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倩 《法音》2001,(8):10-13
佛典中常见的“自性”一词,对应的是梵文Svabhāva,这个词的前一部分“sva”表示“自己”(self)或“自己的”(one's own);后半部分“bhāva”意为“存在”、“有”(existing; being)。二者结合,表示事物特殊的、不通于其他的存在状态。在中观派看来,这个词与“诸法无我”中的“我”是同义语,表示众生对事物所执取的本体、本元,一种实在性的存在。 龙树在《中论·观有无品》中,着力破除“诸法各有性”的错误见解。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若法有自性,应是“自成”的,不应从因缘生,不应待他而有。其论中说:“众…  相似文献   

2.
天(上帝)之微观“天”与“上帝”在古人心中,是非常原始的观念,他们认为天或上帝是无限完善的神,创生宇宙人类,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他的意志降在人身上,即是天命,天命表现于芸芸众生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上,即行善避恶。天或上帝与其他神灵不同,上帝是唯一的至上神,而其他的神灵不只一个,古人相信上帝之下,派有众神管理宇宙事物。如:山川之神、日月之神,古人肯定天地万物之发生,是上天使之发生,万物的存在、自然律和道德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在天或上帝身上才能找到最后的理由。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位有位格的、主宰性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   

3.
读经:“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如果你喜欢读圣人传记,就会发现,许多圣人———主耶稣基督的忠实追随者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神贫。神贫是我们的导师主基督在圣经中身体力行的教导,是圣教会对修道人要求的三愿之一,也是福音对每...  相似文献   

4.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5.
1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  相似文献   

6.
刘娟 《现代哲学》2020,(2):142-147
长生信仰原属私人福享,本与政治性的公共善好无关,《老子想尔注》却将国家治理建立在每个人宗教性的长生信仰基础上。背后的原因在于,它的“道”是具有强烈伦理色彩的至上神“老上老君”,老君及其神界职官通过气的同构共感对世人实施以生赏善,以死罚恶的“神治”管理,以确保好人长生无恙、恶人短命遭殃。世人想要长生,必须遵循神诫,多行善举。在这个过程中,长生带有伦理性,实现了其在宗教政治中的重新定位。这解释了早期天师道以宗教治病为主要救赎内容,以组织管理道民的“命籍”“命信”来安排教区活动的原因。疾病、“命籍”(生死簿)、“命信”(与神相盟的信物)皆是涉及人的生死之具,是神管理人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道教借助长生信仰进行“神治”,以安排公共秩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天师道教团以政教合一的“神治”方式,同样实现了世俗政府“治理民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他们不是重复“无神”的阐述,而是向前推进无神论。马克思说:“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无神”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处于起点位置。在其逻辑建构中处于底层位置。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底层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其他一切理论的前提。坚持“无神”思想,未必是马克思主义;不坚持“无神”思想,肯定不是马克思主义:抛弃“无神”思想而又自称马克思主义,是假马克思主义;坚持而又超越“无神”思想,才是马克思主义。“无神”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位置,要求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把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摆在其应有的适当位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和否定。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科学》2009,(6):7-7,66
错误概念是历史上研究之初、学者们首选的术语。错误概念的意思是“对事物含糊的(vague)、不完善的(imperfect)或者是错误的(mistaken)理解(understanding)”(James H.Wandersee,Joel J.Mintzes,Joseph D.Novak,1994)。Arthur Louis Odom(1995)在研究中也主张用“错误概念”,他说“错误概念是学生拥有的与通常从科学家那里获得的概念不同的观念(ideas)”。  相似文献   

9.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01)符友丰一、“证”与辨治思路的历史回顾“证”字见于医籍,《素问》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意为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邪之气、病位病所及证候(表里)来选择。这节文字不仅...  相似文献   

10.
恬静祈祷     
我们每个基督徒想保持一份圣洁,就必须在每一天持守孤独、安静中顿悟。细细体味“那藏于内心基于不朽的温柔和宁静心神的人格,这在天主前才是宝贵的”,(伯前3:4),做一个静观祈祷的人。梵二大公会议鼓励所有会士、使徒工作要与静观祈祷联合一起“……一心一意寻求天主在一切之上的当儿,每一个修会团体的成员,应该把对静观与使徒工作的热爱联合一致”(修会法令5)。我们每个基督徒都需要躲避浮躁、诱惑等,让内心得到安宁、休息。以此调整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与基督在安详、恬静中相逢、相遇,仔细聆听施予不可言语的耳语来滋…  相似文献   

