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间佛教”这一话题,是佛教发展历练的结果。玉佛禅寺地处人文底蕴深厚的都市——上海,比起传统的山林寺院,地缘的优势使这个寺院凸现出浓郁的都市特色。将佛教的平等、慈悲、解脱的智慧灌输到都市人文环境中去,促进社会健康、均衡地发展,并在发挥其明显的独特优势的同时,如何继续挖掘潜在的能力,是玉佛禅寺在贯彻“人间佛教”精神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的内容。在庆祝建寺120周年之际,玉佛禅寺起而开展“都市佛教寺院及人间佛教”这一课题的研究,表现了长远的眼光和谋求发展的价值趋向。一位西方思想家曾经说过,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  相似文献   

2.
“寺”,原意是官署。《汉书》注曰:凡官庭所在皆谓之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寺又指寺院,而自东汉“白马驮经”这一佛事典故后。虽然作为官署的“寺”仍然存在,但不久即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称了。“庙”,本为奉祀祖先的处所,所以又称祖庙、宗庙。后来,人们把对一地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也立庙奉祀。所以说寺、庙有着明显的区别,但由于佛教诸神和民间神鬼信仰长期以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佛、菩萨、人神等在人们心中的界限并不明确,所以在普通民众中往往寺、  相似文献   

3.
春到高旻寺     
位于江苏省邗江县三汊河境内的高旻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丛林之一,也是“文革”中被破坏得较为严重的古刹之一。如今,我们可喜地看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犹如阵阵和煦的春风,次第吹进山门,吹进僧众的心坎里,使这座沉寂了十多年、濒临废圮的寺院又萌发出新的生机。下面介绍的是高旻寺恢复过程中的几个片断。一九八三年,国务院有关文件把高曼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这个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开了。僧众期待已久的高旻寺恢复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能超 《中国宗教》2018,(8):60-60
我们开原寺每期订阅3000多份《中国宗教》杂志,通过开原寺几千名义工分发到各个部门,并连续在《中国宗教》杂志发表“江苏佛教+大数据”等系列文章.江苏省宗教局、省佛教协会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江苏佛教信息化进程.当前世界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的洗涤,大数据已然展露出其恢宏磅礴的历史趋势,对于作为传统文化的佛教而言,贫僧有幸被任命为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主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当下僧众寺院开辟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道路,这不仪是寺院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佛教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佛教发祥于印度,自西汉传人中国。佛教最初传人贵州,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以下笔者就佛教在贵州的传人、发展依本人初考作简要地概述:  相似文献   

6.
普正 《法音》2001,(8):45-49
韩国是一个佛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在韩国的文物和宝物中,据说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佛教文物,而大部分宝物都保存在寺院里,寺院的建筑更是韩国建筑艺术的精髓。虽然因宗派的不同,各寺院的建筑各具特色,但它们主体上都保持了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  如上文所述,韩国天台宗重兴仅有几十年的时间,此前500多年,韩国没有一所天台宗的寺院。但在重兴至今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天台宗在韩国建起了两百多所寺院。在韩国佛教圣地中,天台宗寺院以宏大庄严著称。赵朴老1993年访问韩国参观釜山三光寺时,惊叹地说:“看了三光寺,才让人领略…  相似文献   

7.
佛教寺院财产的管理问题,这是中国历代佛教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北洋政府时期政权变动频繁,军阀混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宗教管理问题也时时困扰当局执政者。由于自身的财政压力所以政府对佛教的寺产时存觊觎之心,佛教事务的管理的重心也主要在佛教寺院财产方面。在佛教管理机构设置上,盛行于封建帝制时代的僧官制度被废止,佛教事务由内务部礼俗司管理。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与法规,将佛教事务的管理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但是佛教寺产的归属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本文从宗教政策的变化、宗教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寺院管理暂行规则》的颁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期的佛教政策以及政府对寺院财产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宁德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依山面海,北邻浙江省温州地区,南接福州地区,管辖九个县(市),人口近300万,由于历史上及自然环境等原因,该地区信仰佛教人数多,现存寺院780座,僧人5459人,在家居士18000余人,寺院及信教群众居全省各地(市)之冠,该地区佛教文物也颇具特色,现简介如下。最早的佛教寺院──霞浦建善寺南齐永明元年(483)在温麻县(县治在令沙江镇)创建“建福寺。”唐代置长溪县,迁县治于今松城镇,景云二年(711)寺随县治徙于今霞浦县松城镇东关华峰山麓。自始建至今已有151O年历史,是闽东历…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应斯里兰卡佛教部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刀述仁副会长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9人,于4月16日至22日对斯里兰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  访问期间,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拜访了斯里兰卡佛教三派四方(暹罗派的马尔瓦特寺教派、阿斯吉里教派,上缅甸派的阿摩罗普拉教派,下缅甸派的罗曼纳教派)的领导人,还分别参访了凯拉尼亚皇家佛寺、大菩提会、智严佛学院、阿鲁寺,圣菩提寺、无畏山寺、佛牙寺等十余所著名佛教寺院。在与斯里兰卡佛教界领导人、各寺院住持长老的会见中,双方愉快地回顾了两国佛教友好交流的历史,探讨和展…  相似文献   

