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国外求学多年,偶尔也参加一些国际 性的会议,时常有充当翻译的机会。相互介绍 各自出席会议的代表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国 际友人很坦然地以某某教授、博士、研究员。 硕士及讲师等头衔分别把自己的成员介绍给 中方;而无论中方有多少出家人参加会议,几 乎都会不约而同地以“某某法师”作自我介 绍。此时此刻,我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惆怅。诚 然,在中国的古代,欲获得“某某法师”这一荣 誉并不容易,然而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细、教育 体系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大型的国际性学术 研讨会上,我们的出家人别无选择地以“某某 法师”来作自我介绍,…  相似文献   

2.
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的伟人灿若群星,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个时代;然而,却没有人能象甘地那样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甘地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到了整个人类社会,他实质上是一个在历史上应和佛陀、基督相提并论的人物,是印度向现代世界奉献出的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卡尔·希思把他形容为“文明的仁慈博爱的人类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欺骗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领域,他已从多个角度得到考察,近期有研究从新视角对其进行了诠释,认为“欺骗”是一种情绪调节的策略,并把这种用于情绪调节的“欺骗”称作“情绪关注性欺骗”。文中根据“欺骗”和情绪调节的关系对“情绪关注性欺骗”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并根据近期研究对“情绪关注性欺骗”发生的普遍性和它对身心健康等的影响进行了述评,最后提出了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杨玲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33-133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而近年来,却常常在新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某某工厂员工罢工”,“某某公司被员工评为为血汗工厂”,“某某公司员工十几跳”等等。而这些现象的背后,都反映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员工关系已经不再是可以顺其自然、任其自由发展的事情,员工关系需要管理。若员工关系较为负面,其将对企业造成显性及隐形的负面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产生如罢工等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问题有关,整个人类文明史,可以归结为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或者问题的演变史。然而,尽管人们天天与问题打交道,知道需要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但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更加遗憾的是,那些专门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似乎也没有把“问题”当问题,更不曾有人试图建立一门专门研究“问题”的理论——问题论。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转向"与新目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思想史上,恐怕没有哪一种理论或学说的命运像目的论那样富有戏剧性。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目的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呵护下,俨然成了权威的解释模式。到了近现代,随着自然科学和科学主义精神的发展,目的论又几乎成了所有理论中最“臭名昭著”的理论。然而,在当今心灵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自然化运动中,目的论不仅被“平反”了,而且成为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有关概念的使用频率趋高,其地位不断攀升,至少成了各种竞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理论。最低限度上,在相应的领域中,几乎再没有人把经过重新阐释的新目的论看…  相似文献   

7.
沈湘平 《哲学动态》2023,(1):13-24+126
在现代化过程中,关于“作为方法的亚洲”和“作为方法的中国”的讨论实质上是强调从“世界作为方法”到“世界作为目的”的转变,凸显了“非西方”世界的主体性及其建构。然而,无论是“以世界为方法”还是“以世界为目的”,在根本处都是存在无忧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实质是“人类何去何从”,人类面临整体性生存危机,亟需我们转向“人类”的叙事。当今时代,个体与类一定程度上已互为本体,“人类”必须同时作为“目的”和“方法”。“以人类为目的”意在凸显群体、个体的主体地位,它与那些不“以人类为目的”而只是本能地“以自己为目的”的狭隘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地域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当今时代人们更需要自觉地“以人类为方法”。作为方法的人类,意味着一种人类整体的视野和情怀、人类共同主体的自觉、人类原则高度的规范。中国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主张,都贯穿着“人类”逻辑,是“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为天下”的智慧结晶,是既“以人类为目的”又“以人类为方法”的行动方案。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增强民族性及其对人类性的贡献,而是要自觉地加强基于人类性的...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人们最诟病孔子的一句话 ,就是他所谈到的“直”,他说过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即便是一向对孔子有好感 ,甚或是“尊孔”的人 ,一提到这句话 ,也总是觉得有几分气馁 ,似乎孔子的私心太重 ,难以为之辩解。然而据报道 ,正在制定中的《民事证据法》,却把血缘亲属等纳入享有司法作证豁免权的群体。如果这项规定能够得到国家立法机关的通过 ,那么有些证人就可以依据法律对自己所掌握的与案情有关的事实拒绝向法庭陈述或提供相关证据。例如 ,父亲可以拒绝提供不利于儿子的证词 ,妻子可以拒绝为不利于丈夫的…  相似文献   

9.
易存国 《学海》2003,(1):187-190
关于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问题 ,学界曾有诸多探讨。本文认为 ,这些成果虽然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重心不一 ,但都给我们提供了某种启发。然而 ,有一个关涉到中国艺术美学精神命脉的问题却鲜有提及 ,那就是 :中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国度 ,更是一个重视乐舞的国家 ,我们甚至可以说 ,中国艺术及其美学精神自始至终就盘旋在“龙飞凤舞”的根上。因此 ,“诗教”与“乐教”之双璧成为解开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的锁钥  相似文献   