11.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杨弥格真福八端第一端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以往对这端道理常有一个误解,认为“神贫”就等于贫穷。其实,生活中真正的神贫并非如此。对“神贫”二字的解释,从字义上讲,是相对“形贫”(即物质生活的贫乏)而言,...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王夫之“内成”、“外生”概念的辨析衷尔钜王夫之在所撰《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六章》中提出过“内成”、“外生”两词语,与他改造佛教的“能、所”并赋于其崭新的内容还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前所未见的独创。有不少具较高声望的学者也据此论证王夫之把事物的变化概括为两种形式:“内成”为事物内部的量变、质的渐变;“外生”为超出其规定性范围而发生的质变。笔者在由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所执笔的《王夫之的唯物论思想》一章中亦曾沿袭此说。今经进一步研究,却疑惑丛…  相似文献   

13.
古籍中多有“见微知著”之载,每每读来,颇受启发。今于学术研究之中,亦多见“见微知著”之例,思索起来,更有其感。集记于兹,作为管见。何谓“见微知著”?汉·班固《白虎通义·情性节》载:“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宋·苏洵《辩奸论》亦载:“惟天下之静者,能见微而知著”。查《现代汉语巨典》和《中华成语大词典》等典籍,释日:见微知著,即“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前典);“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亘知发展白趋势(后典).宜采,见田知著,6任会来连指一种对卖烟的预见往感推测能…  相似文献   

14.
信生 《天风》2008,(10):40-42
一、神的国 神的国是神掌权的范围,是神的权柄所治理的范围,是神的旨意能够通行的地方(参太6:10)。神的国从无始的永远到无终的永远(参诗90:2“从亘古到永远”原文是“从永远到永远”,也可翻作“从无量空间到无量空间”)。神的国统管万有,包括时间、空间;神昕创造的灵界,物质世界包括教会,干禧年国,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天堂),这些都在神的国之内。古今中外所有得救的人都是神国的国民。神国度里的国民是神在万世之先所预定,是基督在历史中间所成全,是圣灵在每个时代中所运行的信徒。  相似文献   

15.
论道教美学的“至善-至美”观点潘显一古罗马神学美学家普洛丁(Plotinus,205-270)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心灵由理性而美,其它各种事物——例如行动与事业,之所以美,都是由于心灵在那些事物上印上它自己的形式。”①几乎...  相似文献   

16.
在教会的神学史上,“千禧年”又谓“千年王国”,或“千福年”,此三个词都是意译于外文的Millenium,是一个神学名词。“千禧年主义”(Millenarianism)又叫“千年国说”、“千禧年论”、“锡利亚主义”(Chiliasm,希腊文的“千禧年主义”)。这是在“千禧年”意思的基础上,于教会初期,发展出来的一种末世论思想。但无论是“千禧年”还是“千禧年主义”都与犹太教的启示文学和基督宗教的圣经中的“默示录”有关。 犹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信仰历程就是不断地朝向天主对他们所预许的以他们自己为中心的、天下太平和天下归顺的理想王国。…  相似文献   

17.
境天 《天风》2008,(9):30-31
服侍神是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所以神对服侍群体更有着特别的要求。就像当年晓谕摩西一样,对利未人的职责和要求部与一般的以色列民大不相同。在新约时代中,保罗对提摩太的要求:“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12)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说,什么样的传道人就带出什么样的羊群。因此,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但神对服侍群体的特别要求和心意始终没有改变。服侍者切勿妄自菲薄、心高气傲,乃要忠心职守,  相似文献   

18.
有句成语,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某人对付别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他自己。这种语言技巧,简称“还治”。 “还治”在交际中有种种妙用。 一、反击挑衅 某公园一僻静处有一个矮树墩,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上面休息,坐了一会,觉得口渴,就去买雪糕。等她回来时,树墩已被一位姑娘占据,她顿时柳眉倒竖,出言不逊:“下蛋不勤,占窝倒挺快的。”姑娘先是一愣,见这位妇女眼盯树墩,便明白了说话的意思。她一边起身让座,一边说:“对不起,耽误你下蛋了。” 这位姑娘借词(“下蛋”)还词,以牙还牙,既反击了对方的无礼,维…  相似文献   

19.
上古“鬼”“神”的分别是:“鬼”指人鬼,其他为“神”。《易经》有“鬼”字无“神”字,并非没有神的观念,而是没有“神”的概念。《易经》的“天”“帝”即神。“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帝”与“天”同义,同位同格。“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20.
道教官观,是道士修道、祭神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道教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围绕道教宫观而形成的“神缘”网络,则是“五缘”(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文化中的重缘之一,它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以宗教社群为纽带的社会人际关系。从道教本身来讲,它就是一个庞大的“神缘”网络,而道教官观则是这一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道教宫观一直是道教信众的聚会点,发挥着它所特有的神缘功能。一、神仙信仰的教化功能道教宫观供奉的神灵,既包含着道教奉神的原则,又具有一定的劝善教化功能。道教众多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