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友老何才华出众,满腹诗书。自谓不识佛法,然常吐出深入佛理、浅近平实之佳句。近日,赠我自选散文集一册,随手翻阅激发起思绪阵阵,遂成此篇。老柯有文:“挤出生门者不知从何而来,被拉入死之门者未知往何处去?两座门之间路是如此短暂,选择余地也很窄,然而并不悲观。”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我要干什么?这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就佛法来说,“诸法因缘生”这一切都离不开缘。“缘”字确实是理解世事的关键。它不是天意,不是宿命.,而是客观存在的无穷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条件与规律。六十余年的生活使我对这个缘字有不少体…  相似文献   

2.
唐薇  孔克勤 《心理科学》2002,25(1):102-103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一些学者对心理学的前景较为悲观,他们认为心理学从来没有成为过一门统一的科学。并且越来越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这样的看法自然引起了许多的探讨和争鸣。我国的心理学前辈陈立先生在《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一文中指出:“对心理学的现状,要从课题的琐屑。及屈从物理方法的独裁中解放出来。“要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克服方法论中的诸多限制。……重视意义的地位。采纳释义学的方法,打破‘所谓’科学的桎梏。以活跃心理学克服方法论的专制。”这些深刻独到的见解对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前辈,在阔别几十年之后重返祖国内地,无限慨叹之余,曾赋诗一首:去国离乡还四十年,龙争虎斗避尘缘。江山无恙人依旧,独醒人推醉梦船。诗经我之手在《佛教文化》杂志编发,先睹之下,我不禁重重喝彩一声:好!好一个“江山无恙”!这诗的背景并不是年轻如我者所完全读透,比如“避尘缘”、“醉梦船”我可能就不知其详,但是,那一种“江山无恙’的壮怀,真使我心向往之!因为,这里自有一份天大的心量在。学佛之人,实在不能缺了这份大心量。不信?不信,远的不说了,近在眼前的,就请用心读读“九十述怀”的赵朴老,读读上引诗的…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从背后追上我,她一面喘着气,一面说:“请问,你是林清玄吗?”我说:“是的。”她很欢喜地说:“我正想打电话到出版社找你,没想到就在路上遇到你。”“你有什么事吗?”我说。“我……”她欲言又止,接着鼓起勇气说,“我觉得,我还没有学佛以前很快乐,现在生活却过得很痛苦,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然后,我们沿着种满松香树的敦化南路散步,人声与车流在身边奔跑,有时我感觉这样看着不知从何处来,又要奔向何处的车流,总像是在看一个默片电影的段落,那样匆忙,又那样沉寂。我身边的中年女士向我倾诉着生活与学佛…  相似文献   

5.
接纳痛苦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只猴子跟随主人多年,整天被耍来耍去,便生出想当人的念头。一日,照例被耍了一通,向众人要过小钱后,猴子便向主人提出喝口酒的要求。喝罢酒,仗着酒劲儿,猴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猴子道:“我跟您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主人说:“那当然,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猴子道:“那我就斗胆提一个要求,我不想当猴子,我想做人。”主人踌躇了一会儿,终于说道:“那好吧,你这么多年的确不易。不过,做人就得拔毛,拔毛是要承受痛苦的。拔一根忍受一番痛苦,人性就提升了一分。你得拔掉全身的毛,怎么样?”猴子爽快地回答:“没问题,要做人嘛,那能怕承受做人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旅游     
当悠长的假期当真来临时,我却不知该往何处去了,旅游?旅游是什么?是一个人选择充当一只绵羊的角色,乖乖地跟在小旗子后面,上车又下车,直至天黑。一天之内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车上,急行军四五个景点。水泥铸就的“名人”,嘻嘻哈哈的“逸事”,包装变形的“传说”,修葺一新的“仿古山寨”,每天上演十几遍的“抢新娘”游戏……除了疲惫,还是疲惫!  相似文献   

7.
离婚原因     
──“你为什么要与妻子离婚?” ——“因为她每天晚上要去酒吧。” —— “她爱酗酒,是吗?” ──“不,她总是到酒吧缠着我回家。”离婚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灿 《美与时代》2013,(12):1-1
一同事擅长摄影,经常出去采风,前几日向我展示了一张他新拍的照片,蓝天下的银杏树,那银杏树的叶子金黄金黄的,那天空湛蓝湛蓝的,愈发显现出秋日的唯美。我毫不犹豫,没有任何思考直接就问,“又去哪里采风了,出去玩也不叫大家同去同乐?”在我的印象中,这种蓝天现在只能出现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或者沙漠草原。同事呵呵直笑,“哪都没去,就在咱们楼下拍的,这你都没看出来”。  相似文献   

