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相似文献   

2.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本期刊发的是"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的第二组论文。上一期专题集中于讨论耿宁对王阳明"良知"概念与"致良知"说的心性现象学研究,本期的三篇论文则就其《心的现象》文集中的《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王弼对儒家政治和伦理的道家式奠基》以及《试论玄奘唯识学的意识结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唯识三世》等文的有关论点分别展开分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数次在其著作中谈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于他的思想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但又在更多的地方申明他所理解的现象学从一开始就与胡塞尔的不同。理解这两点——海德格如何从胡塞尔那里得到解决“在的原义”问题的重要启发,以及他的“现象学存在论”在什么意义上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是理解海德格的思想、尤其是其“严格性”的绝对必要的一步。本文旨在讲明第一点,即胡塞尔的现象学怎样激发了青年海德格关于“在”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时间与存在》第一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与想象的关系、原自我与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与"自我"、"存在"与"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与差异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与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单斌 《现代哲学》2015,(2):62-66
在1907年的"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一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一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的空间性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的思路历程,以及从其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与感知的透视性的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的空间性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的透视性与动感的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的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的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8,(1):134-146
胡塞尔曾将其中后期提出并深入思考的意识发生问题和意识发生现象学的观念视作对早期的意识的静态结构现象学的克服。在他的发生问题思考中可以至少发现四种意义上的"发生"概念。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展开的发生现象学就是一种关于意识发生的普全认识论,一种对意识发生的现象学研究。它不仅要研究作为意识现象的世界的生成和发生,也要研究作为点和线的自我的生成和发生。尽管在胡塞尔本人看来,他的关于发生问题的思考尚未成熟到可以作为系统论述发表的地步,但是由胡塞尔开启的这个发生现象学研究的路向,的确为后人在此方向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学术界有关唯识学的研究展现出新的气象。其主要在唯识史学的研究、唯识理论与思想研究、唯识经典的研究与诠释、唯识学与现代科学的比较研究、近代唯识学复兴研究。这五个方向都有力作问世,构成了唯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在研究方法上,多从文献学、哲学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适时地转变研究思路,必将使唯识学的研究开创出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中的意识分析传统和佛教唯识学的心识分析传统,在知、情、意三分及其奠基关系问题上有共通之处。但在现象学中,胡塞尔和舍勒在"事物感知"与"价值感受"的奠基关系问题上产生分歧和对立。通过对佛教唯识学的"心-心所"说的重新考察和理解,作者在此提出一种立足于现象学直观的知、情、意三分及其奠基关系的新的解释方案:"事物感知"与"价值感受"不应被视作一个复合行为中两个彼此间有奠基关系的行为,而只能被理解或被诠释为一个行为的两个彼此间有主从关系的部分或要素。这里只有一个意识行为,它以不同的模式进行:感知的模式、感受的模式和意欲的模式。当其中一种模式起主导作用或发挥主导功能时,这个意识行为就表现为突显这种模式的意识行为,如感知活动、感受活动和意欲活动,而它们各自所构造的对象或客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此意义上,存在一种"动态的奠基",一种不同于"发生的奠基"和"结构的奠基"的奠基关系或奠基秩序。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探讨技术根本问题的本体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现象学首先是指胡塞尔现象学。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经历了一个从先验现象学到基础本体论现象学的转变。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理解有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胡塞尔不仅仅把现象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它理解为一种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