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15,(11)
  相似文献   

2.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各位朵斯提:赛俩目! 真主安拉在尊大的<古兰经>中说:"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其中有许多明证,如易卜拉欣的立足地;凡入其中的人都得安宁.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3:97-97)朝觐是伊斯兰教五项功课之一,也是各项功课中最...  相似文献   

3.
"行者"王征     
痴心无悔的"情缘" 现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并任中亚美术研究所主任的王征,以极大的艺术热情,在克孜尔千佛洞面壁九年,对龟兹壁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临摹、整理、编纂和研究. 2003年至2007年期间,他独立完成<新疆古代佛教石窟美术风格技法研究>,首次把龟兹壁画风格细分为八至十种类型,比德国学者的风格分类分期更为细致而合理,并...  相似文献   

4.
常新 《孔子研究》2011,(2):96-104
作为明清之际理学大家,李二曲融摄了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其关于"性"之论述既有朱子"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义涵,又与阳明"心之本体即是性"、"心即性"的思想相契.其"性"之思想表述内容丰富,既有道德本体之义,又有宇宙论事实叙述.作为道德本体之"性",未发之时它无善无恶,湛然虚明;已发之时便产生情.为保证性情同一,李二...  相似文献   

5.
"孝"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的产物,但它产生、形成的语义基础却是本于高级动物的"动物依存"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它所体现的最突出的社会特征是人际秩序,因此,它又是人类社会延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伦理定律.我们从<尚书·虞书>的相关记载中看到,原始社会晚期华夏人类已经把以"孝"为中心的人际伦序作了规定性的界说——"孝...  相似文献   

6.
7.
多明我会传教士黎玉范是中国天主教史上著名的中国礼仪之争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他第一次在闽东传教区针对现实中的礼仪问题展开系统调查,并受命将托钵修会关于礼仪问题的疑问亲自递交给罗马教廷,从而打破了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传教区只有耶稣会一种声音的局面,使中国礼仪问题从原本属于远东传教会内部的争端扩散到欧洲教会,促成礼仪之争的进一步扩大化.因为黎玉范的罗马之行,罗马教廷有关中国礼仪的1645、1656年文件,1661年多明我会兰溪会议,1669年教廷文件等一系列反应次第发生,中国礼仪问题逐渐演化为牵动东西方、延续数世纪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8.
夏新穗 《天风》2011,(2):58-60
2010年10月8日,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一桩讼案正在进行。淮滨县城关镇教堂为房产问题将本县的基督教两会告上了法庭。法庭立案后,希望双方能在庭外调解,但协商无果。于是,法院依照程序就此案进行公开审理……这桩讼案结果谁胜谁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讼案"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明末清初中国礼仪之争过程中不同方面对儒教的判释和定位 ,说明儒教是教非教之争真正的源头是在这里。对儒教如此截然相反的判释是由于各方面不同的视角和立场 ,儒教非教说更深刻地把握了儒教的本质 ,而儒教是教说则是形式化的以偏盖全。这一争论影响到近代 ,乃至当今对儒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判定  相似文献   

10.
"悲观",在现代汉语中与"乐观"相对,意指"消极、失望".人人都有"悲观"的时刻,作为一种情绪,它触物即生,旋灭旋生,化身千万,挥之不去.春花烂漫,转瞬即逝,使人"伤春".草木摇落,万物衰歇,令人"悲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竹书文献解读的基础工作是古文字释读,在此基础上,根据竹书文献的性质而有进一步的文献解读或思想史诠释.由于术业有专攻,相关的学术研究是由对应的学术专家来从事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佛教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其实践性的功能--以方便智慧度众生,它是在传法的过程中,以"心灵对话"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均有一个典型的表现特征--心灵对话,那是为众生答疑解惑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也是佛教独有的特色之一.原始的经典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无数生动而精彩的心灵对话的案例,众多的佛弟子们因闻法而悟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