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著《爱弥儿》,是教育领域的经典,但其中所蕴含的美育思想并未广受关注。艺术教育不应仅关注艺术技艺本身,而应该从感官感觉出发,将自身作为感受力培养的媒介,成为学科与领域之间连通的桥梁,支持观念的建构与情感的孕育。《爱弥儿》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情况,分阶段进行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主张遵循自然的法则,引导孩童从对生活与实践经验的感觉中学习成长。虽然卢梭在爱弥儿的教育中,并未直接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还对艺术家存在诸多偏见,但其强调从感官感觉出发,引导至观念建构与想象发展的教育方法,非常深刻地揭示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从《周易》视角看董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解削或本体追问的方法来解读董子学说,让人感到"隔".董学深受着<易>学影响.<周易>所呈现的是"意""象""言".董学也有"意""象""言".社会政治学是董学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仁爱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天论足董学之"象".它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董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学是董学之"言".它是董子立"象"达"意"的一个话头.董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相似文献
3.
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流传于世界各主要国家。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这部书从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周易》则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深化对《周易》的研究。一、《周易》的主要逻辑思想《周易》虽然不是一部逻辑专著,但却充满形式化的逻辑思想。它不但有语形学,而且有语义学。从逻辑的角度看,《周易》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易经》和《易传》是统一的,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4.
5.
为了使中国哲学起源的研究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达到更深入的体味与把握,引进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运用宗教人类学和哲学人类学对中国古代哲学发端的探讨中提出如下见解:从夏商的敬畏天命到《周易》的天人合一,中华远古文化清晰而典型地呈现了“哲学起源于宗教”这一发展轨迹。勾勒和分析这一轨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追踪厘清中国古代哲学的来龙渊薮及特质,并可为远古文化进化的深层机制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被道教视为圣经,言简义丰,涵盖百业,堪称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凝炼。“出于史官”的老子,在春秋末期诸侯国连年征战的背景下,通过“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而在战争问题上所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构成了道教战争观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7.
婚姻破裂和家庭解体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今天的社会,许多人视结婚与离婚为儿戏,高兴就合,不高兴就分,给家庭(特别是儿女)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一般来说,基督徒是极其尊重婚姻的。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基督徒的婚姻出现危机时,也会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朱子语类》的十几项有时间标志的材料,考证朱熹从淳熙丙午到庆元戊午的十二年间曾多次修改《周易本义》底稿,并封笔于庆元四年。此后,朱熹于易学间有新观点,但不再写入《周易本义》。基于这样的时间框架,《朱子语类》与《周易本义》的某些不合之处,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10.
从“心”看《齐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物论》不仅是《庄子》、也是先秦诸子中义理最为富赡深邃的篇什之一。历来诠解《齐物论》,多视内中“吾丧我”为全篇之关钥,但笔者认为,如不探及“心”的层面,则“吾丧我”何以可能终究有虚悬无着落之感。一、从“心”看“吾丧我”“吾丧我”乃是南郭子綦答颜成子游之问。子游之所以问,乃是惊异于子綦今昔“隐机”之异,遂有槁形、灰心之问。因而今昔“隐机”之异也就坐实到“形”和“心”两方面。这两方面是子綦之所呈现而为子游之所目击。子游之问虽是两个并列句,似无分轻重,但先言形而后及心,正密契目击的次第。目击形如槁木后方进到… 相似文献
11.
从《尚书》看中国的神权政治吴锐《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史书,由于时代久远,造成不少断简残章,不少篇章的成书时代和思想引起了后世不断的怀疑。如《国语·周语上》载内史过的话说: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这段话以及类似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商人认为人的天性中包含有欲望,现实中人们的本性容易受到恶人的影响而变坏。此外,个人多行不义,是人性变恶的重要内因。同时,商人认为人性包含有某些不变的因素,例如现实人性中有追求安逸稳定的特点,这本身并无善恶可言,但当这种心理膨胀到妨害国家长治久安的利益时,就变成了恶。君王通过扬善伐恶的政治措施促进人性向善。对于个体的人性修养而言,克制私心、坚持道德学习是人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从托马斯·哈代的自然主义观点探讨了女主人公苔丝悲惨命运的成因,哈代的自然主义观点具有宿命论的意味,并通过自然环境与人物心理的变化来集中表现,对其进行探讨对于研究哈代的自然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是风格迥异的人生观。古往今来,对于人生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遭”的民族精神、鲁迅与《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竹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郑板桥描绘的竹子立于破裂的岩石之中的场景。郑板桥也像这石中之劲竹一样,刚正不阿,恪守本分,他的品行和追求更是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独特见解,"诗、书、画"旷世而独立,世称"三绝",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郑板桥的诗、书、画无一不体现他的刚正品行,虽然他没有在仕途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酒文化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一书中关于酒的相关信息非常丰富:有关于造酒原料、酿造过程,酿造时间、酒的清浊、酒的厚薄、酒的颜色气味、饮酒情态、各种酒器、酒礼酒俗等的专字.这些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内涵,体现着意味深长的酒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塾师的生活中渡过的。身为塾师,他教人读书又教人作人;不仅教塾中的童子如何作人,而且教一般的成人如何作人。而教人作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有关道德修养之类。蒲松龄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在替友人拟写的《为人要则》里,把这方面的问题分为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和戒戏共十二款,作了扼要而又明确的论述(见《蒲松龄集》上册)。另外,在游戏文《穷神答文》里,也较多地涉及了这方面 相似文献
19.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卢卡市的一个音乐世家,6岁丧父,跟随卡尔洛·安杰罗尼学习演奏管风琴和钢琴,10岁进唱诗班,14岁在市内各教堂中任管风琴手,这一时期他对歌剧的接触较少.直到18岁时观赏了威尔第歌剧名作<阿伊达>,他立下从事歌剧创作的宏愿,1880-1883年在米兰音乐学院进修,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风格统一,乐思清晰有力,和声独特,配器色彩丰富,已预示后来常见于他歌剧中的旋律和管弦乐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