10.
罗力群 《心理学探新》2011,31(3):204-208
本文评介了利伯曼等进化心理学者对人类反乱伦情感的研究。他们把人类乱伦退避机制纳入人类亲属识别机制的框架,认为数据支持这一理论框架,并且人类乱伦退避机制的发生不存在敏感期。文章主张把"是否有年龄差距在3岁以内的兄弟姐妹"纳入利伯曼等人的亲属识别框架,进一步检验敏感期是否存在;对进化心理学抱以宽容的态度或许更为合适;不宜用科学哲学思想排斥进化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生存与发展”问题和生存论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把“生存与发展”关联在一起研讨 ,很容易使人按照“一要生存 ,二要发展”的日常思维理解“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概念及其价值次序。而事实上 ,人的生存就是人不断生成、演进的社会历史性过程 ,因而本质地具有发展的向度和性状。生存与发展原本是不可分开的。但是 ,在当今由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发展”潮流中 ,在人类活动被如此之“发展”所左右并导致极其棘手的生存难题的情势下 ,提出“生存与发展”的论题就不仅有其道理 ,而且给出了从理论上直接切入、反思现代人类生存难题及相应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范式的进路。现今人们或钟…  相似文献   

12.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在这世纪之交,回顾过去,瞻望将来,要写点什么,真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在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中,曾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使数千万人丧失了生命,使人类多少世纪创造的文比遭受到难以估计的损失。但是,在这个世纪中,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们创造出征服太空的奇迹,特别是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和平竞赛”代替“军备竞赛”,二十一世纪将或是一个人类充满希望的世纪。人们都希望人类社会走上“和平与发展”的道路、然而在这样一个时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  相似文献   

13.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消费主义是取代“新教伦理”且从属于“资本的逻辑”的意识形态 ,它要求人们把消费当做人生的最高意义 ,激励人们拼命赚钱 ,及时消费。但它却使人们的欲望总处于激发状态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幸福感。更严重的是它会引导着人类在生态危机中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14.
价值问题,始于传统认识论之内,却超乎传统认识论之外,开创了哲学价值论领域,似还将导出一门“价值认识论”来,这后一概念结构物的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形态,可能就是“审美认识论”。如果“事实认识”是人类心灵的一翼,那么“价值判断”则是人类心灵的另一翼,人类心灵是拍打着双翼在对象世界中飞翔的。然而,我们的哲学曾把这另一翼遗失了,而且至今还在“事实认识”上揣摩着它的音容笑貌呢!我们应在哲学价值论和价值认识论、首先是审美认识论中把这遗失了的另一翼找回。但本文只能就这种新的概念结构物中的核心要素即价值概念略陈己见,就教于先进。  相似文献   

15.
理解公平的三种伦理维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公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历来为思想家们所关注,而且也构成了衡量一种社会计划或行动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千百年来,人们深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构建一个公平的社会。然而,何谓公平?人们却莫衷一是。一、理解公平的平等维度对公平的第一种理解是平等主义的,即把公平理解为均等。人们曾长期将公平理解为一种结果的均等,即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的均等。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便是这种思想的典型反映。但这种理想一旦付诸实践,便暴露出其理论上的肤浅和实践中的困难。在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所指称的具体对象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指称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过程本身。夏甄陶教授在其《认识论引论》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内隐联结测验探讨支持亲缘利他行为的潜在心理反应。用进化过程中反复出现的情境(合作和欺骗)做启动,考察个体对亲属概念与愉快/不愉快概念的联系,以及与代表心理距离的近/远距离时间概念的联系。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亲属与愉快概念的联系来说,亲属与愉快概念的联系更强,而且这种联系效应在合作情境启动下更突出。亲属与近心理距离的联系只在欺骗情境启动下出现,在合作情境启动下,亲属与近心理距离的联系和非亲属的没有差异。这些自动联系也许反映了亲缘选择对个体认知方式的塑造,这些认知方式可能促进亲缘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8.
从述语和补语的意义关系给补语分类,一般都分出一个“程度补语”。然而,关于什么样的补语是程度补语,各家却颇有分歧。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些实例: 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把“你听得清楚吧?”看作“形容词作补语,表示程度”。江天在《现代汉语语法通解》中把“这一来,人们笑得更厉害了”中的“更厉害”  相似文献   

19.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五四”运动以来的70年却把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沉睡中唤醒,催其奋进。“五四”发生以来,70年的光阴过去了,但是人们普遍感到,它所提出的发扬“民主”与发展“科学”的任务至今没能完成。因此,当“五四”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这个素有儒学传统的华夏民族的子孙,无论在海内还是海外,都在纪念它。由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五四’70周年学术讨论会”就是其中之一。会议于4月1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在京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着重讨论了下述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皑 《哲学动态》2001,(1):30-33
20世纪中叶以来 ,人们开始强烈地意识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急剧恶化 ,严峻的现实把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凸现在世人面前 ,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在我国学界逐渐形成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派别和人类中心主义派别。我以为 ,两大派别之所以会产生分歧 ,主要原因在于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理解未达成共识 ,故而在使用上呈现出模糊性、混乱性。为了能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讨论中的某些局限性并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本文拟就“人类中心主义”的真实内涵和本质略陈孔见。从历史上看 ,人类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