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学生个性因素及其与学业成就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皓  金瑜  叶盛泉 《心理科学》2003,26(3):445-447
研究者基于个性对个体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假设中学生的个性对其学业成就具有预测性。采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对145名初中生进行测试,并对14种人格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了自我控制能力因素、精神状态因素、合作与创新精神因素、社会能力因素和智力性因素等5个因子。再利用这5个因子与学生的期末成绩(语、数、外总成绩)进行全纳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非智力的个性因素相比,智力性因素对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贾文华 《心理科学》2012,35(1):142-147
目的: 考察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儿童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适应性量表对33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适应性总体发展具有显著的年级和安置方式差异而性别差异不显著。(2)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其心理适应性;应对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心理适应性中的个别因子,还可以通过人格特征间接的对心理适应性产生影响。结论: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其心理适应性;应对方式主要通过人格特征间接的影响其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会昌  张红梅 《心理学报》2007,39(1):129-134
以乔治·凯利(George Kelley)的个人建构理论为基础,采用他发明的角色建构库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对象为从初一到高三的512名中学生。结果发现:(1) 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比较强;人格建构复杂性低的学生易采取“幻想”、“逃避”等消极压力应对方式。(2) 多元分析证明,在同时考虑到年级、性别、学习适应性和人格建构复杂性等因素时,人格建构复杂性对学习成绩的贡献大约为2.8%。(3) 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通过三种途径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其一,人格建构复杂性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二,以学习适应性为中介间接影响学习成绩;其三,以消极压力应对、学习适应性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4.
一般人格因素(General Factor of Personality, GFP)是人格层次结构中处于最高阶的单一因素。该因素被认为是最一般的非认知人格因素,且一般人格因素分数高的人在进化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自2007年Musek 提出该概念之后,一般人格因素研究已成为人格研究领域的重大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一般人格因素概念的历史源流,全面地介绍了一般人格因素的统计测量学证据、行为遗传学证据和一般人格因素与其它心理学变量的相关证据,并对现有的质疑与回应进行了概述。目前的研究表明从不同理论框架设计的人格问卷都能够提取一般人格因素,来自行为遗传学的多数证据支持一般人格因素的存在,一般人格因素被证明与社会适应性指标相关。最后,提出了一般人格因素未来研究的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潘佳雁 《心理科学》2002,25(1):64-68
本研究参考国外相关量表的设计,结合我国实际,编制了中学生人际归因风格问卷,考察了人际归因风格和人格特征两个维度对中学生在同辈群体中的社会测量地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两者共同影响中学生的社会测量地位,被拒绝学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与其他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被拒绝学生不适当的人际归因方式来改善其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用眼动追踪仪考查中学生认知风格在解决较高相似性与较低相似性几何问题中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问题与所学内容相似性会影响中学生几何问题解决的速度与成绩,中学生在两类几何问题解决中相关眼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认知风格在不同迁移水平几何问题解决中存在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329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和压力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学生的压力生活事件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6个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2)中学生的人格可以用五因素来描述,即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情绪性;(3)中学生的应对压力方式主要有主动型应对和回避型应对;(4)人格五因素中的谨慎性、开放性和宜人性对主动型应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年级变量和人格五因素中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对回避型应对既有直接影响,又通过影响压力强度对回避型应对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在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973名中学生被试完成基本人口学问卷、网络成瘾量表、人格五因素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结果:(1)人格特征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成瘾。其中,情绪性人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责任心、宜人性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2)家庭功能在情绪性、责任心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宜人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治疗中,可针对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功能进行积极干预,从而减轻其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9.
