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丘培藩 《现代哲学》2001,4(1):121-124
所谓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发展观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于2006年7月31日至8月15日对辽宁省基督教音乐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对10个城市,16个市区级教会重点人物的采访,及1000余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审慎地观察了唱诗班、"教拜赞美"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及问题,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肖永明 《法音》2009,(8):52-56
《法音》刊行三百期了!三百期《法音》蔚为一道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作为“法”的“声音”,理所应当具有一种超越的意义,而这种超越意义要让人们能够理解,也就理所应当是经过了一番特殊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就应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章摘句式的注释,而是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成竹在胸"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指画竹子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了。它的引伸意思是指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许多成功人士曾出色地运用这一成语的思想内涵来成就自身的大业,有的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最典型的要数古代鲁国著名工匠梓庆制造钟架与鼓架的事了。钟与鼓是当时朝廷必备的乐器,以备朝会之用。而安置钟与鼓的架子,都要刻上天上的神鸟神兽的图像,悬挂在庙堂上,要求精致绝伦。当时鲁国的一些高明的工匠不敢接受这项工程,而梓庆却从容不迫地包揽了下来。过了些时日,梓庆就交付了钟架与鼓架。只见那钟架与鼓架制…  相似文献   

5.
说"齐"与"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缊 《管子学刊》2001,(4):25-29
周初姜太公领封建立的齐国,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泱泱大国,但由于文献不足,对于其早期建国前后的状况形成今人状况的难题,本文对齐国建立前殷商的古齐史料以及今人的考索进行分析,阐述了齐地得名与古济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移花接木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  “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次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门径。相…  相似文献   

7.
齐国《韶》乐,是我国古代乐苑中的一束奇葩,它展示了上古乐舞的突出成就。本文就齐《韶》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其演奏形式,表演顺序及风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李健 《管子学刊》2002,(3):79-82
韩非关于法的这个定义,指出了法是官府制定的行为规范,守法则奖,违法则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或的涵义相差无几。法和术有着密切联系,都是君主意志的体现,都是国家统治的工具,都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与传统治国思想研讨会2002年7月27日至8月2日在宁夏银川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党校的代表以及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就“以德治国”的内涵、方式、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以及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交流了思想,深化了认识,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的常识存在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宁  葛鲁嘉 《心理科学》2003,26(6):1138-1139
心理学的发展长期停留在理论水平和实证水平上 ,尤其重现实证水平上。心理学在实证水平上解决了客观经验的素材问题 ,强调技术 ,手段 ,突出研究方法的中心地位 ,因而实证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现实性。理论心理学则强调形而上学的原则和概念的合理性与一致性 ,在科学层面上完成了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心理学在实证水平上更多地是发展了研究技术与手段 ,完成了心理学在方法上的进步与发展 ,这也是主流心理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在理论层面上 ,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建设与学科统一性 ,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概念和范畴上。心理学在实证水平与理论水平上…  相似文献   

11.
麦金太尔解决休谟伦理难题的贡献与困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试图解决休谟伦理难题,即“是”与“应该”的矛盾。本文对此作一个初步的分析,力图证明麦金尔在这个方面的贡献对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圣经文学中的“苦难与压迫”,布洛赫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宗教革命论;通过探索圣经文学中所承载的“具体乌托邦”,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无神论;通过启用圣经文学中蕴含的“希望原理”,他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理想论。以此,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他活用圣经文学经典,不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宗教观,而且创新发展出了以“预先显现”为核心的理想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在交际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别人有意或无意、善意或恶意的刁难式诘问,对此,该如何正确应答?是反唇相讥,还是默不作声?是在尴尬与难堪中落荒而逃,还是用机智与巧辩力挽狂澜,反败为胜?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原职记者)以他与一位法国对话课教授的精彩对话,恰到好处地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场“刁难”与反“刁难”舌战的精彩之处吧。 “刁难者”先发制人 出口不凡反“刁难者”划地为牢 答非所问这位中国留学生是赴法国巴黎十二大学就读的插班生。他早已闻知这位教授爱提刁钻古怪的问题,并且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领教了…  相似文献   

15.
解读“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及其统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语出《周易》的《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把“君子之道”作为“人道”的代表。《周易》是专门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认为“人道”源于“天道”与“地道”,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其实,天、地两道都是围绕人道的。人生于世,必将面临自我如何成长、与他人如何相处的两大关键问题。《周易》旨在通过阴阳消长的规律以启迪个体不断向上成长的路向应为“自强不息”,与群体和谐相处的范式当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基础与进升。没有前者,后者就无从谈起;没有后者,前者就会有局限,甚至走向极端。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不可对立的,而是互动的、互补的。  相似文献   

16.
“是本身”与“上帝是”--“是”的存在涵义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路 《世界哲学》2003,3(1):81-94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是本身”(或“作为是的是”),开创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存在”是一个与“是”不同的概念,却是在“是”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产生的。有关存在问题的许多思想是在现代产生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它却是在中世纪被明确提出并确定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中世纪哲学(1)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发展出关于存在的论述。但是实际上,这里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林海 《管子学刊》2010,(4):76-78
本文对周初之"象舞"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梳理。作者从对"象"的文字训诂入手,分析了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滥觞期,汉字、《易》和原始舞蹈的创生过程中,"象"作为早期先民的一种模仿、象形的交流、互动的信息传递手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沟通载体作用。对"象舞"在华夏舞蹈史发展过程中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也进行了梳理,肯定了其审美主体意识的自觉与回归、启动了舞蹈世俗化、人性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艺术进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金的稀缺贵重,曾使人们产生了“点石成金”的幻想。后来人们又把货币和有价值的东西称之为“金”,大量的无用之物自然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点石成金”又不是幻想,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思妙想。熟谙此道的“点金匠”之足迹,更是遍布历史长河与当代红尘。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是其以哲学的慧眼,对音乐美的深刻推断,本文从音声相和-音乐美的哲学,大音希声-音乐美的境界,探讨老子的音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三代以来以礼乐、"三才"与阴阳所构成的宇宙观和社会人生观是古人文化视野中最大的解释系统,广泛地闪现在古代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并贯通于古人关于天、地、人三界的理解中,成为中国古代知识系统与信仰体系的核心所在。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清理了礼与乐不同的质态特征与精神品格,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普遍联系,以及在"六艺"传统中的价值与地位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