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教权理论家E·麦茨克等人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阐述了消灭异化的历史力量、道路和手段。作者首先指出,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进行资产阶级的解释,是教权理论家同哲学唯物主义进行斗争的一个战场。他们把异化问题当成了他们认为的青年马克思一切思辨思想的中心,并诬蔑在德国永远扎下了根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认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异化反映了一种情况: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作为这样一种力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这种力量对人是陌生的,它驾驭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教权理论家否认异化的历史性,并力图首先抹杀异化的社会根源。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就使异化离开它的物质的、社会经济的基础,即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把异化的原因转移到人自己身上。教权理论家的代表人物麦茨克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进行了人本学的歪曲。他是从主观主义的立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根据这种主观主义,异化似乎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他的三段式:从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人的本性,而到“占有”和“占有欲望”,就体现了一种直言不讳的主观主义和人本主义。作者指出,与麦茨克的虚构相反,马克思是从人的行动的前提出发并把人放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予以研究的。所以,人的异化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中,而不是植根于人之中。因此,完全不是人的“行动”产生异化,而是私有制使劳动异化并强使工人成为一种异化了的、非人的存在。教权理论家把“人类本性”说成是异化的根源,说什么为了摆脱异化,工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本质。根据这种说法,工人不应该、而且也不可以采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的、革命的行动。最后作者说,消灭异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用科学社会主义联合起来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工农国家政权是消灭异化的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是消灭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加速批判"是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方向。在哈特默特·罗萨看来,加速社会的内涵体现在技术加速、社会自身层面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加速三个方面。其动力因素是资本、文化、社会结构,而内在机制则是三者的"平行推动"。加速社会导致五种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物的异化"、"人们行动的异化"、"时间的异化"以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异化"。最终罗萨以"共振"作为异化的解决方案。对此,我们则将"加速"置于资本逻辑语境下考察其理论限度,主张从"共振"走向"变革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的意识最后堕落到只有感觉才能认识事物的地步,圣言甘愿自己成为肉体,目的是,他作为一个人,以他自己的存在处于人们的感官之中,通过他的行动转变人们的意识,而他的行动所表现的他不  相似文献   

4.
林丹青  曾雪媚 《学海》2002,(6):98-100
普遍语用学在哈贝马斯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 ,是我们深入把握哈贝马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入口。可以说 ,普遍语用学的研究是交往行动理论研究的一个缩影。不理解普遍语用学就不能理解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与交往行动理论的研究一样 ,哈贝马斯也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普遍语用学的基本构想的。首先 ,哈贝马斯在对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语言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批判中把自己的语用学和其他各种不同的语言学和语用学区分开来 ,从而显示出他自己的语用学的特殊性。在哈贝马斯看来…  相似文献   

5.
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鸟托邦”一词的双关含义入手,结合东西方哲学文本,阐述了乌托邦的历史传统、身体的哲学概念、身体和方位的关系等,说明身体构成我们主观体验的中心,并确立我们在世界中的空间坐标。同时,作者结合自己在日本研习禅宗的经历,描述了成功的坐禅体验,此时的身体在最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并把自身隐没到更广泛的行动中去。总之,乌托邦式身体(the utopian body)是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之地,这也是作者身体美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刘易斯·托马斯著的<最年轻的科学>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幽默的笔调叙述了近一个世纪医学的变迁和发展.许多语言许多观点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其中关于水蛭(Leech)、医生(Leech和Doctor)和医学(Medicine)的阐述让我想到了当前社会对于医学的广泛异化.深刻地理解他的语言并付之于行动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还原被异化的医学.  相似文献   

