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晓东 《现代哲学》2023,(6):144-151
“张三世”学说是两汉《公羊》学最为核心的义旨之一。两汉《公羊》师说大多失传,董仲舒之说相对零散,唯有何休留下系统性的《公羊》“张三世”说,但何休《公羊解诂》从未提及董仲舒,使得何休的“张三世”是否可以溯源到董仲舒那里遂成为一个问题,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以何休之说为参照系来考察董仲舒的论说,可以发现何休关于“张三世”说的两层内涵在董仲舒那里都可窥见一斑,由此足见董、何之论《春秋》“三世”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不过,董仲舒的“三世”思想虽然不殊于何休,却没有何休那么成体系性的论述,其理论形态相对而言也没那么成熟。  相似文献   

2.
何体是东汉晚期思想界的巨率。他的(春秋公羊传解信)对(公羊)学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阐发,是一部在经学史上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深远历史影响的著作。黄朴民博士的新著(何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评论何休学术思想的专著,填补了汉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全书共分八章,从汉末社会膻变与经学思潮演化的角度切入,阐述了何体的生平和辉煌的学术生涯,提示了何休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文化特色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对何休的“大一统”、“进夷狄”、“张三世”、“通三统”、…  相似文献   

3.
陈岘 《现代哲学》2020,(2):148-154
《春秋公羊传》通过“通三统”例,以“存三正”的方式处理王朝更迭后新王与旧王间的关系,用“存二王后”的形式保留前朝社稷、服色,籍此展现“尊先王”之意。清末学者苏舆通过分疏两位汉代《公羊》学先师董仲舒、何休对“以《春秋》当新王”一旨的不同诠释,以及“亲周”与“新周”的异文,成功地构建了董仲舒与何休对“三统”诠释的两处矛盾,并以《春秋》“只改正朔而不易王统”为基点,凭借将商、周、汉通为三统的理论构建,批驳了何休以降的今文学家所认同的《春秋》“黜周王鲁”说,否定了康有为本诸“通三统”例而构建的“改制”之论。但苏舆对董仲舒“统三正”说的诠释完全建立在对何休“通三统”论的批驳上,带有强烈的学术及政治主观性,亦未必董氏学之本意。  相似文献   

4.
何景明与李梦阳论诗,曾引《周易·系辞》中的“拟议以成其变化”来针砭对方的“尺寸法古”.后来李攀龙将这一易学命题提升为诗文复古的纲领,既标志着复古理论的“成熟”,也标志着复古实践陷入窘境.通过探讨宋明学者如何阐释这一易学命题,可以发现复古论者的思维方式深受经学影响;通过解析复古论者如何运用这一易学命题,可以透视李、何论诗的分歧所在,以及前后七子复古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作为今文经学的公羊学,在东汉以后,便为古文的“左氏”所取代。其间虽有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试图重振今文经学,但由于今文经学自身的衰落,公羊学的影响也逐渐消失,三国后公羊学便成绝响。不过,今文经学在清代中期又得以复兴,并在强大的复古思潮中别树一帜,另开法门。由在存与发其端,孔广森、刘逢禄等人继其后的对《公羊传》的研究,再度成为今文学者探索的焦点。因此,人们每每较多地注意它与古文的对立,而忽视孔、刘之间的真正差别,甚至认为清代公羊学乃是复活了两汉今文经学的传统。这实在是一个误会。为了搞…  相似文献   

6.
公羊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公羊传》别树一帜的“三世说”历史哲学及其戏剧性命运,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春秋经》中寄托着孔子政治理想、寓含褒贬的“大义”,是公羊历史哲学的源头。《公羊传》则形成了一套具有政治性、交易性、可比附性特点的“三世说”。西汉董仲舒加以发展,并与政治相结合,使公羊学大显于时。东汉末何休对公羊家法作了总结,将三世说与“据乱——升平——太平”的社会发展阶段论相结合。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对公羊历史哲学进行了革命性改造,为它注入了近代的内容,戊戌维新时期,公羊学与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成为维新派的理论纲领,而且是近代文化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7.
“公羊学”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统说与三世说是“公羊学”大一统的历史哲学。三统说有循环论的不足,但具有更多有价值的成分。三世说是由三世异辞说发展而来,三世异辞说主要是对孔子作《春秋》三世异辞的说明,还不是社会历史观,然而,却是何休社会渐变的发展历史观的三世说形成的直接基础。而这一三世说的社会渐变的发展历史观,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最高水平。与三统说相联系的大一统,具有大一统被不断打破的悲剧色彩;而与三世说相联系的大一统,则为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展示了必然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关于“文以明道”的文道统一观,突出地反映了唐代古文运动具有文学革新和儒学复兴双重性质。柳宗元不仅大力提倡文学复古,而且积极鼓吹儒学复兴。但是,柳宗元与儒学复兴的关系问题,至今尚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点尝试,简略地论述一下柳宗元的儒学复兴理论和实践,希望引起讨论,以便把柳宗元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2016,(5):3-3
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8月30日下午欢乐喜悦的音符飞扬全场,连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佛号声都是轻快的合音乐章。首届“20l6星云大师诗偈征曲活动”,在佛光山常务副住持慧传法师以“三时系念”的曲调示范演唱《佛光四句偈》的悠扬旋律中热闹登场。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公羊》学又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各种研究《公羊》学的文章、论著逐渐增多,对《公羊》学家何休的研究也渐渐深入,但专门把何休做成研究对象的论著却还没有.1998年12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何休评传》可谓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11.
<周易>爻辞为周公所作,这是历史上的一种颇有影响的说法.本文较为详尽地追溯了这一说法的由来和发展,认为它发端于王充、马融,论定于孔颖达,强化于朱熹,一直到今天,在学术界仍有广泛的影响.但究其实,终不过一假说而已.若无新的文献出土,它很难被实证,当然,也不易被证伪.  相似文献   

