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作幸福感是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 是一个需要组织和个人持久努力和投资的动态过程, 包括工作投入、心流体验、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情感等宽泛的结构。有必要从暂时、个体和单元三个水平对工作幸福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进展, 工作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个体差异和个体内波动结合的趋势。工作幸福感多水平动态形成机制模型整合了组织和工作环境因素、个人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体现了工作幸福感的动态特征, 解释了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工作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外溢?交叉动态模型解释了幸福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外溢以及在工作团队成员或家庭配偶之间的传递, 有助于推动工作幸福感不同测量水平的效应研究。未来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工作幸福感的动态因果模型, 探讨不同水平的工作幸福感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更多地研究心流体验、心理旺盛感、高兴和自豪等工作幸福感指标, 加强对工作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运用主成分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互联网的使用对中国中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主成分回归的结果显示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程度、家庭情况以及其身体状况都会对其生活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中老年人家庭情况会直接或通过影响其互联网使用程度间接的对其身体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父子伦理古今观曾春海在台湾《哲学与文化》发表了《父子伦理的古今观》一义,认为在中国文化里,“家”是个人找到根源感而可资认同和落实归属感的地方。人生的幸福与否,首先就看其家庭生活是否充实美满。一个人赢得了事业的辉煌,却失去家庭亲情的温馨,对中国人而言,...  相似文献   

4.
何贵兵  张玮  成龙 《应用心理学》2010,16(3):250-256
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本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并揭示了时间取向在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中国文化价值观可分为刻苦上进、自然知足、重视家庭、谦逊克己、团结和谐、正义利他、服从权威和中庸守序等八个维度;自然知足、正义利他和谦逊克己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并通过未来取向的中介作用影响幸福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使用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94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探讨了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对家庭、自我、学习、同伴交往、教师及生活条件各方面比较满意。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3)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考上高中那年,家里增加了4个人,使原本只有4个人的家庭,人口总数一下子翻了一翻。由于当时家里在村中承包了15亩水域养鱼,鱼价好,所以生活不是  相似文献   

7.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陆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
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8.
婚姻与幸福的关系一直备受学界和公众关注,但尚无明确定论。研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次追踪到的24172人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探讨婚姻与幸福感因果机制。结果发现婚姻状态转变(未婚→已婚)能明显提升个体幸福感,但提升效应受性别调节,即婚姻对男性幸福感回报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婚姻带来的社会支持、经济增益等可能是婚姻促进幸福感的主因;而传统婚姻文化及婚后男女在家庭结构或功能上的分工差异,可能是婚姻对男性幸福感的回报明显高于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彭怡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052-1061
幸福感是一个关注个体最佳心理功能和体验的概念, 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 SWB关注个体享乐, PWB关注个体潜能实现。在对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SWB和PWB的特点及其间的区别与联系, 并在一个系统的视角下, 从主体行为感知角度对幸福感进行整合, 提出了个体幸福感整合模型, 呈现了基于主体同一性的幸福感整合路径及特点。在此基础上, 重新界定了幸福感的概念, 从时间维度分析了个体幸福感的整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探讨了家庭仪式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研究构建了以社会联结和自我控制为链式中介的家庭仪式影响幸福感的假设模型,并采用修订的家庭仪式问卷、社会联结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幸福感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仪式与社会联结、自我控制、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联结与自我控制在家庭仪式促进幸福感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幸福感日益增强,信教群众的信仰生活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零下32℃的路上大兴安岭地区的冬季非常寒冷,零下30℃是司空见惯的温度。然而,极寒的天气也阻挡不住虔诚信徒做礼拜的脚步。信徒HXX家住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某镇上,他上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名基督徒,因着信仰虔诚,  相似文献   

12.
以2949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的总体家庭功能、同伴依恋和亲社会行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序列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总体家庭功能、同伴依恋、亲社会行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两两间正相关显著,而与消极情感均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年龄、性别、SES、社会赞许性后,总体家庭功能既能直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也能分别通过同伴依恋、亲社会行为,及两者的链式关系间接作用于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高祖权 《天风》2002,(12):57
上帝希望我们作得胜者,而不是受害者;要展翅上腾,而不是往下沉;要得胜,而不是被打败。今日的情形也一样。如果全家人都遵行上帝的旨意,他们就会享有美满的家庭生活,即使家里只有一个人在努力实践圣经的原则,也总比家里没有人这样做要好。使徒保罗写道:“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4∶8)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分别介绍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幸福感包含的结构以及幸福感的测量工具。探讨了影响幸福感的自我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认为可以从,实施情感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公平自主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角度改善中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94,自引:0,他引:94  
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构成、测评工具予以介绍的基础上,回顾了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对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家庭因素、神经质和外向性、自尊、控制感)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针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状况和影响因素、产生机制和干预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早春二月,在当时苏联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所以,男孩一出生,他艰辛的童年就开始了。男孩的家里有6口人,他们全家挤在一起,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男孩的家里除了农庄里分的一头奶牛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值钱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和已有的研究经验,编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构成,本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还应包括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成分。对376名大学生进行初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由自我满意、家庭满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构成,共41个项目。对511名大学生施测41个项目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结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主观幸福感对中学生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学习体验、归因倾向、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学校、教师及家庭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599名青少年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普通青少年家庭的家庭弹性状况,探讨家庭弹性在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之间的补偿和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总体上,青少年家庭的家庭弹性水平较高;(2)家庭压力对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感、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3)家庭弹性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具有补偿作用。家庭弹性在家庭压力与青少年孤独、幸福感之间存在保护性的调节作用,高水平的家庭弹性能减弱家庭压力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家庭弹性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预防干预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产阶级居民区里的一套别墅,房前有绿地、花圃,屋后有一个大院子。家里孩子多,常有小朋友来玩,主人想挖一个游泳池。在咱们中国,该是谁也管不着的事吧。住在美国,我却遇到一桩邻居想挖游泳池的事。一天晚上,住在我家隔壁的美国人敲门找到我的儿子,站在门外,叽里咕噜地说了好半天,还看见儿子在那美国人手里的一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