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海成 《法音》2000,(8):31-40
四 5月28日晨,中国佛教代表团全体成员在告别蓝毗尼、前往奇特湾(Chitwan)皇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之前,到白尔瓦市南4公里的尼印边界小镇苏纳里作短暂参观。苏纳里是尼泊尔与印度商业和旅游的重要关口,过边界往东南,依次是拘尸那城、毗舍离、那烂陀、王舍城、菩提树耶等佛教圣迹;边界以北就是蓝毗尼、连毗罗卫国及摩耶夫人娘家遗址等圣迹。但苏纳里却是一个混乱、肮脏、车辆人流拥塞严重的地方。尼泊尔和印度的老百姓在边境可以自由来往,无须办理任何手续,所以大篷车、公共汽车、吉普车、拖拉机、牛车、马车、三轮车、自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18,(10):56-56
佛教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祈福》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蓝毗尼花园,佛教创始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在这里诞生。公元纪前后,佛教传入巾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悲智双运和济世利生的精神,成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与尼泊尔佛教文化交流肖雨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713万(1985年),首都加德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因此,它就成了我国历代僧人...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国人的心中,会想当然地认为,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古籍都载明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迦毗罗卫国是在古印度(天竺),怎么就到了尼泊尔呢?近些年来,大陆佛教徒兴起了赴印度的朝圣之  相似文献   

6.
高观如 《法音》2000,(7):16-17
据尼泊尔《苏瓦扬普史书》记载:“加德满都一带地区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内有龙王居住,后来文殊师利由摩诃支那(中国)来到此地,辟开了湖南边的山岭,将这一湖水泄干,并在此建立苏瓦扬普寺,因之称此地为尼泊尔。”这一传说显示了中尼两国传统的亲切友谊。 西元前565年,迦毗罗卫(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尼泊尔南部的洛明达(古称蓝毗尼)。他出家成道后,在印度各地游行说法,吸收徒众,传播他的思想,于是形成为佛教。他的教法于西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信…  相似文献   

7.
一尼泊尔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自古有山国之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形容泥波罗(尼泊尔)国“地多硗确,如骆驼背。”据尼泊尔民间传说,现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带的溪谷即尼泊尔溪谷,原为一巨大的湖泊,湖内开着一朵奇异的莲花。后来文殊师利菩萨由摩诃支那(中国)五台山来到此地,一手执宝剑,一手持书卷,把山岭劈开,将湖水排出,这才有了尼泊尔。文殊师利菩萨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尼泊尔人民的极大尊敬。现在加德满都西边有一座叫做斯瓦扬布的小山,山上有斯瓦扬布寺,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所建。寺内有一造型奇特的大佛塔,塔基纯白,塔身金黄。山坡上有一座文殊师利菩萨庙。西边一块岩石上有一双深约一寸的脚印,传说是文殊菩萨留下的脚印。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蓝毗尼园,即在今尼泊尔境内。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这  相似文献   

8.
尼泊尔之行     
今年五、六月间,我跟随以一诚祛师为团长,惟贤法师、刀述仁居士为副团长,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了山区之国─—尼泊尔。我有幸游览了尼泊尔著名的宗教圣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园,以及新建成的中华寺和博斯博地神庙。 一、兰毗尼园 佛教徒和稍有佛教常识的人,一定都对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并不陌生。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按当地的风俗要回娘家临产,从迦毗罗卫国回娘家的路上经过兰毗尼园,在一棵无忧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因此,佛教徒便把兰毗尼园看作是佛教圣地,以来此朝圣为一生之荣。中…  相似文献   

9.
迦毗罗卫何处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迦毗罗卫城是释迦牟尼的故乡。它座落在喜玛托雅山南麓,是释迦族聚居的古迦毗罗卫国的首都。释迦牟尼是该国净饭王的太子,本名乔答摩。他出家成佛后,别人尊敬他,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准备降世前,从兜牢天下视大地,发现了迦毗罗卫这一美丽、富饶、庄严、神圣的地方,于是化身为六牙白象,使净饭王的摩耶夫人感梦成孕。临产前,摩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11.
释惟贤 《法音》2000,(8):40-40
蓝毗尼园敬礼瑞气满园庆佛生,大千世界放光明;今来圣地深顶礼,像教衰微盼复兴。 谒阿育王石柱江山一统独称雄,圣教弘传建奇功;石柱铭文烁千古,巍然屹立万丛中。 谒摩耶夫人庙顶礼摩耶表敬心,释迦养育有深恩;肉身培就法身德,忉利为说地藏经。 中华寺即景二首黄瓦红墙万绿间,宝殿巍巍像庄严;佛旗飘飘迎风舞,梵音重响法王天。当年佛陀诞生地,今日中华建道场;从此五洲传真理,中尼史上添新章。 吊迦毗罗卫城六首 一片荒芜地,昔日迦毗城; 皇宫留遗址,相对东西门。 凄凄野间草,老树成丛林; 面对荒凉景,无言慨古今。 释迦大智…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6):4-5
今天是汉传佛教的佛诞节,又正值藏传佛教的萨嘎达瓦节期间,5月3日是南传佛教的卫塞节。在这善妙吉祥的日子,中国佛教协会谨向全国佛教四众弟子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两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诞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青年时期,悉达多太子深受生老病死之苦的触动,毅然放弃了王宫荣华富贵的生活,剃发出家成为一名追求解脱的修行者。  相似文献   

