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说布施     
浅说布施四川尼众佛学院隆辉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  相似文献   

2.
主持寄语见33页主持寄语本期的故事 ,出自《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中的《菩萨本生》。说的是佛过去世为菩萨时 ,布施度无极的事。“布施度无极”是布施度至极无上的行持。这种行持是“慈育人物”———以大慈之心抚育万物 ,“悲愍群邪”———以大悲之心怜悯有罪恶的人 ;“喜贤成度”———为贤人的成就欢喜赞叹 ,这就叫度。还要“护济众生” ,“跨天逾地润弘河海”———天下、地下、江、河、湖、海 ,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地给予布施。这是极难行之道 ,就连帝释天也没能完全做到。帝释天———佛教护法神之一 ,为忉利天之主。据《大智…  相似文献   

3.
陈星桥 《法音》2006,(6):3-25
四、关于“禅”与禅宗的反思“禅”,全称禅那,是古印度语,中国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习惯上常梵汉并举,称作“禅定”。它为佛教的一类重要修行方法,是戒定慧根本三学之一和菩萨所行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禅定修法的种类很多,可有上千种(参看拙著  相似文献   

4.
佛教徒服务社会、济度世人的行为是有教义做理论基础的,并不只是一般宗教性的善行。佛教徒的主要修行德目是六波罗蜜(六度)与四无量心。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种心态的充量至极。这些德目包含两类内容:其一是促使个人解脱的智慧与修持;其二是对于众生的同情与救济。可见“舍己为人”不只是一种泛泛的宗教情操,而且是完成其宗教目标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大众五百声闻、十千菩萨恭敬围绕。时舍卫城有一菩萨,名曰善顺,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承事供养,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住于大慈,心不瞋恚&住于大悲,弘济无倦、住于大喜,善安法界&住于大舍,苦乐平等。节量时食,少欲知足,常为众生之所乐见。恒以五戒及八斋法,于某城中怜愍教化,然后复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清净梵行。尔时善顺菩萨为令众生见佛闻法,与诸人众前后围绕,将诣佛所。时天帝释以净天眼见此菩萨,住上精进,行头陀行,具净尸罗,…  相似文献   

6.
爱语     
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读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是菩萨行的重要方法。但是四无量心和六波罗蜜都有止恶、行善、自净、利他四种意义,是自利利他的,唯独四摄是纯粹的利他。其中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爱语”,由于我们在这污浊的人间,每天都在忍受种种不优美、不纯净的语言,所以爱语显得特别重要。什么是“爱语”呢?《瑜伽师地论》里说: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菩萨于诸有情常  相似文献   

7.
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卷第八,明度无极章中《镜面王经》。故事中提到明即般若,与其相对的则是无明。无明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 《六度集经》是从佛的本生故事中有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智慧这六度方面的内容集中起来的经典,明度无极是以智慧度无极的重要一章。今天有许多邪魔外道以似是而非,胡言乱语的“道理”来惑众,使无明者痴迷,“法轮功”便是其中最险恶的一个。用智慧来破除无明,揭穿邪魔的伪装,是十分重要的。佛以故事形式来阐述明度无极的深意,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一、佛教的社会福利事业 佛教徒服务社会、济度世人的行为是有教义做理论基础的,并不只是一般宗教性的善行.佛教徒的主要修行德目是六波罗蜜(六度)与四无量心.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种心态的充量至极.这些德目包含两类内容: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7,(6)
<正>佛教依真、俗二谛度化众生。所谓真谛,即世界的本质,诸法之实相,诸佛所证悟开示的"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之理;所谓俗谛,即世俗人公认的世间真理,或说自然与社会等现象界的规律、法则。世间法是缘起的,佛教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认为俗谛是相对性真理,处于烦恼、生死之中,而要解脱生死,成就佛果,就必须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彻底打破我  相似文献   

10.
慈悲是大乘佛法根本精神的象征,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先。布施行是菩萨成佛的重要实践,因此历代高僧在慈善事业方面所作贡献殊多,他们对社会救济事业的推动皆源自于一颗愍念众生的菩提心。在现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由于慈善救济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因而也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模式之一。起点较薄弱的大陆佛教慈善事业,有待在制度管理上予以加强,在慈善内涵上加以提升,除了施贫济穷以外,更应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成办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1.
浅释六波罗蜜名义修学佛法,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六波罗蜜多属于第三阶段——行,是大小乘共修之法门。“波罗蜜”华言度或到彼岸。二者名异义同,果能超越生死之海,则已证涅槃;果达于涅槃之彼岸,则不复沉溺于生死苦海无疑。六法者:一名布施,梵语檀波罗蜜,檀是檀那之略,译为布施度;二名持戒,梵语尸波罗蜜,尸即  相似文献   

12.
常正 《法音》2009,(4):40-40
在我提交给本届论坛的论文中,引用建造房屋来比喻佛教的"六度"概念及其精神内涵。因为时间关系,我谨对这一论题概述一下。在此,"六度"是指布施、持  相似文献   

13.
宗性 《法音》2014,(12)
正"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法中实践菩萨道精神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大乘佛法行者可通过以上六种方法,成就无上佛道,到达究竟圆满的生命境界。因此,"六波罗蜜"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被尊崇为核心的修持原理和方法,受到大乘佛教徒的普遍重视。"六波罗蜜"中的任何一类,内容都非常丰富,这里拟从"忍辱波罗蜜"的一部分内容来辨析其中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音》2008,(12):1-1
问曰:菩萨何以故少施?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1999,(10)
复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隐快乐,有好名誉,怕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进,更得妙胜禅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见湿泥,转加增进,必望得水;又如钻火已得贝烟,信复力励,必望得火。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褚法实相、摩诃形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听愿告提;若不很愿者,以罪垢速改。人留慧,则不天上无,下工呈梁,二事*故。今欲出生摩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因津定厂,待定厂必须大精进力。何以故?欲界乱心,不能得见清去实相。譬…  相似文献   

16.
主持寄语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卷第四·戒度无极章》中《清信士本生》。说的是佛在前生用坚定的持戒奉斋精神 ,使国中民众积功行善 ,成为风尚的事。当时的佛持戒奉斋完全是为了能够亲近三宝 ,得到无上真谛。因此即使舍弃生命也毫不动摇。而许多人为六欲所惑 ,只图眼前享乐 ,表面为善 ,目的全是为了私利 ,不知道人身难得 ,佛法难求的道理。我想这个故事对于身处种种诱惑 ,不能自持 ,而放纵自己的人来说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六度集经》故事——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7.
佛祖语言     
问曰:菩萨何以故少施?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心心散乱,多恼众生;若恼众生以供养佛,佛所不许,破法求财故;若施凡人,夺彼与此,非平等法,如菩萨法等  相似文献   

18.
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周”;《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檗。”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03,(8):1-1
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虽有弃舍珍财等事,而于彼事无取相想。谓若弃舍一切法相,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若不舍相回向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终不能得一切智智。若诸菩萨能获种种金银等宝,虽名得利,而未名为能得大利,若诸菩萨能舍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布施社会,对社会服务,利乐有情,勤奋努力,精进不退,就是行菩萨行。《八大人党经》说: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