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在古印度佛教创始后就已有之。在佛教僧团中,每位僧人都要定期在每半月举行忏悔仪式,检讨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是否有违犯戒律的行为。每年在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则要举行自恣日,僧人们就自己的所见所做和感到困惑的地方尽可能提出来,让其它人评判或指责,由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养和自律的能力,尽可能不再违犯戒律。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印度佛教的忏法就被中国佛教徒吸收。约在晋代,忏法就出现在中国佛教界,到了南北朝时,忏法在中国佛教中已经普遍实行,梁武帝曾是忏法的有力推行者,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是忏法的集大成者,之后忏法…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历史上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之一。当代佛教团体对慈善公益事业更是不遗余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佛教慈善研究因此备受关注。本文把学者相关成果梳理为佛教慈善思想,善书、功过格与慈善观念,寺院经济和古代佛教慈善,台湾佛教与社会福利,当代大陆宗教团体参与慈善事业等五个方面,并指出,基于跨学科的田野调查和综合分析,对佛教慈善组织以及宗教慈善的法律探讨乃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正自《太乙金华宗旨》的心理学价值被发现起,道教早已进入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作为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文化体系,中国本土的道教心理学研究方兴未艾,尽管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目前,中国本土道教心理学仍以理论研究为主体,具有两个基本方向:其一,从道教中汲取有关心理的元素,不断建构道教心理学理论框架;其二,以现代心理学理论诠释道教,或挖掘道教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土心理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直接导致了本土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的本土化过程包括论题的本土化、概念和理论的本土化、方法学的本土化以及学科制度的本土化四个方面。本土心理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文化的特殊性和跨文化的相似性都纳入本土心理学的研究议程中,它才能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简要评述了心理学领域对婚姻的研究现状、主要关注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期对相关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难发现,心理学对婚姻的研究显示出方法单一、对象多元、结论具体而微的现状。未来相关研究应该注意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寻求有概括力、推广性强的结论,还应更关注干预方案的开发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心理学本土化兴起的原因,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和关于心理学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心理学本土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国外本土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首先指出本土心理学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多元文化的理念,其直接的推动力是来自于心理学内部对严格的行为主义的局限的批判和对具有文化契合性的心理学的倡导以及心理学应用方面的需要;其次,阐明了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涵义上的区别和本土心理学4种主要研究模式;最后,对本土心理学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中医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已渐被中国古文明及人文习俗所接收,成为至今仍对中国民众思想、生活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影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土心理学尽管以深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作为其发展的后盾,充分体现了文化契合性特征,在获致本土文化资源的滋养下,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始生之物的本土心理学还缺失一定的发展规范,理念上还有较为混乱和易混淆的地方,这都成为本土心理学健康发展的障碍。深入地澄清和剖析本土心理学的某些概念和发展上的理念,已经成为促进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杨维中教授八十余万字的大著《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出版,是佛教研究的新收获,值得重视.这部新著作为杨教授多年辛勤研究成果,讨论的是中国佛教史的重大课题,成绩是多方面的.作者的著述态度和研究方法亦值得称许.只要简单翻阅这部书,就会知道作者下了多么艰苦、扎实的功夫.在时下治学普遍浮躁空疏的风气中,这种态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至于研究方法,如作者所说,"特别着力于全面的文本解读和文本诠释方法的应用"(《作者的话》第4页).  相似文献   

11.
本土心理学特征论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土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取向人文性;文化契合性;范式多样性;内含普适性;心理学研究独立化和自由化的表现。其中文化契合性是主导特征。  相似文献   

12.
魏萍  霍涌泉 《心理科学》2012,35(3):760-766
当今国外心理学研究的各流派中涌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新取向。这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要素的影响力及其对心理学科发展的积极贡献,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和科学创新精神。但同时,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也遇到了巨大的阻抗力量,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前,如何认识心理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在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推动心理学的研究,是中国心理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中文化转向大潮中的两个耀眼的新星。理论界在两者的关系上有三种倾向:文化心理学是本土心理学的一种特例;本土心理学是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两者属于类似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在对文化的态度、研究范式及方法取向、关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共通性,试图说明这两者所显示出的合流趋势,是殊途同归的两支心理学支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追求能够体现价值规定与行为策略之统一性的实践智慧,其核心在于如何在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整体关系场域中,通过自身的心理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与外界达成理想的和谐关系,即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如何用心去做人和做事的学问,并可建立对应的本土认知心理学、本土积极心理学和本土社会心理学三大中层理论体系。判断实践智慧是否产生,可使用是否能够转识成智和是否能够知行合一这两个标准。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提倡建构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常识心理学,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理论术语的提炼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社会生活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6.
五、清净的心理现象(一) 戒定慧三学佛学所说的清净,具有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为一的含义.人们在转依后,转八识成四智,其心全面清净而无杂染.未转依前全属杂染,预流、一来、不还及登地菩萨染净相参.佛陀得大转依,依其所证清净真如,建立教法,即戒定慧三学.三学是由清净法界平等流出,亦属清净,因而戒学之戒得名净戒;定学之定得名净定;慧学之慧得名净慧.  相似文献   

17.
一、佛教心理学的特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所有的规律和一些参差不齐的个性心理,以说明人类的心理现象;研究和说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各方面生活领域的需要.具此两个特点的科学,就是心理学.对一切心理现象,能有最全面、深入而又极为正确的论述;对心理所有的种种作用,能应有尽有地加以发掘和利用;对一切心理作用可能取得的效果,能充分地加以说  相似文献   

18.
三、心有染净二分佛教心理学常说心有二种:一者妄心,二者真心.妄心所知,虚妄不实;其行颠倒乖理,故其现象,杂而不纯,染而不净,亦名染心.真心反是,其所知真实不虚,其行如理如量,故其现象,纯而无杂,净而不染,亦名净心.染心与净心,其表象虽不相  相似文献   

19.
当代心理学对口语报告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任洁  许尚侠 《心理科学》1998,21(1):77-78
0引言本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口语报告法已经被广泛用来研究认知过程,主要领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在特定任务中,同时发生的和追述的口语报告现在正越来越被认可为研究被试认知过程的主要资料来源(J.RAnderson,1987).许多文章已在探讨用口语报告来研究特定任务,包括做出决策(Montgomery&Svenson,1989)、第二种语言的学习(Faerch&Kasper,1987)、课文领会(Laszlo,Meutsch,&Viehoff,1988),和人力因素研究(Deffner…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春兴 《心理科学》2004,27(2):420-422
经由本地化研究建立本土心理学的呼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两岸三地即已时有所闻.惟对“本土”或“本地化”的概念并不明确。到90年代末期台湾部分心理学家提出三地论的概念^[3],认为港、台、大陆三地因长期隔离,社会形态各异,故而主张三地华人社会的心理学者应各自建立自己的本土心理学(台湾本土心理学、大陆本土心理学、香港本土心理学)。此种纯以地区为前提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待商榷.原因是如将心理学视为研究人性特质的科学。并将心理与行为视为人性特质的表徽。显而易见的是,影响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因素大于地区因素。基于此义.本文提出采用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建议.并试从心理学思想的演变中分析探讨此一建议的合理性。一得之愚尚请学界先进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