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 ) 1 0 85页 :“汝阳令 ,汉旧县 ,属汝南。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按晋武分汝南为汝阴 ,何所言非也。”按 :何所言不非 ,魏时本有汝阴郡。详下第 (65)条。(65) 1 0 85页 :“汝阴太守 ,晋武帝分汝南立。”按 :《晋志》豫州汝阴郡 :“魏置郡 ,后废 ,泰始二年复置” ;又本志豫州刺史汝阳太守汝阳令 :“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 ;又《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三颍州 :“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 ,魏、晋于此置汝阴郡 ,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汝阴县 ,本汉旧县 ,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然则魏时有汝阴郡明矣 ,后废 ,…  相似文献   

2.
(129)1145页:“郧乡令,本锡县,二汉旧县,属汉中,后属魏兴,魏、晋世为郡,后省。武帝太康五年,改为郧乡。何志晋惠帝立,非也。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改长利为锡。”按:西汉置锡县,治今陕西白河县东南汉江南岸、白石河西,西魏废;郧乡县,西晋太康五年置,治今湖北郧县,元初废;又长利县,西汉置,治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复置,次年又废。本志以上郧乡令、锡县令两条述沿革疑有误。又《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二月,“锡县为锡郡”,景初元年(237年)六月,“省锡郡,以锡县属…  相似文献   

3.
从大埔民俗看道教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上 ,道教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的影响 ,远不止只有一间赞化宫那么简单。在此选取大埔县为例 ,从笔者在该县收集到的第一手民俗语言资料中 ,或可窥见一斑。大埔县隶属于梅州市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 ,人称“山中山”。人口约 5 0万 ,几乎全为汉族 ,讲纯客家方言。据史载 ,大埔县在东晋时称义招县 ,隋大业三年改为万川县。唐时并入海阳县(今潮安县 ) ,至明成化十四年归属饶平县。明嘉靖五年 (15 2 6 ) ,分饶平县的清远、恋州二都重置县 ,定名大埔至今。大埔县对道教的记载 ,仅见于明嘉靖三十六年 (15 5 7)《大埔县志》卷四《宫室志·寺观》…  相似文献   

4.
汉、鹤鸣山,属益州蜀郡江原县地(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始建鹤鸣化治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3《郡国志》:“蜀郡,秦置。有江原县。” 后晋刘煦监修《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改诸郡为州。贞观元年,以益州置剑南道。剑南道领成都府及彭、蜀、眉、邛等三十八州。邛州、临邛郡,武德元年析雅州置,显庆二年徙治临邛郡,领县七临邛、依政、安仁、大邑(注云,唐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蒲江、临溪、火井”。  相似文献   

5.
(5 9) 10 82页 :“谯郡太守 ,何志故属沛 ,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诗 :‘既入谯郡界 ,旷然消人忧。’粲是建安中亡 ,非明帝时立明矣。”按 :王粲 ,生于东汉熹平六年 (177年 ) ,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2 17年 )。又《晋志》豫州 :“魏武分沛立谯郡。”则谯郡当是东汉建安中曹操立。(6 0 ) 10 82页 :“去州陆道三百五十。”按 :依志前后例 ,“道”字衍。(6 1) 10 83页 :“襄邑令。”按 :《汉志》陈留郡、《续汉志》兖州陈留郡并领襄邑县 ;又《宋志》南豫州刺史陈留太守襄邑令条注“别见”。依志前后例 ,此“襄邑令”下当补“汉旧县 ,属陈留”六字。(6 …  相似文献   

6.
王玄览     
(626—697)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年三十余,与二、三乡友去茅山学道。途中觉同行者概非仙才,而归故里。感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后遍研释、道二教经论,务究其源奥。年四十九,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敬重。后为道士,隶籍至真  相似文献   

7.
人生字典     
“一”字的境界,简易之至,朴素之极。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言:一以贯三(指天时、地利、人和)者为王也。故为人之道,贵在如“一”:心一则明,性一则清,神一则灵,情一则真,言一则诚,行一则贞,德一则正,气一则雄……大道归一,这就是“守一所以用万”。  相似文献   

8.
(2 2 ) 10 4 2页:“长乐令,本长乐郡,别见。并合为县。”按:翻检本志,无相应之“长乐郡”,此所谓“别见”,当指冀州刺史勃海太守长乐令条:“晋之长乐郡也。疑是江左省为县,至是又立。”(2 3) 10 4 9页:“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领县三。……昌虑令,汉旧县。承令,汉  相似文献   

9.
(68 ) 1 0 89页 :“庐陵太守 ,庐陵本县名 ,属豫章 ,汉献帝兴平元年 ,孙策分豫章立。”按 :《续汉志》扬州豫章郡庐陵刘昭注亦云“兴平元年 ,孙策分立庐陵郡” ;又《水经·赣水注》 :“汉献帝初平二年 ,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 ,“初平”一作“兴平” ;又《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四吉州 :“献帝兴平二年 ,分豫章于此置庐陵郡。”考《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周瑜传》及裴注 ,孙策以兴平二年 (1 95年 )渡江。按庐陵置郡当在孙策渡江以后 ,如此 ,庐陵置郡不应在初平二年 (1 91年 )或兴平元年 ,因那时孙策尚未得豫章。郭黎安《读史札记三则》(…  相似文献   