赵崇莲  李宏翰  王玲 《心理科学》2003,26(3):430-432
探索了影响中学生成就目标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一个中学生学业活动的简洁模式。(1)中学生的认知参与和能力知觉、成就目标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学业焦虑和认知参与、能力知觉、成就目标之间显著负相关;两成就目标间的相关不显著;(2)能力知觉、认知参与、学业焦虑是学业成绩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在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纵向研究与多轮横向研究考察原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因子及题目与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修订出了3维度12因子共36道题的简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包括元认知、目的性和开放性3因子的认知品质分量表,自信性、自控性和乐观性3因子的个性品质分量表,以及职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和生理适应6因子的适应性(能力)分量表。修订后的量表与原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为0.939,其它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等结果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对94名普通高中生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了当前普通高中生认知方式特点及其与学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高中生的场独立性增强。高中生的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与学习成绩的相关不显著。在初中毕业刚进入高中,学生的认知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随着年级增长、个体成熟,这种差异逐渐缩小。文理分科对高中生的认知方式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中生认知方式的测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寿欣  宋广文 《心理学报》1994,27(4):378-384
对254名高中生,57名大学生和68名初中生(已去掉不合格者)进行了“镶嵌图形测验”,探讨了当前我国高中生认知方式场依存性-独立性发展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独立性的发展有其相对稳定性。(2)高中男女生的认知方式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3)文理分班对高中生认知方式的发展并无明显影响。(4)高中生的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其语文、数学学习成绩相关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之间的关系,对兰州市九所中学共196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受惩罚。(2)中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其焦虑程度有关。(3)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希付  许锦民  肖星 《心理学报》2006,38(3):392-398
使用元担忧问卷,对1152名中学生的元担忧及其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中学生的元担忧项目共有5个类型的:社会评价、考试过程、家庭冲突、前途命运和父母状况。对考试焦虑贡献显著的元担忧项目有18个,涉及到所有5个方面,家庭和考试过程是中学生元担忧的2个主要来源。男女学生共有的元担忧项目有8个,家庭和考试过程家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共同的主要元担忧来源,但是,考试过程因素更可能构成男生元担忧的来源,社会评价更可能构成女生的元担忧来源。初中、高中学生共有的元担忧项目有9个,也涉5个方面,家庭冲突和考试过程仍然是二者的主要来源,但是,初中学生更倾向于出现对结果期望的元担忧,高中学生则更倾向于出现对将来工作的元担忧  相似文献   

15.
学生认知方式影响文章阅读理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初二学生为被试 ,考察了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对不同体裁文章以及对有无标记说明文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对散文的学习无明显差异,对说明文的学习场独立学生要好于场依存者;(2)场独立者对有标记的说明文的学习效果要好于场依存者;对无标记说明文的学习,场独立与场依存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孙蕾  李建伟 《心理科学》2007,30(2):438-440,457
研究竞争情境对不同性别、认知风格学生运算性程序知识学习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类型的迁移题,竞争对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迁移有不同的影响。其表现为:对于同型题,场独立倾向学生在竞争情境下的迁移成绩要显著高于非竞争情境,场依存倾向学生在竞争情境下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非竞争情境。对于近迁移和远迁移题,场独立和场依存倾向学生迁移成绩差异不显著;2对于不同类型的迁移题,竞争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迁移具有不同影响。其表现为:对于远迁移题,在非竞争情境下,男生和女生的迁移成绩差异不显著;在竞争情境下,男生和女生的迁移成绩差异显著,男生的成绩要明显优于女生;对于同型题和近迁移题,男生和女生的迁移成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认知风格对不同类型几何问题解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银舫 《心理科学》2005,28(4):975-976
通过镶嵌图形测验(EFT),在初中学生中选了不同认知风格的被试,限时考查被试对不同类型几何问题的解决。结果表明:新问题与所学内容相似性会影响中学生几何问题解决的成绩;认知风格不同类型在几何问题解决中存在显著差异,在与所学内容相似性高的新问题解决中,场依存性学生的成绩显著地高于场独立性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的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感恩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灾后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其中自我觉知的改变与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女生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2)感恩和社会支持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3)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nd social self-concept and teachers’ teaching styles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and permissive).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511 school students (53.2% females). They completed the Self-Definition Questionnaire (SDQ-I) and the Teacher Authority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sed to predict self-concept from teaching styles. On the one hand, females’ academic self-concept was positively predicted by authoritative and permissive teaching. However, their social self-concept was only predicted by permissive teaching. On the other hand, males’ academic and social self-concepts were not predicted by any of the teaching styles. Teaching styles seem to support learning self-concept in female students more strongly than in male students.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 when applied to cross-cultur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运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中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等许多方面;2.在创造性内隐观上,高中生和初中生差异显著,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差异显著,男生和女生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总体上,还表现在许多具体的特征上;并且,各因素间交互作用显著,一种因素对创造性内隐观许多方面的影响通常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发现不仅加强了我们对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了解,还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性内隐观的可塑性,这对我们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创造性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