13.
雨晴 《五台山研究》2011,(1):64-64,F0003
2011年3月29日(佛历2555年2月25日),在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尼泊尔蓝毗尼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荣膺尼泊尔中华寺方丈。参加这一升座仪式的有:中国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袁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妙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纯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正慈、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邱国洪、中华寺第一任方丈释怀善、尼泊尔政府总理卡纳尔、尼泊尔蓝毗尼友好国家寺院负责人以及法师代表、尼泊尔小学生等。  相似文献   

14.
中华寺奠基仪式在尼泊尔隆重举行本刊特约记者赵建政12月1日,中国佛教协会在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尼泊尔的蓝毗尼修建中华寺的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国驻尼大使张九桓、尼泊尔青年、体育和文化大臣兼蓝毗尼发展委员会主席巴尔·巴哈杜尔、中...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00,(7)
尊敬的柯伊拉腊首相阁下,尊敬的拉伊玛吉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尼泊尔蓝毗尼中华专落成典礼,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以我个人的名义,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专程前来出席这项活动的各位尼泊尔贵宾表示热烈欢迎!向来自海内外的佛教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蓝毗尼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址,成为宣传世界和平、促进国际间相互了解、进行文化交流和考古研究的场所。尼泊尔国王陛下和政府对开发蓝毗尼十分重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倡议开发蓝毗尼。尼泊尔佛…  相似文献   

16.
《过去现在因果经》里说:一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宫里突然出现了奇异的祥瑞景象——百鸟群聚和鸣,四季的花小同时盛开,最令人惊奇的是——水池里竟然开满了大如车盖的莲花。就在这时,释迦牟尼的前身菩萨化成一头六牙白象投胎到王后摩耶夫人的腹中。《普曜经》里说: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也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由我国出资兴建的尼泊尔蓝毗尼中华寺于1998年12月落成。应尼泊尔有关方面的要求,中国佛教协会将组织僧团赴尼泊尔蓝毗尼主持中华寺法务。1998年12月10日,中国佛教协会派驻蓝毗尼中华寺僧侣培训班开课式在中国佛学院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事...  相似文献   

18.
陈长松 《法音》2014,(6):57
正本刊讯5月13日下午,国家宗教事务局陈宗荣副局长一行在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吴春太先生的陪同下抵达蓝毗尼对尼泊尔中华寺进行考察。中华寺两序大众在山门前举行了庄重的迎接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尼泊尔中华寺方丈印顺法师和陈宗荣副局长先后讲话。5月14日上午,陈宗荣副局长、印顺副会长应邀出席尼泊尔蓝毗尼园纪念"佛诞"的庆祝活动。尼泊尔总理苏希尔·柯伊拉腊、文化部部长布希姆·普拉沙德等尼政府官员,蓝毗尼各国寺  相似文献   

19.
在《四分戒本》中,尼萨耆波逸提法(舍堕)的始三条即是有关迦絺那衣的。迦絺那衣是比丘夏安居结束后(解夏时),信众们供养给僧团之衣,比丘们必须在安居结束后的一个月内行迦絺那次法。自信之比丘受此衣后,称之为迦絺那衣;此一月也名之为迦絺那月。佛法传入中国后,由于比丘们在著衣及修持方式上均有所改变,故此法在中国已难见到。但是,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迦絺那衣法仍存在。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中“迦絺那”条未释云:“此衣诸说纷纷,后世注释家之说。多不可信。”其说虽多有偏颇,但足见中国古代对此衣之事了解亦很模糊,译者认为此法未得传播恐为主要原因。本开示为缅甸比丘熙亚多·乌·比晾怛蜜(Sayadaw U Pannathaamy)长老所讲,长老于修持和三藏方面都很精通,目前常住马来西亚弘法。译者从蓝毗尼缅甸止观禅中心的德国比丘熙亚多·乌·维卫喀难陀(Sayadaw U Virekananda)长老处得此开示之英文本,试译成中文,以增进大家对迦絺那衣的认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维卫喀难陀(Virekanda)长老回欧洲弘法,笔者请教了蓝毗尼缅甸大金塔寺的缅甸比丘阿醒·耸达惹(Ashin Thoundara)长老,又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10)
<正>(2015年9月15日)引言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众生平等、自他不二的和平理念,不仅是佛陀创教的根本与教化世间的重要思想,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现实中,佛陀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佛陀住世时,摩羯陀国琉璃王子曾数次想要进攻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国,佛陀都以无言的威德感召,令战火熄灭,实现和平。正因为如此,践行佛陀的和平思想,便成为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