10.
普正 《法音》2002,(3):30-34
韩国曹溪宗有两千多所寺院,寺院的名称或依佛菩萨名,或依经名,或依地名,风格各异。有崇奉华严教义的华严宗刹,也有信奉阿弥陀佛或弥勒菩萨的净土寺院,以及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建立的观音道场。寺院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寺院的性格特征。在曹溪宗寺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宝宗刹,由佛宝宗刹通度寺、法宝宗刹海印寺、僧宝宗刹松广寺构成,以此反映佛教的主体是佛法僧三宝。其中通度寺以奉安佛陀的真身舍利和袈裟著称;海印寺因藏有闻名世界的八万大藏经而得名;松广寺因曾出过以普照国师为首的十六位国师闻名。本文首先介绍佛宝宗…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0,(7):42-43
我国在佛诞圣地蓝毗尼建造的中华寺,于今年5月 27日隆重举行了寺院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仪式,我国佛教界派出以一试法师为团长,刀述仁居士、仁德法师、惟贤法师为副团长的大型佛教代表团赴尼泊尔参加庆典活动;中国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祝贺;尼泊尔王国政府首相、国务委员会主席等尼方政要应邀出席;海内外佛教界嘉宾和各界人士共四百余人前来随喜。 中华寺是建国后我国在境外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不仅体现了我国佛教界报佛祖恩、振兴圣地佛教的弘愿,更是我国佛教文化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12.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经历代的扩建和重修,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南诏、大理国最著名的皇家寺院,有“佛都”之称。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4)
入唐以来,诗和中国佛教同时进入鼎盛时期,一些名士和名僧凭借寺院相互酬唱或独抒胸臆,遂使题咏佛寺的诗作骤增。“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汉·许慎《说文解字》);唐代李华说:“古者官之庭为寺”。东汉永平年间,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至洛阳,初住鸿胪寺,后迁入白马寺,创汉地僧寺之始。此后,佛寺随佛教的隆盛日益增多,至唐代“天下僧寺总五千三百余所,私庙兰若不与焉”。寺院的规模也十分可观:“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地  相似文献   

14.
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风靡到江南一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魏晋南朝时期的写照。江南的佛教以浙江与江苏为重要地区,这里不仅培育了有影响力的寺院与高僧,而且还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从浙江杭州到新昌到宁波再到普陀山,是一道著名的亮丽风景线,曾经有人称此为"唐诗之路",其实它更适合被称为"佛教之路"。因为在这条路上分布了很多著名的佛教寺院,这里的佛教早就闻名于世。杭州的佛教自不必说,如果再往东去,我们可以见到诸如新昌大佛寺、天台国清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以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等等名刹名山,这些寺山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新闻     
《法音》1996,(4)
佛教新闻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泰国法身寺本刊讯1996年3月2日至3月10日,应泰国法身寺的邀请,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十人在净慧法师的率领下对泰国法身寺等寺院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次访问是继1995年11月法身寺代表团访问北京、河北之后的回访,是中泰两国佛教界...  相似文献   

16.
寺产作为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而备受关注。那么,其利用状况关系到寺院的长久发展,尤其是皇家寺院。元代作为一个盛行佛教的时代,寺院经济的极度膨胀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相对而言,寺院教产的数量也处在激增的状态,对皇家寺院寺产状况的研究则更加有利于分析元代皇家寺院经济的情况,进而可以看出元代佛教发展的相关情况,更好地认识元代佛教。  相似文献   

17.
房山十字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近房山十字寺遗址,古老的银杏树荫下精美的汉白玉雕刻,给人一种神秘感。十字寺初建为佛教寺院,初建名已无可考,最早见于碑文的名称为崇圣院,姑且以崇圣院称之。佛教在西汉末年的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更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中国佛教。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这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现北京地区在两晋时期建造的寺院便有潭柘寺(西晋,公元265—317)、红螺寺(资福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及崇圣院(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正当佛教在东方中国传播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屈丽蕊 《法音》2023,(5):42-48
寺院是佛教僧团居住、修道、弘法的场所,也是僧团活动的基地。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批寺院在各地兴建起来,成为佛教兴盛的体现与标志。北朝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洛阳城郊佛寺之盛,“京城表里,凡一千余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也体现了南朝佛教的发展盛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众多寺院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和文化中心,并发挥了广泛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罗睺寺     
在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著名古刹显通寺东南侧,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黄庙,这就是罗睺寺。罗睺寺旧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现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寺内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月御制碑记云:“罗睺寺者,灵鹫之精蓝,祗园之名刹也。”可知它很早就是有名的寺院。它占地  相似文献   

20.
福建比丘尼     
全慧 《法音》2000,(1):59-62
尼众丛林与大德三国吴、晋之际,佛教传入福建。寺院的创立,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当时福建有绍因寺、延福寺、林泉院等5座寺院。尼众的寺院始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位于闽县(属今福州)的法林尼寺是福建第一所尼众道场,“闽中尼寺自此始”[1]。南朝陈太建二年(570),怀安(属今福州)又增建一所景星尼院。据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在今福州地区范围内(还包括古田、宁德、霞浦等处)一共有尼院93所。其中建于唐代的4所,它们是位于长乐的金砂尼院与禅林尼院,分别建于唐咸通五年(8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