9.
旅游     
当悠长的假期当真来临时,我却不知该往何处去了,旅游?旅游是什么?是一个人选择充当一只绵羊的角色,乖乖地跟在小旗子后面,上车又下车,直至天黑。一天之内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车上,急行军四五个景点。水泥铸就的“名人”,嘻嘻哈哈的“逸事”,包装变形的“传说”,修葺一新的“仿古山寨”,每天上演十几遍的“抢新娘”游戏……除了疲惫,还是疲惫!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解放区学得游击战精髓抗日战争开始后,卡尔逊中校作为军事观察员,被美国政府派驻延安。他曾两次从八路军总部赴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考察了近50天。在五台山金刚库,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他。他俩一直谈了大半夜气氛十分融洽。卡尔逊向聂司令员提了许多问题,诸如“八路军能不能在敌后坚持住?”“枪支和弹药如何补充?”“怎样对付日军的扫荡?”“游击战争怎样开展?”等等,聂司令员都给予了他满意的答复,这些使卡尔逊非常感兴趣。他对聂司令员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放炮,你打过去我打过来,我…  相似文献   

11.
缴纳殿税     
他们来到葛法翁时,收殿税的人来到伯多禄跟前说:“你们的师傅不纳殿税吗?”伯多禄说:“自然纳的。”他一进到屋里,耶稣就先对他说:“西满,你以为怎样?地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说或丁税呢?向自己的儿子,或是外人?”伯多禄说“向外人。”耶稣对他说:“所以儿子是免税的了。但是为避免使他们疑怪,你往海边去垂钓,拿钓上来的第一条鱼,开了它的口,就会找到一块‘斯塔特’。拿去交结他们,当做我和你的殿税。”(玛17:24—27)缴纳殿税  相似文献   

12.
我想以提出“在寻求人类家园的过程中,我现在何处?”这个问题作为机会,尽可能简略地阐述我的某些观点。这样做很可能无法为有关东方和西方对我的“影响”的论述留下多少篇幅,所以我先讲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今,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成为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何处?即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实质、成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视为“精神现象”,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一最基本的命题,笔者认为,当今社会的利益失衡是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主要成因。为什么?因为“义”和“利”是始终捆绑在一起的。谁都不会否定,作为道德范畴的“义”是一种“精神现象”;而“利”,则是一种“物质现象”,一种经济现象。所以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义利之辨”。“辨”之实…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文化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已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  相似文献   

15.
耀恒 《佛教文化》2016,(1):72-77
“我现在就想静下心来,好好地做一些修行的事。因为我是一下子闯进了‘佛门’里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就整天抱着书去看,去打坐。但是生命中没有苦难,没有困惑,对人生的真谛也没有真正地思考过。后来带领大家做了一些事情之后,遇到了一些困难,发现还是应该好好地去看书、打坐、修行。”  相似文献   

16.
谈“怕”     
黄昏时分,我正在学校的操场悠然地漫步,一个同事跑到我的身边问道:“王老师,今年暑假里又去哪儿旅行了?”我说:“我去了西藏。”他吃惊地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是去过西藏吗?怎么今年又去了?”我说:“是啊,我前年去西藏,是为了一睹珠峰的风采。今年去西藏,是为徒步墨脱。我还会第三次去西藏的,因为还有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没有去,那就是西藏的阿里。”  相似文献   

17.
<正>从上海疫情伊始,我们就进行表达性艺术治疗活动。第一次活动时恰逢我排队做核酸。我边排着漫漫长队边想着主题“春天里的自己”。但望不到头的长队总让人心烦意乱,我也无处去画出我的想法。就这样因为疫情错过了第一次活动。但这好像为之后的活动拉开了序幕,春天里的自己和疫情下的自己逐渐融为一体,现在想起那时的情景还不禁有些怅然。  相似文献   

18.
单渭祥 《天风》2023,(8):30-32
<正>教会内,有信徒与教内某人起了冲突,他认为既然冲突已经发生了,那就“走远一点”,采取“惹不起但躲得起”的态度,“反正一个礼拜就遇见一次,绕着走不就行了,如果绕不开就选择去别的教会做礼拜”......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冲突后的结果,远离窘境。还有姊妹曾对笔者说:“我爱教会,也爱牧者。可是,请别让我与有些信徒互动,因为我‘伤不起’......”笔者的回答是:“姊妹,对你的这类想法,我可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和同情,但我实在不能同意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读书御寒     
冬季一向是找最喜爱的季节,不仅仅是因为我出生在寒冬,更主要的原因是冬季天气干燥寒冷不易外出。何以御寒过冬?是“偷闲学少年”,跟朋友们一块去打雪仗;或是去玩一些歌舞厅哩健体却不一定康身的动作;抑或像父辈一样以火为“伴”?这些御寒方式之于我这样而立之年的男人似乎不太适宜,迷惘中记起了刚刚学来的话:“感冒多喝水,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哲学界关于俄国现代化问题的研讨安启念苏联解体以后,“俄国向何处去?”成为俄罗斯思想界关注的热点,引起一场关于俄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参加者以哲学界为主,也有不少历史学家和其他方面的学者。俄罗斯科学院的主要刊物之一《社会科学与现时代》,为此专门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