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要往前走     
方枚 《天风》1995,(7):34-35
基督教信条中的最后一条是:“我信……来世永生!”它给我们指出一种时间观,表达了永恒生命的动态性、直线性。 我们必将走向终结,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也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命运。我们在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中所经验的每一结局都向我们大声说道:在我们向长久居住过的地方告别。  相似文献   

2.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吗?——和世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诚同志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一文,我最初在“光明日报”上读到时,就感到不能同意他的意见。现在“哲学研究”把这篇文章加以转载,希望大家讨论,我很赞同这种做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牵涉到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还牵涉到对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认诚,大家来讨论一下,把它弄清楚,是有必要的。当然,在世诚同志看来,“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著作是一个早巳彻底解决了的问题,而且为哲学史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哲学史的事实又证明了什么呢?世诚同志却和我们有很不相同的了解。那  相似文献   

3.
遵循大自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康芒纳(Barry Commoner)的看法,“大自然最有智慧”是生态学的第三条定律,他的这一观点的份量因与其它两条定律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加强;这两条定律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除了再循环,无物消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定律却是规范性的,它意味着,人们在评价大自然时应遵循(follow)大自然。遵循大自然常被认为是出于审慎的考虑,但是,大自然的价值或许也决定了人对大自然的义务。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大自然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爱默生曾写道:“正确就是与人类心灵所知的自然律协调一致。” 但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密尔(J.S.Mill)声称,“同自然协调与正确和错误风马牛不相及。”詹姆斯(W.James)号召我们抵抗非道德的大自然,并称这是一场“道德战争”: 可见的大自然完全是可塑的和冷漠的,——它是一个道德的多元宇宙,…但不是一个道德的宇宙。对这样一个妓女(指大自然—译者),我们无须忠诚,我们与作为整体的她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融洽的道德关系;我们在与她的某些部分打交道时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服从,也可以毁灭它们;我们也无须遵循任何道德律,只是由于她的某些特殊性能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私人目的,我们在与她打交道时才需要一点谨慎。  相似文献   

4.
孙志海如果研究过元伦理学,恐怕就不会质疑“行为事实属性”概念。因为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应该”、“价值”能否从“是”、“事实”推导出来——显然蕴含着“行为应该如何”与“行为事实如何”概念,蕴含着“行为应该”与“行为事实”概念,蕴含着“行为应该属性”与“行为事实属性”概念。  相似文献   

5.
易力 《哲学动态》2001,(8):38-40
休谟是哲学史上以提出问题而不朽的哲学家。他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 ,史称休谟问题 ,在中国哲学界也称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休谟问题的确切含义是 :从以“是”为联系词的事实判断中 ,能否导出以“应该”为联系词的价值判断 ?休谟与其他一些受其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 ,从关于事实与价值二元对立的观点出发 ,认为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 ,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推导出来 ,从而形成了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二分法”或“二歧鸿沟” ,后来这一观念普遍流行 ,影响深远。孙伟平的新著《事实与…  相似文献   

6.
新伦理学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行为之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说到底,不过是行为之事实如何对于道德最终目的--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和增进每个人利益--的相符抑或违背之效用,因而是通过道德最终目的,亦即道德终极标准,从行为事实如何中产生和推导出来的:符合道德最终目的的行为之事实,就是行为之应该,就是具有正道德价值的行为;违背道德最终目的的行为之事实,就是行为之不应该,就是具有负道德价值的行为.这就是可以推演出伦理学的全部内容、全部对象的伦理学公理.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道德价值推导公式:前提1:道德最终目的(道德价值主体)前提2:行为事实如何 (道德价值实体)结论1:行为应该如何(道德价值)结论2:与行为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优良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我是做财务工作的。具体任务是汇总我们整个批发部的记帐凭证。我们采用增减记帐法,汇总平衡有这样一个公式:“资金来源的增方合计”减去“资金来源的减方合计”=“资金占用的增方合计”减去“资金占用的减方合计”.  相似文献   

8.
走上工作岗位时,在大学那暖热的培养基地培养的雄心(理想)仍烧我的心。能不能留在都市,在我是无所谓的。从农村来就回农村去吧,好多年前,老人家不是说那里是“广阔天地”吗?让教育从我身上来一个“农村包围城市”吧!气昂昂的一个人,急乎乎的3把火,就这样去做事,一做3年后,结果是:躁了脾,坏了事。所教班级的语文平均分、合格率、优生率都排在同级的末列。人家认的是事实!事实又决定你个人的形象,决定你个人的奖惩得失。失败的毒素留在了我心里,这就是:忧闷。这毒扩散的病状是:垂头丧气、目光涣散、额头开沟,年龄不大却垂垂老矣。有病乱投医,…  相似文献   

9.
“合理”这一说法,是人们常常用到的。例如人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等等。但人们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却并不相同。我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合理”这一说法。一,“合理”意味着“合乎事实及其规律”。也就是说,“合理”以“真理”为基础,而建立在谬误基础之上的想法和做法则必然是不合理的。“合乎事实及其规律”,意味着从事情的“已在”来讲,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而从事情的“未来”来讲,是“可能”的,而不是“没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的行为是合理…  相似文献   

