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11,(12):63-63
斯托得牧师(John Stott,1921-2011)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4岁就任母会伦敦万灵堂教会,也曾任英国皇家牧师。他屡次参加国际性事工,包括1974年洛桑福音会议起草《洛桑信约》。他的著作约50本,中文译本有《当代十字架》、《认识圣经》、《当代讲道艺术》等。终其一生,他致力于服侍和写作,显现他对上帝和圣经的热爱。今年7月底以90高龄荣归天家。葛理翰牧师称赞他是"当代最值得尊敬的牧者。"  相似文献   

2.
安蓉  阴国恩  冯虹 《心理科学》2007,30(2):351-354,319
在实物图片或轮廓图先期呈现的条件下研究了6岁、9岁、12岁及成人被试对两可图形的命名或相似判断。结果表明:(1)命名项目或相似判断与线索项目有关时,各年龄被试对判断项的命名或相似判断均表现出与线索项目一致的倾向。(2)轮廓图作为线索项目时.命名或相似判断反应时较长;实物作为线索项目时,命名或相似判断反应时较短。无关项目作为为线索项目时.被试命名或相似判断的反应时居中;命名项目或相似判断项目均与线索项目一致时反应时较短;命名项目或相似判断项目均与线索项目不一致时反应时延长。(3)被试命名或相似判断的反应时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下降,6岁和9岁儿童的反应时较长;12岁儿童的反应时较短;成人的反应时最短。  相似文献   

3.
罗素     
B.A.W.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社会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20世纪的哲学有重大影响。从1890年至1894年罗素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和哲学。H.西奇威克、J、沃德和G.F.斯托特是他的哲学导师。1895年至1901年罗素是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10年至1916年在那里教授哲学。由于他反对第一次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史》2009,(3):F0003-F0003
刘建国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13日零时20分逝世,享年80岁。刘建国先生1930年农历8月12日生于辽宁省铁岭县大莲花泡村一农民家庭。9岁人小学,6年后人铁岭三中。1947年就读于铁岭师范,1948年毕业并任职于母校。1955年至1960年就读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历史系本科、哲学系研究生班,是吉林大学哲学系首届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2004年 10月 14日 12时 45分, 高清海教授因病与世长辞, 享年 74岁。高清海教授 1930年 1月 4日生, 黑龙江省虎林县人, 满族, 出生于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家庭。1948年考取吉林大学前身东北行政学院教育系, 1950年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 1952年 7月回吉林大学 (原东北人民大学) 哲学教研室任教。1956年因教学科研成绩突出, 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时年仅 26岁。1978年晋升教授, 任哲学系副主任,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任哲学系主任, 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2年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1987年…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罗杰斯(Jim Rogers)是国际著名投资学家和金融学教授,曾与大名鼎鼎的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他还创立了著名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并于1989年至1990年完成平生第一次环球旅行,被裁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报》1994,26(2):199-200
沉痛悼念阮镜清教授《心理学报》编委会我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阮镜清同志,因病于1993年12月25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阮镜清教授,男,汉族人,1905年7月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相似文献   

8.
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心理统计与测量学及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上海市。理学会第三、四、五届理事长、本刊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左任使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九七年三月一日晨七时五十分在华东医院不幸逝世,享年九十六岁。左任侠,又名左承恩,1901年1月7日出生于湖北武昌。1923年毕业于武昌国立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1925年赴法国留学,进蒙伯列埃(Montpleeier)大学在佛文(M.Foucault)教授指导下学习实验心理学。1927年春回国,同年秋再次赴法深造.1931年获蒙伯列埃大学博士学位。以后…  相似文献   

9.
青老年组不同难度下心算活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不同心算难度下脑区的活动以及年龄的影响。14名志愿者(20~29岁青年和60~69岁老年被试各7名)参加了该实验。实验任务为2个难度水平的连续减法心算,分别为1000—3和1000—17。结果表明:(1)心算加工激活了额叶和顶叶的许多脑区;(2)大脑左半球是心算加工的优势半球,但随着心算难度加大,大脑一侧化程度下降,而年老加剧了这一趋势;(3)青年组进行简单心算(1000—3)时,额中回未见明显激活,而老年组进行简单心算时,该脑区被明显激活。总体上,额叶和顶叶在心算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任务难度和年龄对心算加工时脑活动的影响以额中回区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追踪设计,考察了138名儿童4岁时的自我控制对其7-11岁期间社会适应的影响。分别采用实验室观察法和问卷法测量了儿童的自我控制与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4岁时的自我控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孩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男孩;(2)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7岁时母亲报告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以及父亲报告的外显问题行为;(3)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7岁时教师评价的学习问题行为;(4)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11岁时父亲报告的外显问题行为;(5)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教师报告的挫折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1.
1993年11月中旬,本刊编辑部于西安医科大学,就中国医学哲学的历史责任、思维能力与研究生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赵哲义(科研处长)、杨文鉴(社科部教授)、赵树仲(医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张树林(流行病学教授)、胡海涛(脑外科教授)、党双锁(肿瘤学研究生)、张积安(内分泌学研究生)、傅俊潮(普外科研究生)等。本刊常务副主编杜治政、编辑部副主任王国强参加了这次会议。现将这次会议涉及的  相似文献   

