既是精英性的国家祭祀文化的起源,又是大众化的民间信仰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祖灵筒是彝族用以盛装“祖先灵魂”及其生活用品的竹筒,而更换祖灵筒是生者为免受祖灵影响所举行的仪式。文章基于对元山村彝族更换祖灵筒仪式的田野考察,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仪式活动的全部过程,认为元山村彝族的宗教观念仍然保持着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更换祖灵筒仪式体现出元山村彝族浓厚的祖先崇拜,在心理调适、促进族群认同和人际关系整合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炎帝信仰所建构出来的三种信仰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民间信仰"仪式承包者"这一概念,并且以炎帝祭祀的仪式承包者为中心,论述炎帝信仰过程中三种信仰精英、仪式承包者的形成及其影响,讨论民间信仰精英如何以其仪式承包者的身份,构成了炎帝信仰三大类型;进而通过炎帝信仰的官方和民间两大话语体系的梳理,说明"正祀"与"淫祀"两大信仰传统的整合与分别,并没有直接转换为当代信仰类型的合法性要求,而是在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体现出炎帝信仰类型中不同的仪式承包者与各种人群、利益、资源和权力关系间的复杂交织,最后形成了以炎帝信仰为基础却体现为三种信仰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苗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体系.东部苗族土地神崇拜深受武陵山地区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职能的土地神类型和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其中合寨祭祀土地神最具代表性.东部苗族土地神崇拜受到周边汉族土地神信仰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混融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土地神崇拜的文化内涵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迁.土地神祭祀仪式数量的减少、程序的简化,仪式主持者的缺失,以及民众信仰虔诚度的下降,都反映出东部苗族民间信仰的衰微趋势.  相似文献   

16.
萨满教信仰是中国北方民族中原始先民的普遍信仰,萨满的仪式活动对部族成员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强烈的影响力,通过被视为具有神力的法器来祈福禳灾是萨满仪式活动的重要特征,在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和祈求中获得心灵慰藉的同时,法器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满族民间普遍将西墙的"祖爷板"视为祖先神神位。祖先神内涵复杂,主要包括南位神和北位神两种类型,有各自的祖先身份和文化逻辑。本文在文献和田野的双重视角下,通过对满族祖先神观念和仪式的考察,发现满族南位神并非祖先来源,而是作为"恩人神""贵人神""保护神"的客神身份被供奉;而北位神多由家族历史上已故萨满、族长等有重要影响的祖先灵魂构成,具有"巫祖"原型特征。本文通过对两类祖先神的面貌、异同及相互关系的揭示,剖析祖先神信仰的萨满教来源,提出理解满族祖先神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祭祀雅乐作为华夏正声,一直处于历史的承续与衍变之中。笔者经过长期的历史考察和多次的田野现场发现,中国明清时期的国家祭祀雅乐在台湾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现代台湾地区祭礼雅乐是以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核准的祭孔礼仪为蓝本,融合三献古礼、八音雅乐、释奠乐舞等程式标准,逐渐衍变为该区域民间信仰宫庙崇奉"天地国亲师"等传统信仰的当代礼乐文化展演典范。本文将传统国家祭祀雅乐与当代民间信仰仪式展演相互印证,主要从仪式涵养的双重建构、仪式音声的有无转换、仪式乐舞的形神合一这三个维度,来深入阐释与凸显台湾地区祭礼雅乐本土化实践中对祭祀礼仪人文性层面的现代建构。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研究当下台湾地区民间信仰组织对中国传统祭祀雅乐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为当代中华礼乐文明的复兴与重建提供弥足珍贵的人文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是古代原始宗教崇拜的真实记录.刑天是从属于夏桀政权、代表太阳神崇拜的方国首领.刑天与帝争神的失败是商部族的天帝至上神崇拜战胜夏王朝的太阳神信仰的曲折表达.刑天断首后的干戚之舞,是运用军事巫术仪式震慑敌人、维护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这种巫术仪式演变为宗庙祭祀舞蹈,通过祭祖仪式象征部族不灭、宗教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一个山地民族 ,山神是彝族原始信仰的主神 ,并与其生产生活形态的转变、发展相对应。游牧、畜牧阶段的山神 ,主宰畜牧兴旺 ;旱作阶段的山神 ,其职能无所不包 ;稻作阶段的山神 ,其职能更加具体化 ,并与水神、祖先相融 ,成为专司稻作的谷神。因此 ,彝族的山神崇拜及祭祀 ,反映了彝族从游牧、旱作到稻作转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