10.
胡阿祥 《学海》2006,(5):59
(103)1132页:“阴山令,阴山乃是汉旧县,而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阴山县,疑是吴所立。”按:《汉书·地理志》上桂阳郡、《续汉书·郡国志》四荆州桂阳郡并有阴山,而《晋书·地理志》下阴山属湘东郡,桂阳郡领县无阴山,当是吴立湘东郡时度属;又汉晋阴山并治今湖南攸县西南。是则两汉、孙吴、晋、宋阴山为一地,《宋志》此处误,依志例,作“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度湘东”可矣。(104)1132页:“邵陵太守,吴孙晧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按:《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按本作昭陵,晋武帝时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  相似文献   

11.
唐中宗李显(656—710),高宗第七子。高宗崩,他即泣,旋即被武后废为庐陵王。圣历二年(669年)召还。神龙元年(705年)复帝位,景龙四年(710年)被韦后、女儿毒死。他在位期间,信用韦后,宫闹靡烂,刑政错乱,官员冗滥,政绩平庸。但他之于佛道二数则是表面上平等相待,实质上护持佛教。这是因为,他从小就随玄奘法师出家,法名“佛光王”,又“受三归五戒”,披着“袈裟”服装,俨然是一位小沙弥。及长又受父皇、母后崇佛敬僧的影响,所以刚一即位便于诸州置寺观各一所,赐名“中兴”,后改为“龙兴”。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又下诏曰: 初太宗以老子为皇宗,升于释氏之上。至则天朝,复在释氏之下。今此以往,遂为正式。  相似文献   

12.
(9) 10 33页:“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按:《宋书·自序》:“晋武帝平吴后,太康二年,改永安为武康县。”与此所云“太康元年更名”相差一年。(10 ) 10 34页:“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按:检《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续汉书·郡  相似文献   

13.
定州,现为县级市,归河北省保定市管辖。战国时为中山国国都。秦时归山东北部恒山郡管辖。两汉时此地置中山国,也称中山郡,治卢奴县。后魏仍称中山郡,并于郡置定州。隋改定州日博陵郡,治鲜虞。唐代,定州设总管府、大总管府,管辖范围曾达32个州,治安喜。  相似文献   

14.
杨君 《佛教文化》2007,(5):75-87
正定距石家庄15公里。春秋为鲜虞国国都,战国为中山国属地,后归赵国。秦时属恒山郡,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197年),于东垣平定叛乱,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改东垣县为真定。10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名讳,改真定为正定。历史上,正定佛教兴盛,曾有“八寺四塔”之称,流传至今,仍保存有大量佛教遗存。  相似文献   

15.
胡阿祥 《学海》2005,(4):80
(83)1104页:“河内寄治河南,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并汉旧名。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太康地志》属汲郡。晋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县。”又1114页校勘记:“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凡十县《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只九县。’”按:“晋武太康元年始立”者,指汲郡,《水经·清水注》“又东过汲县北”云:“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而《晋志》司州汲郡注“泰始二年立”,与此异。又河内郡侨治河南,即侨治今河南洛阳市一带,所领十县,数之只九县,当有脱漏,对照《晋志》司州河内郡,疑脱“州”一县。(84)1105页:“孝武…  相似文献   

16.
(69) 1 0 90页 :“安复侯相 ,汉旧县 ,本名安成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属长沙。”按 :《晋志》荆州安成郡领安复县 ,而长沙郡领县中无安成。又《汉志》长沙国领安成 ,《续汉志》荆州长沙郡领安城。按安成郡 ,本志云 :“孙宝鼎二年 ,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据此 ,志文有倒误 ,当作 :“安复侯相 ,汉旧县 ,本名安成 ,属长沙。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70 ) 1 0 91页 :“宁都子相 ,吴立曰杨都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按 :《晋志》扬州南康郡无宁都县 ,清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以为《晋志》脱宁都县。又《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进封…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0月25日至29日,四川省达县地委宣传部、地区社联、地委党校、地区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巴中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县社会科学学会,在巴中联合召开“共产主义实践活动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理论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地、县两级宣传干部、党校理论教员,学会工作人员,学校政工干部和政治课教师等九十多人。会议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  相似文献   

18.
司马承祯     
(647—735) 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为陶弘景三传弟子。少好学,不求仕宦,致志学道。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后隐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赞美之。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奉召入宫,问以阴阳术数及理国之事,答称“阴阳术数”为“异端”,并谓“无为之旨,理国之道  相似文献   

19.
(4 ) 10 2 9页:“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按:《宋志》于某州、某郡、某县下小注“别见”者,多系侨州、侨郡、侨县。《宋志》所记侨州、侨郡、侨县,具多方面的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清牛运震《读史纠谬》第六卷宋书州郡志云:“刘宋偏安半壁,顾乃侨立河北州郡于南,甚属无  相似文献   

20.
(92)1120页:“巴东公相,谯周《巴记》云,初平元年,荆州帐下司马赵韪建议分巴郡诸县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以涪陵县分立丹兴、汉葭二县,立巴东属国都尉,后为涪陵郡。”又1160页校勘记“初平元年”条云:“‘元年’各本并作‘六年’,据《晋书·地理志》改。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案献帝初平纪元仅四年,六年疑有误。《晋志》益州下云,献帝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立永宁郡。知“六”为“元”字之误,当据正。’”又1160页校勘记"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条:“《廿二史考异》云:‘据《华阳国志》,建安六年,乃改固陵为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