12.
《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易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老庄道家“言不尽意”论立论,《易传》作者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言不尽意”的命题,而且首创“立象以尽意”之说,不仅实现了《周易》由卜筮之书到哲学之书的整体转换,而且完成了儒道言意思想的创造性整合,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至为重要的地位。至于“象”能否尽“意”,《易传》作者并没有说。没有说并不等于没有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其后的提出和讨论,则不仅直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实现了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换和玄学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建构,而且通过玄学“言意之辨”,即按照“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佛教的中国化和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为以“意象”为核心的中国审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这也正是《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继善成性"是易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朱熹解释"继善成性"总体上不是为字义的通顺,而在为他的理学本体论作论证.理上气下的基本原则通过易学的语言进一步得到贯彻.善与性、天与人、未发与已发、天理流行与人物成性等,虽也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密切关联,但又不能将一般天理与已具形质的人性混淆起来."继善成性"说的优长,就在于它将由天至人的生成序列,解释为一个以天道为本而构筑本性的思辨逻辑,同时兼顾个体形质生成带来的特殊性.而本性只是"存"而非"成",以卫护本然之性纯善无恶的假定.  相似文献   

14.
李小平 《心理学报》2016,(10):1210-1218
本文首先提出了Linda问题的表象-命题双表征这一新的解释视角。该视角认为,Linda问题基于表象表征和命题表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与表征方式;而不同的被试在Linda问题上可能分别采取了上述表征方式之一;但由于Linda问题的特殊性,大多数被试采用了表象表征;大多数被试的这一表征取向则可能是所谓谬误判断出现的原因。本文通过4项研究,让被试在基于表象表征设计的转述版本与基于命题表征设计的转述版间选择接近自身理解的版本;并考察了将Linda问题修改成更符合命题表征的数学化表达形式能否降低所谓谬误水平;还考察了增加促使被试运用命题表征的排序项"Linda是全人类中的一员"能否降低所谓谬误水平。结果显示,在转述版本选择上,大多数被试选择了基于表象表征设计的版本;而上文所指的两个修正版Linda问题则都降低了被试的所谓谬误水平。这些结果支持了本文所提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卫生部叫停"开颅戒毒"手术后,最紧要的工作应是:切实做好对人们健康权的保护工作,改变医患之间信息极不对称的现状,改善医学伦理委员会人员结构,依法规范专家资质,制定统一审查程序,明确审查行为的法律责任,以保障医疗工作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6.
胡罡 《伦理学研究》2003,(4):99-102,107
“市场公正”是指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蕴涵的,并渗透于各项市场制度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以及市场机制顺利运行过程中的一种价值或精神。然而,政府的不当作用与干预,极易引起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的扭曲,造成不公正的利益分配过程和局面,降低市场经济公正程度,损害市场公正。所以,政府应充当一只灵巧公正的手,在确定好政府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的前提下,对社会经济进行科学适度的干预,在实现市场公正与效率的基础上,追寻更理想的公正与效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婚检或妇检过程中“检”破未婚女性处女膜的现象屡屡发生,给未婚女性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既侵犯了未婚女性的合法权益,又严重地损害了医学伦理声誉。医师在检查未婚妇女的生殖器官时除了要遵循普通的疾病诊断特别是体格检查过程中的伦理要求和妇科检查道德规范外,在婚检过程中还应当特别强调遵循自愿检查(知情同意)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安全性)原则,履行谨慎检查、保护隐私等医学伦理义务,切实遵守婚前体格检查的技术规范,确保被检妇女的权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8.
"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三经"何时结集而成,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始于孟蜀广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已经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刻入石经,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结集过程。《孟子》之刻入石经,标志着儒学从"尊经重传",到"尊经重子"传统的转变;也预示着儒学从重视"经学"到重视"理学"的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9.
《易传》以孔子的易学观为指导,吸取《论语》、《孟子》、《左传》、《国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言说方式,提出“三陈九卦”说,对履、谦、复等九卦反复加以论述,将孔子“观其德义”的思想具体化,要求人们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防止和解除忧患的依据,对儒家人文主义易学观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走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探索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创新是学者们关注较多的话题。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其中,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的“自己讲”、“讲自己”的观点尤其引人瞩目。张先生在此方面的系列观点,对于增进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哲学的自主性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张先生关于“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转生规律”以及“和合学”的论述尚存在诸多待改进的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讲”、“讲自己”的哲学史观,对于提高中国哲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