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诗教”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中国最早的“诗论”,孔子其实强调了诗教的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无邪”的思想熏陶传统;其二是诗教内容之“迩之事父”的孝悌传统;其三是诗教内容之“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用传统。  相似文献   

3.
《诗》学古有四诗之说,又有风、雅、颂三体之论。三体或谓三类①。然三体四诗如何匹对,三体名义为何,皆有争议。宋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论》倡《周南》、《召南》之“南”自为一体②,后顾炎武、梁启超从其说③。如此则以《诗》有南、风、雅、颂四体。此说虽巧为牵合,实颇违古义。今就四诗本义、四诗与三体之关系以及风、雅、颂之名义详为考述,以还《诗》教之原。  相似文献   

4.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儒教”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儒教’之说由来已久,但“儒教”之“教”字的涵义历来并不相同。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早期儒家学者,把“教”字理解为儒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中庸》所谓“修道之谓教”和孟子所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关于儒家的教  相似文献   

7.
四诗考     
正《诗》学古有四诗之说,又有风、雅、颂三体之论。三体或谓三类~(1)。然三体四诗如何匹对,三体名义为何,皆有争议。宋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论》倡《周南》、《召南》之"南"自为一体~(2),后顾炎武、梁启超从其说~(3)。如此则以《诗》有南、风、雅、颂四体。此说虽巧为牵合,实颇违古义。今就四诗本义、四诗与三体之关系以及风、雅、颂之名义详为考述,以还《诗》教之原。一、四诗三体考王、程二氏论《诗》有南、风、雅、颂四体,乃援《诗·小雅·鼓钟》为据。文云: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9.
陈霞 《管子学刊》2005,(4):83-86
《论语》各篇材料看似任意罗列,仿佛没有任何秩序,其实不然。孔子评论《诗经》日“思无邪”,该章被编排在《为政》篇的第二章,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思无邪”被排在这样的位置,也影响到了人们对《论语》的认识。其实,《为政》篇以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主旨,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是“政教”,从新出土的上博竹书《诗论》便可以看出孔子《诗》教思想的“德教”内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思无邪”的含义,也可加深我们对《论语》内在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梁涛 《管子学刊》2002,(1):65-69
竹简上篇主要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下篇则已开始提出“性善”论,由上篇到下篇呈现自然人性论向道德人性论的过度;不论是《竹简》还是以后的《诚明》,都受到古代“生之谓性”传统的影响,由于《诚明》主要是道德人性论,并提出“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与天地参”,比之竹简向前发展一步。  相似文献   

11.
《天学初函》史称“中国天主教第一部丛书”,明李之藻刻于1629年。“‘天学’谓天教,即天主教;‘初函’谓拟续刻,由初函而二函三函也。初函所包有二十种分为理编、器编,每编十种,皆利子等所编著。”(1)是书刊刻问世之后,影响颇大。陈垣先生曾言:“《天学初...  相似文献   

12.
庚,十天干之第七位。《尔雅·释天》:“太岁在庚曰‘上章。’”午,十二地支之第七位。《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庚午年,据干支纪年法,逢“午”之年,即谓马年。《诗·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以午对马。《论衡·物势》:“午……其禽,马也。”十二生肖,午以为马,故“午”,即马之代称。  相似文献   

13.
<正>若说白体诗“在朝”,晚唐体则“在野”,一“显”一“隐”,笼罩宋初诗坛。宋初晚唐体之谓,首见于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特指九僧、林逋、魏野、寇准等,专事仿效唐贾岛、姚合一脉,取材狭窄、工偶精对,以苦吟不缀、幽奇僻景著称之诗派。  相似文献   

14.
诗可以怨     
<正> 1980年11月20日,钱默存先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团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诗可以怨”,钱先生从文学创作的观点来谈“诗可以怨”,从孔子、司马迁、刘勰、钟嵘、韩愈一直讲到明清时代的“诗可以怨”这个主张的提出、发展、变化,又辨他们对这个观点的不同理解,成为一篇著名的演讲。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我想就这个观点来谈一下。《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怨”即结合“事父”“事君”来谈。朱熹《论语集注》“可以怨”注:“怨而不怒”。“事父”“事君”注:“人伦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道诗     
李白(701~762)有“谪仙”、“酒仙”、“诗仙”之称。在他浪迹天涯的一生中,“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独孤及《送李太白之曹南序》),44岁时他从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履行了正式成贵,接受道箓,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李白以其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写下了大量惊世骇俗的道诗。18岁以前就写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曰“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绿…  相似文献   

16.
竹书《民之父母》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诗》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民之父母》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论语》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民之父母》的成篇,当在与《孟子》和竹书《五行》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周易》的“易”字,各家解说不一:《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系辞传》说:“易者象也”;“生生之谓易”,韩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礼记·祭义》以为“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疏》谓“立此阴阳以作易”;《说文》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所以,《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些解说,都说出了“易”含阴阳转变化生的哲理。至于分歧之处,一是说“易”是“不易也”,即变易之道和贞正的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另一是秘书说:“日月为易”。  相似文献   

18.
《黄庭经》     
道教经典。《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之概称。据道教释义,黄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修炼功夫之中空景象。《黄庭经》作者,传说殊多。或谓魏夫人(名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成书年代,《外景》始见于葛洪  相似文献   

19.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的结合点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周易》的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最早的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孔子之前,《诗》一般是被当作历史文献和典礼、“言志”以及外交辞令等方面的教科书,自从孔子提出“兴于《诗》”(《论语·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和“《诗》可以兴”(《阳货》)以后,《诗》的文学特征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孔子之“兴”标志着我国古代在文学意识方面的第一次觉醒,是个值得注意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