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是实践唯物论还是物质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要求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从主体出发,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从自然本体论出发,则不能克服从“物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难题;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的社会存在的客观性,是实践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所在。  相似文献   

2.
再释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原则。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只是客体、客观世界的客观性。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客观性,则是包含对象世界的、主体的和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只看到真理的客观性,看不到真理的主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则是主观的,也不尽对。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真理,无论其内容或形式,都有各自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旷三平 《哲学动态》2004,2(7):10-13
一 关于评价尺度的问题,我国哲学界一直是在以下三个方向上展开研究的: 其一,认识论方向.这种研究的定势是把评价归结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进而把评价 尺度理解为一种特定的认识标准.例如,在传统教科书体系中,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问题被 纳入是否正确认识了社会客观规律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正确认识了社会客观规律,才能 对社会进步做出科学的评价.而评价所运用的尺度或标准,一是看物质文明(主要是生产力 的水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二是看精神文明(主要是思想教育的水平)提高到了什么状 况.由于评价尺度的问题被局限于认识论的讨论范围,因此,讨论本身往往内在地受制于传 统认识论"排除主观性"原则的约束,即排除主观性因素越是彻底,就越是接近对事物的客 观评价,评价过程成了一个不断排除主观性而接近客观性的辩证认识过程,评价尺度也成了 一个反主观主义的客观认识标准或一个唯物主义地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这种研究的定势旨 在确立评价活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公正性,但用沃尔特·李普曼的话来说,它却犹如"现代性的酸",一切有关评价活动的主观性、民主性和个别性都被溶解了,主体在这里被"困惑"了.  相似文献   

5.
所谓实践功能度,是指人类社会主体总行为结构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功能运转机制,具体地说,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实践活动的特定有序性,即在什么程度上能动地改变、支配对象和自己的能力标定点。实践功能度是实践唯物主义功能特质的关键质点,它是我们建构哲学新框架的极重要的逻辑规定。首先,实践功能度是一种客观的主体创造能力的尺度。它是社会实践历史能力发展的客观标尺,具有客观性,它又是人的创造力的历史尺度、通道和透镜。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感性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的表现,体现了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从感性活动方面来理解人,又从人的实践来理解感性世界。实践是人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础。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包含着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本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指导人们对现存世界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何谓主体尺度?在近代哲学中,与对主体及主客体关系的不同理解相联系,对主体 尺度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基本倾向:一种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即主观化的客体尺度;另一种是将其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前者的代表是洛克的经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后者的代表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马克思通过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体观的缺陷,确立了理解主体、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践原则,实现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  相似文献   

8.
历史选择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历史主体按照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能动地对客体(自然、社会乃至自身)进行判别、取舍、作用和创造的过程。它并非如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主观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包含了目的、活动和可能性空间三个基本要素的总体性活动。只有从实践出发,并在自然与社会、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中,才能科学地揭示出历史选择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既不能归结为在旧唯物主义的“纯粹”的自然现上注入辩证法,也不能归结为把一般唯物主义的原则延伸到不包括自然的“纯粹”的社会历史领域,而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哲学把自然和社会历史截然二分的前提本身,以科学的实践为立脚点,既从自然考察历史,也从历史考察自然,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的“社会-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旧唯物主义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及其周围的感性客体是物质的。这只是自然的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基础和本质,不是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11.
(1)社会发展规律超出纯社会的界限,它体现自然因素的作用。当代人与自然“共同进化”概念,表示社会和自然在最大范围内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换和相互补充的性质。因而,对于是否存在脱离自然因素起作用的纯社会规律,值得怀疑。 (2)现在仍然存在纯自然规律起作用的领域,这是人的作用(实践)还未达到的地方。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工自然不断扩大,纯自然过程不断退缩,社会因素不断扩大,社会对自然的依赖性(虽然依赖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不断加强。这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不断加剧的过程。这里,许多自然规律已超出纯自然的界限,体现了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而对自然规律应有新的表述。 (4)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不能只重真、只讲真,应当以真善美的统一及其最高的体现自由为立论原则。真善美三个范畴分别表达了主观性适应客观性的关系,客观性适应主观性的关系,以及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双向作用中所达到的统一关系。真善美相结合,由此实现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状态是自由。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以康德、雅各比和费希特为代表的主观性哲学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以"主观性的形而上学"取代客观的"绝对者"的趋势。黑格尔在耶拿时期以"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性"问题为主线,批评了主观性哲学将这种同一局限于主观性一侧的做法,通过提升客观性、给客观性以主体地位的方式,尝试着让绝对者与自我实现融合。黑格尔的客观观念论后来遭到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严厉批判,而马克思则再次恢复了客观性的权威。在19世纪前叶,马克思与黑格尔共同形成了与主观性哲学相抗衡的一方。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是一致的。首先,每一代人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上一代人实践的结果,这是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实践“定格”。其次,从实践本体的纵向发展看,它虽然是主体的运动形式,却又是不依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再次,从实践的必然(规律性)与自由(发现和利用规律)的关系看,二者在同一个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中,具有统一性。实践唯物主义的“物”正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概括为历史决定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本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着主体性、主观性、客观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即主观性,无客观性可言,否则就是“六经注我”。另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虽然表现为主观性,但不排斥客观性,否则就是“只知有秦,不知有汉”。双方争论的焦点似乎集中在对主体性的不同理解上,但究其底蕴,实质是对客观性片面理解的分歧。他们都没  相似文献   

16.
时代呼唤着实践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时代的反映和需要。实践唯物主义在哲学中实现的革命变革,首先表现在把劳动实践引进了存在论、世界观,强调劳动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与此同时,实践唯物主义又突出地强调劳动实践所受的自然制约性,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旦脱离道德制约,技术就像脱缰的野马。以基因编辑为内核的道德增强技术引发智能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大裂变。道德增强技术打断了道德的传统进化过程,是增强自然主义,也是增强实践唯物主义。以基因干预为基础的道德增强过程,是一个"超越自然"到"再自然化"的飞跃过程。基因编辑技术的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矛盾运动反映了道德增强技术的本质。我们必须以辩证批判、历史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实践唯物主义原则把握道德增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个重要文献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者所认为的那样,用除去了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去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主要缺点,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和贯彻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人和社会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而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以及由这一主要缺点所派生出来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而,马克思所开辟的是一条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对象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的辩证统一。探讨实践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实践范畴的科学规定,坚持其客观性原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伟大理论贡献,就是科学地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它以扬弃的形式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性和唯心主义对主体能动性的片面夸大,吸取了各自的合理因素,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融会于认识领域,创立了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对于事物要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人的物质实践活动而展开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但是,科学实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客观性就是指事物、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或性质。近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沈明明认为,从哲学史上看,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这一事实提醒人们,客观性的范畴是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客观性范畴应有如下基本规定:第一,物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第二,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第三,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中;第四,客观性获得的基础是主体的实践;第五,客观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