10.
正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修订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该书指出,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论、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的、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些哲学家继承并发展了休谟的观点,将其演变为所谓"休谟法则":即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从事实判断推导出价值判断是绝不可能的。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实践和理论途径,给出了解决这一古老问题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奉献与侍奉     
季剑虹 《天风》1996,(7):2-3
经文:“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神在选召摩西时,给摩西一个十分明确的托付,就是“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在这山上侍奉我”(出3:12),并且要摩西对法老说:“耶和华这样说:‘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  相似文献   

12.
我时常静静地沉淀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角落里,寻找着美。寻来寻去,终究无果。到最后,我还是回到了最开始。“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1]在自我的世界里审视着美,那种美的直觉让我莫名安心、简单和幸福。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该与不该随心而定,做最真实的自己。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领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发掘、感知我们的“真心”;并到找到“真心”的“真我”中去展示我们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起早已解决了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主席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类似的话,革命导师讲了很多,而且都讲得非常明确和肯定,本来不应有任何的歧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论断本身又是一个被无数事实、人类实践总和反复证明了的重大的实践问题。单从粉碎“四人帮”前后我国面貌巨大变化的事实就充分证明,抹煞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事实和规范(价值)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和政治哲学史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波普提出他称之为“事实和规范的批判的二元论”的学说。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法学说,把自然和规范相混同,从“人生而自由平等”论证“人应该自由平等”。休谟正确指出自然法学说的概念含混。波普采纳休谟的一个重要论点,认为道德规范不能合乎逻辑地从事实(不论自然的事实或社会历史的事实)推出;不能从“是”  相似文献   

15.
基督的声音从这里传出,教会的希望从这里升起;在这里——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聚集着人类最美的菁华——“爱”,它似一股股暖流,从我们修生的心中流过。我应天主的召唤,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离开可爱的父母来到这里。只见那婀娜多姿的杨柳在微风中起舞,充满着对圣教会的无限深情;落叶、尘土被风一同刮走,标志着圣教会更加洁净。修生生活开始了,学院和“两会”领导,对我们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并一再说:“爱”,是我们圣教的根本。我当时不太明白,后来的事实使我理解了。  相似文献   

16.
何庸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认为,一个命题如果有了“或者”就可分析为“可兼析取”(即相容选言),决无例外。例如: 一、我认为一个命题是什么命题,决定于形式而不决定于有关事实。二、当语言形式上不好区分时,就取含意最少的,即取各种情况的“最大公约数”。不可兼的析取蕴含可兼的析取,后者是前者的“最大公约数”。故有了“或者”,就可分析为可兼析取,决无例外。三、为了表达不可兼之意,最好多说点话,不要省略,不要再让人家从事实方面去体会猜测说话者的原意。”(摘自《逻辑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我在香河县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有一天我们县长让我和他去北京。这个县长是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对我赏识、支持。我们开车来到北京纺织学院,原来这里有“大自然功”在传授功法,“祖师奶奶”张香玉亲自发功,我们到时,她正在一个200人的方阵外边呜呜呀呀地向天嚎叫,据说这叫“宇宙语”,她在请神来给人治病。但见200人的方阵内,有哭有笑的,有打滚的有睡觉的,  相似文献   

18.
加灵 《天风》2018,(12):24-24
十几年前,正在恋爱的时候,我和刚恋爱不久的女友穿着情侣装去坐长途车,大概那时还不太兴情侣装,司机见了说:“你们是兄妹吗?”我们没回应。他继续说:“你们长得很像!”我回应说:“很像吗?”心里暗喜!结婚后,在好多场合,我们被赞为有“夫妻相”。我相信,这种夫妻相以及接下来的夫妻像,会越来越进深。夫妻相,我想不一定每对夫妻都有,也不能强求,更不能迷信,但夫妻像却是一个事实,且是可以在每对已婚的夫妻中间发生的,更是越久越像。当然,我所指的像,不仅仅是外貌相像,而是就各个层面而言的。  相似文献   

19.
贴近自然     
要远离大自然,否则会让你不快乐。能够贴近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你快乐的泉源。因此,随时随地用爱与喜悦,和森林里的树木对话,和路边的小花对话,和跳跃在电线杆上的小鸟对话,和浮游在蓝天的白云对话,和所有大自然里的万物对话,跟他们说声:“你好!”跟他们说声:“我爱你们,我喜欢你们。”那样会让我们的心胸开朗,让我们的心情更愉快,也让我们的心灵更升华。同时,不管你再忙,都要尽量抽出时间,用轻松的心情去贴近大自然。例如,你可以打着赤脚在泥土上漫步;可以忙里偷闲,走到山巅,仰首看白云,走到河边,低头看流水;也不妨起个清早,和荷叶上的露珠一…  相似文献   

20.
检讨西方哲学史 ,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两大平行演进的问题 :一是“是” (being)的问题 ,一是“应该” (ought)的问题。“是”的问题也就是“事实”的问题 ,“应该”的问题也就是“价值”的问题。对“是”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是否存在“事实” ?能否以及如何认识“事实” ?对“事实”的表述何以可能 ?对“应该”的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何谓“价值” ?存在着哪些价值 ?“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准是什么 ?应当说 ,这两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传统 (古希腊传统和基督教传统 )中都同时存在 ,但古希腊传统以开掘“是”的问题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