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经》继承了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宗教化改造,形成了神秘的思想体系。《太平经》的“道”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由“自然之道”、“阴阳之道”、“神明之道”、“养性之道”和“治国之道”等因素构成,融哲学、伦理、宗教和政治思想为一体。这种充满矛盾的多元结构,体现了其道论正处在道家向道教的过渡阶段,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毛丽娅 《中国道教》2006,1(4):19-22
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中期的《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和这个命题所表现的“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熔铸了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理论。汤一介先生称之为“普遍和谐观念”①。这种“普遍和谐观念”在《太平经》中至少包括四个层次,即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整体和谐观念。一、自然界的和谐《太平经》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  相似文献   

3.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4.
宋晶 《中国道教》2003,(3):24-26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行世的经典之一,出现于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初由于吉授之宫崇,尔后襄楷、张角曾有此书。《太平经》一书共有一百七十卷,内容庞杂,主要是承继老子之道和传统的天神信仰,吸收阴阳五行说和仙家方术,运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宣扬天人合一及善恶报应思想,宣扬帝王统治艺术和封建道德观念,以实现“太平世道”为理想目标。①在《太平经》提倡的道德观念中,以“孝忠诚信”为天下大事。该书反复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反对奸猾欺诈。本文拟从天道至诚不欺,诚信可以感动天地、至诚为善自有善报,诚信是衡量历代治乱的尺度、是维系社会…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重要文献,易学思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太平经》中共有38处直接引用《周易》经传原文或化用了易理,《周易》中的天数地数学说则是《太平经》中世界构造的理论依据之一。《太平经》又吸收借鉴了京房易学的阴阳消长理论来阐释世界万物的运行,并以八卦休王说对其世界运行观念作了补充。汉代易学中的爻辰说、八卦方位、十二辟卦学说也为《太平经》解释世界提供了一些依据。《太平经》借易学符号而提出了重德轻刑的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是道教的早期重要经典,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因而内容庞杂,有的观点也互为矛盾,这就给研究《太平经》造成一定困难,对《太平经》的评价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农民起义的经典,有的认为它处处为封建统治阶级着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各据其理,相争不下。目前,研究《太平经》的文章不少,但从经济思想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却不多。从本质上讲,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各阶级的利益冲突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政治特权只不过是经济利益的保护伞和护身符,因此,弄清《太平经》经济思想的阶级性,对于我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天灾人祸不断,救治太平成为社会普遍愿望。与当时各种救世方案相较,《太平经》从一个独特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正文正辞。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揭示《太平经》正文正辞以治太平的具体内涵(1)欲治太平,必当随顺天地之格法,而《太平经》即是天地格法的最高代表。故以《太平经》为真文正文而案行之,即可治太平。(2)“身国同治”为《太平经》的一贯思路,在具论“治身”、“治国”的过程中,《太平经》又表现出相当的“文书”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太平经》中的“承负说”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承负思想是中国古文化所孕育出来 ,与佛教无任何关系 ,与佛教的“自业自受”完全是两回事。并认为后世道教较少提“承负” ,但这种思想已融入道教经籍之中 ,已成为道教的教义和道士修持的戒律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相似文献   

10.
何立芳 《宗教学研究》2007,1(4):199-202
"公平"、"大乐"、"无灾"的太平世道是《太平经》描述的理想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太平经》阐发了"三合相通"、"承负"、"乐生"、"好善"等思想,要求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友爱,体现了道教有关个人身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的生态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它提出“大和即出太平之气”,强调自然界的和谐,把《道德经》的“三生万物”诠释为天地人共同长养万物,主张顺从天道自然,并且提出“天父地母”概念,认为天地能够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予以惩罚,抛开这些理念的神学面纱,其与当今的生态学思想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合校》拾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先生编著的《太平经合校》,对后汉道教典籍《太平经》的校理确已精核完备,堪称不朽之作,为研习道教者所熟知。只是由于《太平经》长期无人整理,文字错倒衍漏较为严重,王先生初加恢复原貌,勘正错误,白璧微瑕,亦方家不免,今拾其遗漏,连缀为文,未敢自信,悖谬所在,候诸斧正。 (1)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五霸之臣最上功伪文祸,无有一真道,故多夭死,是明效也。”下文:“多教功伪,以虚为实,失其法,浮华投书,治事暴用刑罚”。又下文:“人家且衰,子孙不好为真正道德,反好佞伪浮华,功邪淫法,即成凶乱家矣。”(俱页140)  相似文献   