7.
1964年4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党内有教授头衔的库埃拉(Alfred Kurella)在耶拿大学哲学系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所作的这个报告中说,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常常带有变化不定,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含义。马克思从来就把异化分为两种,即无利害关系的异化和敌对性的异化。前者可以转化成为后者。这样说来,人们就不必把异化概念和异己的事物看得太神秘、太可怕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异己的东西完全不是什么可厌的和敌对的,相反,它是人类生活本身所固有,甚至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因为任何人,如果不去占有异己的东西,也就无法生活。他说,从人生到世上时起,他所碰到的一切东西,包括他所说的语言在内,都是异己的,也就是说,他所遇到和使用的一切,都是他的先人所预先创造好的。他说,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的意义是无利害关系的,是中性的,因为马克思一再把“外化”和“异化”象同义词一样加以使用。他认为,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中找到了走向劳动价值学说的道路,发现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原因,一句话,在异化的概念下,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生产同私人占有问的矛盾。最后他指出,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基本矛盾的一切可怕影响都看成是异化现象,会妨碍人们去发现真正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作者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是说明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著作。它所谈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族类的劳动生活。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劳动,同时也使人对自己的生产和产品有了依赖性;人的产物变成了统治人的无名力量。人通过自己固有的活动创造了异化。异化是一件经济事实,它起源于人的“占有”和“占有欲望”这两个特性。这两个特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发挥作用。马克思以自我异化给理解我们时代的人的历史命运揭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方面。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从黑格尔来的。黑格尔给理解人与世界奠定了新的基础。黑格尔认为,与精神对峙的、使人异化自己的实证性是主体固有的表现和外化,主体将实证性理解为自己的他在,通过这个他在的对峙而回复到自身。因此,以客观化为出发点的主客矛盾是人的生成的创造环节,人的生存的真理惟有通过历史的对立才能实现自己。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这个中心思想,但在批判黑格尔时走了错误道路,把人道愿望变成了革命动力因素。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仅仅在思想上扬弃异化,这实际上是误解了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完成异化的扬弃的意识过程,并不是与现实隔绝的,而是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的过程,是在与现实进行的斗争中实现的。在黑格尔那里以种种矛盾辩证法建立连续性的历史联系,被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过去社会中的异化状态的克服,而且应该消灭一切对立。因而历史辩证法中断了,过去的东西被消灭殆尽,没有任何复兴。一个崭新的世界被建立起来,在这个世界里,迄今全部历史结束以后,具体的人的轮廓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马克思对自己的革命思想的考虑是十分非历史的。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本关于异化的书?这书是给什么人写的?为什么要写?我能想象得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会惊讶地提出这些问题。一听到“异化”这个词儿,他就觉得必须对修正主义的或反共的观点提高警惕了。这本书主要不是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写的;但是确实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者不了解异化理论的意义与作用,我才要写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对异化理论深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对这一理论本应感兴趣、本应给以正确评价的马克思主义者。我特别是写给那些政治活动家的;写给那些自觉地并公开宣称自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行动的政治家的。换句话说,这本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但其主要目的是政治性的。  相似文献   

10.
4D电影技术是一种自我矛盾、自我破坏、自我虚饰的异化技术。观影角度与触觉特效、观影距离与空间特效、观影快感与技术效能的错位,造成了艺术体验的官能性障碍,阻挠了审美快感的生成,甚至打破了电影苦心积虑想要营造的"白日梦"幻觉。4D电影的出现并非是技术理性发展的结果,而是后现代语境下对感官体验、游戏体验、震惊体验过度追求的结果。当前4D电影的本体论构成还处于异化的特殊形态,尚未找到自身的合法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
J·柯亨(见《今日马克思主义》六月号)对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异化发生了什么情况的向题感到迷惑不解,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尽管这个问题极端重要,却几乎是马克思主义者完全未曾处理过的。虽然马克思从未明白地处理过这个题目,但他却非常清楚地表明过他自己的看法。主要之点是马克思把异化和分工联系起来,又把分工与阶级划分、剥削联系起来。其结论当然是只有结束分工才能结束异化,而且这又意味着结束由这种分工所产生的一切——商品生产、货币、尤其是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与学术界普遍将权力异化视为权力的私人化或私有化不同,马克思从社会群体(主要是统治阶级)和个人相结合及社会制度和个人道德品质相结合的角度对此提出了全面的看法,认为权力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权力发展到阶级社会时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控制、奴役人的异己力量的现象,它虽然与权力行使者的道德品质有关,但更与特定社会制度有关。就其表现而言,权力异化包含着权力主体异化、权力本质异化和权力活动异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介绍了悲剧的六个组成部分,其中他最为看重情节,并提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他的"情节中心论"影响深远。结合其《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可以知道他看重情节,强调行动,是因为他将人的行动与德性相联系,让观众通过观看悲剧,知道什么样的行为能获得幸福,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残酷的后果,人如何行动决定人有什么样的德性。而人的行动开始于对行动的选择,选择是实践理性的审思活动。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行动是自愿和自我负责的,从而证明,人最终是自我成就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人自己决定,又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行为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从而进行情感的调节,让它达到适度,最后让观众反思、认知自我,培养其理智和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14.
"行动"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何为行动"也是当代行动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把这个论题置于德国理念论的思路下加以考察,在分析康德对行动的理想刻画的基础上,讨论了黑格尔对它的内在批判,进而勾勒了黑格尔自己的行动构想:有限的有理性的人怀着被他自返地意识到的特定意图,在复杂的世界中展开行动,并造成不确定、不定限的后果;悲剧性是人的行动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的权利和本真意欲的定在。  相似文献   