12.
张家提 《佛教文化》2016,(1):117-119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秦观十五岁丧父,自幼勤奋好学,深研经史兵书。神宗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出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相似文献   

13.
徐晓鸿 《天风》2011,(2):24-26
根据方豪教授的考证,在这本《闽中诸公赠诗》中,有几位文人可能已经人教,其中潘师孔(生卒不详)、苏负英(生卒不详)、林一儁(生卒不详)均被称为"教友",故列入其所作的传中,一定程度上这些诗歌也可以看作是"天学诗"。传教士艾儒略著《圣梦歌》时,潘师孔与苏负英曾负责校阅,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室观察和教师报告,考察2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岁、11岁和14岁时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儿童2岁时的行为抑制性可以:(1)显著正向预测其7岁时教师报告的任务定向、同伴交往能力;负向预测其7岁时教师报告的攻击和学习问题。(2)显著正向预测男孩11岁时教师报告的受欺受辱和害羞焦虑。(3)显著正向预测其14岁时教师报告的任务定向能力,负向预测其14岁时教师报告的攻击、学习问题和受欺受辱。  相似文献   

15.
以5.5~6岁幼儿为对象,自1989—1991年用三种不同性质学习材料,进行三次实验。有效被试人数为268,573,366人。表明学习后40天内多次呈现记忆自然恢复高峰。1992年数学实验表明学习后第7天复习(高峰期)的长时记忆效果优于第5天(低谷期)。现有记忆理论无法解释本现象。提出了以学习为始点的生理活动节律对保持材料自动加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成年人分类概括力水平的年龄差异及其与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对青年组(20—25岁)、老年组(60—65岁)和老老年组(70—75岁)共90例被试进行分类概括力水平测试,并在结束测试时询问被试与测试有关的几个问题。结果显示:青年组分类概括力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坚持性错误数、非坚持性错误数和总错误数以及坚持性反应数,青年组明显少于老年组;完成作业平均用时间,青年组明显比老年组短;老老年组WCST多数项目的成绩明显高于老年组;分类概括力水平与记忆密切相关;某些元认知项目与分类概括力水平表现出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四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的光点运动为刺激物,每次光点在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主要结果表明:(1)儿童运动行距预测能力的发展表现为5─8岁和12─19岁两个加速期及8─12岁一个过渡期的发展模式。但在过渡期内,儿童的预测误差偏向有显著变化;(2)客体运动速度对儿童运动行距预测操作精度有显著影响,慢速下精度较高;(3)客体运动行距、被试性别并不影响儿童的行距预测操作;(4)5岁、12岁与19岁儿童多倾向于超前反应。  相似文献   

18.
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  相似文献   

19.
以160名中国儿童和133名加拿大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调查,考察儿童7岁时的资源获取行为对其11岁时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轮流规则行为对儿童的学校适应具有消极的预测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男孩的轮流规则行为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焦虑,女孩的轮流规则行为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学校态度;(2)请求行为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中国儿童攻击行为,加拿大儿童则没有发现该关系;(3)对于资源获取失败次数少的儿童,求助成人行为有积极的适应意义;(4)儿童资源获取行为的结果在儿童7岁时资源获取行为与11岁时学校适应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对于资源获取成功次数少的儿童,请求行为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其攻击行为;对于资源获取失败次数少的儿童,请求行为则显著地负向预测其攻击行为,求助成人行为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20.
抽象颜色偏好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21岁人群779名被试进行抽象颜色偏好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4~21岁人群抽象颜色偏好顺序依次是蓝、橙、红、黄、紫、绿;(2)男生和女生对抽象颜色的偏好具有明最差异;(3)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时抽象颜色偏好具有明显差异;(4)抽象颜色偏好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但是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