13.
《太平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道教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并通过论乐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展示出来。一方面,在形而上体系中它构筑了相对完整的音乐本体论框架,"太平气"成了音乐的本源。另一方面,在形而下层面它也建构了以世俗"喜乐"为旨归的价值论系统。尤为重要的是,《太平经》又借助"以类相动"的方式,将其乐论思想与文论思想相勾连,形成了以"正言正文"为主的文学文质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其美学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一书内容庞杂,思想多源,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但总的看来,《太平经》的成书时代,也是谶纬流行的时代,所以,它的出世神话及其思想内容都与谶纬有密切关系.本文试从《太平经》的出世神话及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太平经》与谶纬的关系进行简要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早期道教的重要典籍之一。通常认为,《太平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汉顺帝时期(125-144)。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即《太平经》。  相似文献   

16.
一《太平经》是一部原始道教的经典。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宗教神学著作。因此,它的哲学思想,从整个体系来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但是,产生于东汉时期的原始道教,究竟与魏晋以后的正宗道教有所不同,它还带有某种原始的、朴素的性质;它也曾为起义农民所利用,当作他们思想的旗帜。原始道教的这种特点在它的经典《太平经》中多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源于行为主体善或恶的本性,所以《太平经》一再强调心性美、行为美的修养是修仙学道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而"守一"之法是修养崇高人品人格美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修炼"守一"之法,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宁静,回归人本性中最朴实的善美。同时,《太平经》的"善—美"思想又是建立在"孝"、"忠"等传统"礼教"化了的伦理—美学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因此世俗伦理化的"善—美"又表现为"孝—美"与"忠—美"。此外,《太平经》的"善—美"思想还具有明显的宗教伦理特色,即它是以宗教的"善恶报应"论、"承负"说的形式出现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美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教的共生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太平经》为例,探讨早期道教经典的共生思想。经过研究可知,通过"元气自然说"和"三统共生说"的有机结合,《太平经》构建了一套完整而深刻的宇宙论。在此基础上,《太平经》又提出了"元气自然乐"的价值论。在实践论上,《太平经》有两个特色,一是尤其注重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承负说"作为保障的;二是将"乐"与"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出了"乐怒吉凶诀""以乐却灾法"等富有特色的实践措施。这套理论不仅能够适用于个人之修养,更能够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方。据此《太平经》根据天地"中和同心"的程度,将乐治的境界分成四个层次,并详细解说了由之产生的六气。在尤为需要对"共生"做出创新性安排的今天,《太平经》进行了先导性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值得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四川著名学者严遵的重要著作,从其哲学逻辑发展关系来看,应当作于秦之后,《太平经》之前,是传承秦汉优秀传统文化的津梁。《老子指归》是一部道家著作,将其与早期道经《太平经》比对研读,可以发现《老子指归》援《易》入道,是以《易经》的优秀传统文化概念阐发道家思想,并由此成为秦汉优秀传统思想与道教相衔接的理论著作。其中某些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概念即经由《老子指归》而进入道教,在《太平经》中完善成为一套传统文化理论。这些传统概念对后世道教思想理  相似文献   

20.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问世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对早期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关于这一点,前人著述备矣。本文试图论述《太平经》中的一些思想,为道教教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道教的基本信仰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我们知道,道教的教义,上及老庄,中述神仙,下及符籙,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对于宇宙的看法,即道教是如何认识宇宙生成的,如何解释物质的本原。(2)对于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