15.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人所具有的关于他的认知活动的知识和控制也就,是他对自己的认知行为了解了些什么以及在认知作业过程中如何调节自己的认知行动。后来,数学教学工作者开始研究无认知在完成数学作业中的作用。这些数学教育工作者确信,一个人在完成数学作业过程中认识到和相信他自己作为数学学习者和行为者以及他如何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对于他的成绩具有强有力的作用。因为元认知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所以发展元认知就要求人对他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  相似文献   

16.
一直在海德格尔那里看到自己重要对立面的卢卡奇,曾多次同他的著作作对照。他把这样的对照纳入到诸如《是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或1949年的论文《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的复活》等主要论战性的著述中;他把这种对照也纳入到诸如《美学》或《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些哲学概论中。在其他当代哲学家中,没有哪一位哲学家能使卢卡奇产生一种对照的兴趣,这是一种批判的兴趣,当然正象难以捉摸的亲合性和排斥性的作用那样,把这种兴趣同他的思想结合起来。 海德格尔对于异化现象的探讨也处在这个兴趣的中心,他的探讨始于《存在与时间》中对人的某种著名描述。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中和在《美学》中,在承认《存在与时间》中的某些篇章有启发性和有力的同时,对该书作者的方法和结论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他确信,异化,正如海德格尔所想像的那样,是针对马克思以物化和商品拜物教为题所分析过的社会现象。此外,他毫不犹豫地论及这位哲学家身上的“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他不是转向过去,而是(沿着克尔凯廓尔的足迹)转向近乎神学的存在的现实,因为常人无非是被清除掉社会的和经济的规定性的现代的日常生活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道德异化赵枫《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个有道德的人。他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处处注意用道德约束自己,这一方面使他把诸葛亮等有德才之士吸引在身边,形成稳固的刘备集团,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使他为道德所累,为了道德而不得不在政治上、军...  相似文献   

18.
兴趣和素质     
正不做无趣之人人活世上,一定要有好奇心,一是对世界有探究的兴趣,二是对人生有体验的兴趣。也一定要有自己特殊的兴趣之所在,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他才会活得有意思,你和他相处也才会觉得有意思。一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是无趣的,他作为一个人也是无趣的。  相似文献   

19.
白理明  安静侠 《天风》2013,(1):11-13
信仰与社会接触产生了基督教社会伦理学。尽管丁光训主教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伦理学专家,不过他的神学思想对该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他在生活中,就是他融入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发展、形成自己的神学思想。他没有闲暇紧闭在大学图书馆中思考生活而成为一名书斋式的思想家。他常常面对各种困难的伦理问题,以“行动主义神学家”来形容他也许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20.
一、导言今天,“异化”和“异化的”这两个词,在盎格鲁撒格逊国家里,已经是人们的常用语了。“异化是城市的重大问题”,或者“异化的社会”这类表述,都能直接被人理解了。人们对“异化”所取得的这种普遍认识,是异化概念在盎格鲁撒格逊地区的社会科学中,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政治学中占居了中心地位之后才出现的。“异化”能够变成口头语,不仅说明,社会科学的诸种概念已经普遍地大众化,而且还说明,人们是如何试图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和把握工业社会中,以及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些重要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